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国力构成要素辨析

综合国力构成要素辨析

综合国力构成要素辨析赵 雪 波内容提要 综合国力是一个我们经常谈起的话题,但是对这个概念不见得已经有了彻底和正确的认识,诸如经济要素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综合国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之间哪一种因素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某一种要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哪些内容可以成为国家实力的衡量标准?本文通过对 常项与变项 、 经济与政治 、 传统因素与新兴因素 三组对象之间关系的比较,对以上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说明。

关键词 综合国力;构成要素;常项与变项;传统因素与新兴因素作者简介 赵雪波,男,北京广播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

(北京 邮编:100024)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1)05-0075-06国家实力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众人皆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具体的领域。

在最早的时候,衡量一个国家究竟有多大的实力,可能只需观察它的军事征服能力就可以得出结论。

然而,即使在那时候,这种军事征服能力也往往与国家的其他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比如,一个国家要想发动一场战争,或者长期维持穷兵黩武的对外关系,就必须拥有足够多的战争物资储备,也就是说,它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力量。

当一个国家对邻国、对许多国际社会成员经常性地形成武力威慑时,它也就具备了对他国发号施令的政治影响力了。

进入近现代以来,构成国家实力的诸多因素之间这种相互关联、相互倚重的倾向更加明显了,这引发人们开始系统地观察这些综合要素的具体内涵和外延,并把它更进一步的细化。

比如摩根索把国家强权(国力)归纳为9种要素:地理、自然资源、工业实力、军备状况、人口、民族特征、国民士气、外交性质、政府性质。

日本人则根据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强制能力三大方面、十几个因素衡量国家的整体实力。

诸如此类的归纳还很多,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思维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使原本很抽象的一个概念尽可能地具体和形象。

综合国力 一词的提出,实际上是把国家实力由各种要素综合构成的性质和特征突出了。

它提醒人们在衡量、观察、理解、思考国家实力的时候应该采取全方位、全视角的方法和态度,而避免采取单向的、片面的思维方式。

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突出和强调某一方面的因素,曾经导致重商主义和军国主义等的产生。

尤其是后者,不仅给他国带来了灾难,也给本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后果。

另外,片面地强调、重视某一种因素或某几种传统因素在国家权力中的作用和地位,可能给人一种国家强大的幻觉,但最终不能从整体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国家实力。

冷战结束以来, 综合国力 成为人们在谈论国际关系、国际事务以及国内政治时候被 点击 次数最高的名词之一,这表明人们对 国家实力是由众多因素综合构成 这一点的认识确实已经上升到了一种理论认识和思想认识的层面上了。

回顾十几年来中国所走过75专题综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5期参阅[美]汉斯 摩根索著: 国际纵横策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三篇 国家强权 部分。

的历程,不可否认,由于强调综合提高国家实力,特别是加强原先比较轻视和忽视、力量也相对薄弱的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中国的国家实力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和增强。

经过海湾战争、科索沃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台湾问题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和考验之后,提高综合国力的认识已基本上深入人心了。

然而,这是不是说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获得了相当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了呢?首先,构成国力的各种因素总是与时代的特征、主题紧密相连的,那么在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怎么样来重新理解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在新的历史时期,会不会有新的因素成为构成国家实力的内容呢?如果有,新兴因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各种构成要素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新兴因素与传统因素谁更具有决定性作用?诸如此类,有些问题是过去已经谈论过的,有些问题则是新近面临的。

不管怎样,把它们整合到一个问题中来,用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 综合国力 这个概念,无论对正确理解这个概念,还是对采取正确的策略方针,稳步、快速地提高中国的国家实力,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本文拟列举以下几组关系,通过对这几组关系的对比分析,对相关问题作一浅显的探讨。

一常项与变项综合国力的所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项,即在较长时间内相对恒久的、稳定不变的要素,如地理、自然资源、人口、民族特征等。

另一种是变项,即相对于常项而言,属于阶段性的、较为容易变化的因素,如经济实力、军备状况、国民士气、外交能力、政府性质等。

首先来看常项。

在这一类构成要素中,地理因素是最为典型的一种。

地理 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它包含了版图面积、地质概貌、植被状况和气候环境(专指因居住地域、纬度的不同而固有的植被、气候等环境状况)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密不可分地构成一个整体,并且具有共同的属性,即相对持久和固定不变。

之所以把这种恒久和不变看做是相对的,是因为没有任何客观外在世界能够超越人为力量的影响。

但是对于由这些内容组成的地理因素而言,即便人为力量的影响再大,变化也是非常有限的,或者变化起来很难。

由于地理因素的变化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来消化因变化所产生的结果,这样一来,与其他事物的变化相比,地理因素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往往显得微不足道。

比如,经过千万年的开发,今天的植被状况和气候环境与地球早期或人类诞生之初的植被状况和气候环境相比,早已是面目全非,而且也远不如那个时期更适于人类居住。

然而从生存的角度观察,这种变化前后之间的差别并不是本质的。

就这一点而言,变化确实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观察地质概貌, 稳定不变 这样的结论就更加无可辩驳。

至于说一个国家版图面积的大小,似乎几千年里从没有间断过变化。

从有国家产生的那一天起,国家的版图就和国家实力一样,不断地伸缩变化,此消彼长。

但是从变化的过程和方式来讲,变化并不是人们的意志所能轻易决定的。

进入近现代以来,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和苏东巨变之后,这种变化似乎一下子被冻结了。

今天,由于有国际法、自我军事力量、各国间相互制衡、国际道义等等各种因素的约束,无论是再强大的国家,希望通过任何一种方式改变现有的领土状况,都是极不现实和极不理智的行为。

目前,在许多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划界和领土归属的纠纷,一些国家境内甚至存在因分离或统一产生的纷争。

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改变现有领土状况是多么的艰难和不可能。

除了地理因素,自然资源、人口、民族特性等也是相对恒久和不变的因素。

自然资源是土地的附属部分,一般随着国土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国土的减少而减少;自然资源一般不能再生;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的组成结构和分布结构不能通过人力改变。

人口的结构、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的素质具有稳定性;人口的数量虽然可以增加减少,但变化是在自然状态和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完成的。

民族特性看起来是一种完全精神特征的因素,但它是几千年文化、精神、理念、习惯等积累而成的,它比其他任何一种要素都更具有坚固性。

与以上几种要素相比,经济实力、军备状况、国民士气、外交能力、政府性质等其他要素在形成过程中所需时间要相对的短暂,可变系数高,不确定性也高,易于反复调整。

比如,就经济实力而言,中国在1500年以前,甚至再靠后一些时期,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是不久开始走下坡路,鸦片战争之后彻底76综合国力构成要素辨析衰败,20世纪后期重新崛起,目前已进入世界十强的行列。

从走势来看,实力还在不断提高,但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如果政策不当、发生战乱、全球经济危机等情况出现,提高经济实力的进程就会停顿下来,甚至发生倒退,这种可能性也不是说不会出现。

军备状况的不确定性也如此。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军事实力大幅提高,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迅速成为世界军事大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到了高峰。

二战之后日本的军事武装被解除,军事力量不复存在,不得不躲缩在美国的保护伞下面。

但是最近几年来,日本在重整军备方面的动作很大,不仅军费开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而且通过 修宪 等努力,正在重新走向外向型的军事扩张道路。

军备状况的不确定性在和平时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阶段的和可调整的特征,比如,国际形势越趋紧张,对军备的投入就越大,军备状况也就会不断提高;反之,正好相反。

其他如国民士气、外交能力、政府性质等要素,由于掺入更多人为的成分,人为力量的影响最大,因此不确定性、阶段性、可变性也就更大。

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

综上所述,常项与变项最直接的区别就在于时间上的长久性和阶段性,发展方向上的牢固性和易变性。

虽然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但不同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在综合国力构成中不同的价值和作用。

属于常项的要素由于比较持久和牢固,因此是国家力量最基本的保证和依靠。

没有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居住其境内的居民,国家就缺少了形成国家最基本的内容,也就更无所谓国家力量了。

民族(广义上的民族,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等)特性则决定了一个国家是此一国家而非彼一国家。

因此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特殊的作用,决定了它们具有了较为长久和较为牢固的性质。

属于变项的经济实力、军备状况、国民士气、外交能力、政府性质等要素则是国家力量得以维持和扩充的必备条件。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起码的政府机构、经济规模、军事力量,国家就难以为继;而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军事装备、国民士气和外交能力,国家实力就不能提高,甚至在国际竞争中会萎缩和衰败。

常项和变项都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种,国家实力都会受到严重的削弱,这正是综合国力理论的中心思想。

然而,这并不是说对各种因素要等量齐观,毕竟常项与变项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是存在着轻重缓急,存在着如何调整彼此之间关系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带有长期性的问题,例如国土问题。

国家领土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保证,领土大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纵深防御能力(在核战争时代同样如此),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尊严(领土狭小的国家永远成不了世界级的大国),关系到资源的多寡,因此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二战以来由于有雅尔塔体制的限制,国际社会领土边界一直保持了较长时间不变状态。

苏东巨变后,尽管原苏联解体,东欧地区一些国家分裂,但受国际法保护的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等相关之雅尔塔体制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变化,与此有关的边界状态除苏东地区之外也就没有大的变化。

在公开扩张、占领领土永远成为过去,重新划分边界也日益艰难的今天,如何保护现有领土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具体一点说,例如中国的南海。

南海问题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形成国际纠纷。

由于中国当时忙于国内政治运动,无暇顾及远离大陆的海洋,再加上海洋国土意识淡薄,以至被东南亚弱小邻国钻了空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