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废气生物处理技术

废气生物处理技术

典型的反应器形式
✓ 生物滤池 ✓ 生物滴滤池
11
生物滤池 构造
✓ 滤料床层(生物活性填充物) ✓ 多孔布气管 ✓ 排水系统
12
13
土壤滤池
气体分配层 (总厚度 400~500mm)
上层:黄沙或细粒骨料组成 下层:粗石子、细石子或轻质陶粒骨料组成
土壤滤层 厚度0.5~1.0m
黏土1.2% 含有机质沃土15.3%
16
生物滴滤池
17
使用的填料不同
塑料球(环)、塑料蜂窝状填料、塑料波纹半填料、 粗碎石等
使用循环喷淋液
反应条件易于控制:pH、温度、N、P等营养元素
18
2. 无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
硫化氢的生物处理
✓ 利用脱氮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和派硫杆菌 (T. thioparus)等细菌直接氧化H2S为硫
7
影响因素: ✓ 有机废气的去除效率除了与污泥的浓度、pH、溶解氧
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污泥的驯化与否、营养盐的投加 量及投加时间有关 ✓ 有文献报道,当活性污泥浓度控制在5000~10000 mg/L、 气速< 20 m3/h时,装置的负荷及去除效率较理想
8
除了采用液相喷淋法外,还可采用气相鼓泡法 鼓泡与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中的曝气相仿,废气从池底
✓ 利用氧化亚铁硫细菌(T. ferrooxidans)的间接氧化作 用
2FeSO4 + 1/2O2 + H2SO4 → Fe2(SO4)3 + H2O H2S + Fe2(SO4)3 → 2FeSO4 + H2SO4 + S195来自1.2.1 生物洗涤法
6
✓ 利用由微生物、营养物和水组成的微生物吸收液处理 废气
✓ 适合于吸收可溶性气体 ✓ 吸收了废气的微生物混合液再进行好氧处理,去除液
体中吸收的污染物,经处理后的吸收液再重复使用 ✓ 微生物及其营养物配料存在于液体中,气体中的污染
物通过与悬浮液接触后转移到液体中,从而被微生物 所降解
从80年代起,联邦德国和荷兰越来越多地采用生物过滤 法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毒气体
迄今,在德国和荷兰有500多座大规模的废气生物过滤 处理装置,面积一般在10-2000 m2,废气处理流量达到 1000~15000 m3/h。
10
基本原理
过滤器中的多孔填料表面覆盖有生物膜,废气流 经填料床时,通过扩散过程,把污染物成分传递到生 物膜,并与生物膜内的微生物相接触而发生生物化学 反应,从而使废气中的污染物得到降解。
细沙土53.9% 粗沙29.6%
孔隙率40%~50%,比表面积1~100 m2/g,有机物含量1%~5%
14
影响土壤滤床处理效率的主要因素
✓ 温度 ✓ 湿度 ✓ pH值 ✓ 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15
堆肥滤池
堆肥具有50%~80%的孔隙率,1~100 m2/g的比 表面积,含有50%~80%的部分腐殖化的有机物 质。气体分配层厚度50~100 mm,在分配层上 再铺放厚500~600 mm的堆肥过滤层。
本讲内容
有机废气的生物处理技术 无机废气的生物处理技术
1
1.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
2
1.1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原理
与废水生物处理过程的最大 区别在于,废气中的有机物 质首先要经历由气相转移到 液相(或固体表面液膜)中 的传质过程,然后在液相 (或固体表面生物层)被微 生物吸附降解
3
按照生物膜理论,生物化学法净化处理有机废气一般 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通入,与新鲜的生物悬浮液接触而被吸收 若气相阻力较大可用喷淋法,反之,液相阻力较大时
则采用鼓泡法
9
1.2.2 生物过滤法
最早出现在联邦德国
1959年,在联邦德国的一个污水处理厂建立了一个填充 土壤的生物过滤床,用于控制污水输送管散发的臭味
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用生物过滤法处理气态污染物, 德国和美国对此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 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由气膜扩散进入液膜 ✓ 溶于液膜中的有机污染物在浓度差的推动下进一步扩
散到生物膜,进而被其中的微生物捕获并吸收 ✓ 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和同化合成,产生的代
谢物一部分溶入液相,一部分作为细胞物质或细胞代 谢能源,还有一部分则析出到空气中
4
1.2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方法
生物洗涤法(悬浮态) 生物过滤法(固着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