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学法指导在语文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法指导;教师;学生
作者简介:李木莲,任教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铁路第一小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语文教学中“读”是基础。
古语说:“好书不
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读能使人入境,读能传情,读能明理,只有读得文通字顺,才能够具体地理解内容,才能够深刻地
体会思想。
这就需要多读,在读中渗透学法,也就自能读书了,也就达到了由教
到不教的目的了。
正如古人言:“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结合阅读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一、初读课文,指导解题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目读文好比顺藤摸瓜。
既然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这就告诉我们一篇文章,我们仅从它的题目就能大体了解这篇文章,既然如此,
我们在教学开始为什么不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先从“眼睛”来认识这篇文章呢?
因此,笔者考虑:我们在教学时,是否可以在板书完课题和整体感知这两个环节
中间再加上一个环节:让学生看完课题之后根据课题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带着
问题来读课文,从而感知文章的内容。
这样的效果要远胜于教师提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概括内容”这样的要求。
例如:学习《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抓住“珍贵”这一题眼,提出“珍贵”是什
么意思?只是普普通通的教科书,为什么课题说她是“珍贵”的呢?让学生带着这
样的问题反复读文,从中悟出答案,这样不但由题目牵出课文主要内容,而且培
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又如:学习《大海的歌》一文,可提出这个题目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大海
唱的什么歌?它为什么唱歌?抓住这样的主线,让学生逐段细读,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对课文的内容心领神会,从中体会到文章的思想。
这些问题的提出都直
接切入文章的内容甚至主题,那么我们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朗读课文,思
考能否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如果没有这些问题他又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带着
具体问题来读课文更容易对课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感知。
虽然只加上了这简单
的一个环节,但课堂教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这样真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这是在学生主观思考的前提下进行的课堂教学,而不是沿着教师提出
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来学习的。
如果没有学生的独立质疑,那么学生的学习只能
像教师牵着鼻子按部就班的按照提问--思考--回答--纠正这四步进行。
这样就渗透了解题法,学生再读文章就不会忽略题目了,能够认真观察题目,甚至看到题目就能想象到文章中要写些什么内容。
久而久之,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既发展了能力,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其实,每篇文章学生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能直接切入文章内容或中心,这不重要,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动脑思考了。
因为,如果真正思考,即使
出现偏颇,学生通过对比也更容易把握内容,而且他们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
一个思考的过程。
这样一个简单却很关键的环节我们怎能轻易舍弃呢?
二、细读课文,指导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师指导细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阶段。
要想读懂一篇文章,教学时应指导
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这样的重点,就是文章的精彩之笔、感人之处,也
是学生应细读之点。
仔细阅读,边读边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开拓思维进而理解
文章主要内容。
例如:在学习《瀑布》一课时,抓住“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
教师可提出:是怎样的声音?课文中,作者告诉我们瀑布的声音像什么?又像什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说说句中重点词“叠叠”原意是什么?在课文里指
什么?从而引导学生领会其深刻含义,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验意境,受到形
象的感染,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叙述夏季景色这个自然段,作者抓住森林、浓雾、阳光、野花四样事物,用了几句话来描写。
第一句是重点句,体现了全自
然段的主要意思。
而每一自然段的意思综合起来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
生在逐段细读的过程中,不但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也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渗透了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
通过观察发现,有不少同学不了解如何读深、读细课文。
他们常常把课本一
下子翻到要读的地方,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但过不了多久他们的思想就在某个
地方开小差了。
有些同学往往一边阅读,一边在书上做记号,把所有觉得“重要”
的地方都划上横线,但往往由于划出的部分太多而难以区分重点、次重点与非重点。
细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它着重要求多想和巧记。
细读课本不单纯为了应付
考试,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语感、激活灵感、开拓思路、滋养感情、提高理解
能力及记牢读过的内容等。
做好阅读的准备极为重要,如果你的思想尚未进入角色,还没有做好情感投
入的准备,就开始阅读相应章节,这无形中会浪费时间、降低阅读效果。
因为人
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和灵活性,所以人们想问题的速度往往快于阅读速度。
较为有
效的办法是先把要读的内容从头至尾粗略读一遍,读读文题和开头的一两节,看
看该章(节)讲的是什么。
然后阅读标题、副标题,接着读总结或文末几节,这样
做从表面看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只要聚精会神地读,脑子里就会思考该章(节)
的内容要点。
倘若文末有思考题或注释也应读一读,文前的提要、文末的思考题,实质上是对阅读的课文提出问题和指明要点。
三、品读课文,指导挖掘文章内涵的方法
品读课文,就是要通过充分的、多种形式的精读来把握课文的内涵,体悟作
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课文的架构和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这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
品读课文要做到突出重点,一方面要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
文章的主旨,感悟人生社会;也要善于抓住一些重点的语言材料,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等,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体悟。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进行
对话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价值也是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的。
因此,阅读教学不能
以教师的分析和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阅读、积
极思考,他们才能有所感悟和体验。
品读也就是带着问题精读,指导学生品词品句的读,使他们在语言文字上得
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在读中理解,在想中受益,在讲中得法,使学生在学中运用,逐渐地掌握学法。
例如:学习《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品读时,让学生说出“弟弟在牢里是
怎样刻苦学习的?他问什么这样做?”然后组织学生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弟弟小萝卜头比童年,这就渗透了比较中明道理的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一文品读时,抓住“年轻的护士眼睛为什么湿
润?”她此时会想到什么?品读中问题解决了,学生也体会到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受到了优秀品质的熏陶,这就渗透了字里行间挖掘内涵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就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
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法指导,行之有效,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得力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友智.细读课文,益处多多[J].年轻人·中学生读本,2010(9).
[2]刘品华.谈谈品读课文的指导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