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建忠中国翻译思想

马建忠中国翻译思想

文档2.doc
• 早年
马建忠的生平
马建忠于1845年2月9日(道光十四年)生于一 个天主教家庭,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
十世孙。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有四兄 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 哥马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办人。
马建忠从小学通晓中国传统经史,五岁就谂考 科举。1853年,太平军攻入南京,马家遂搬去上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之举,马建忠将应 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是居官 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作为早期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的马建忠,其译书主张有明 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他要把反映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科学著作,把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建立和巩固,并奉为准绳 的科学思想,一言以弊之,把西学的“精髓”译 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 留学
1870年,经二哥马建勋引荐,他也成为李鸿章 的幕僚,随办洋务。因熟悉西洋文化和语言受到 李鸿章的赏识。1876年,他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 派往法国学习国际法,同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郭 嵩焘的翻译。1877年,他通过了巴黎考试院的文 科和理科考试,成为第一个取得法国高中会考毕 业证书的中国人。1879年,他取得政治私立学校 (巴黎政治学院前身)法学学位。
1900年,马建忠再度应李鸿章之召任上海行辕 襄理机要。8月14日,因赶译长篇急电而猝然去 世,终年55岁。
马建忠的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
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 使中国富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 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提倡变法自强。 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将翻译 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于1894年向 清廷呈上《拟设翻译书院议》。在其中他指出当 时翻译之状况并就翻译书院的规模、生源、学制 、师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应译 之书,以及图书设备、印刷出版、建院地点和经 费来源等九大方面一一缕陈,精辟、具体、全面 ,构成翻译书院建设的整个科学体系。他所设之 翻译书院并非一般外语学校而是外语和科学知识 兼学的新式学校。他认为:
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 马氏所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 造其堂奥”的译才,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 通事”“舍人”之才,而是造就担当翻译西学书 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社会 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这就是马氏为何把翻 译事业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翻译事业 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的宏观翻译思想。这一翻译 思想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1884年,马建忠加入唐庭枢主持的轮船招商局 。中法战争后,他升任轮船招商局会办。1890年 ,开始撰写《富民说》,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扶 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国强民,并将之呈与李 鸿章。
不久受李鸿章委派担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后
因资金周转等问题去职回籍。1895年甲午战争失 败后,应李鸿章之邀到北京,襄助李赴日本马关 议和。翌年,与上海《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相识 ,并出版了《适可斋记言记行》。此后一直埋头 整理《文通》,于1898年出版。该书以西方语文 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 汉语的语法规律,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 是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汉语 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 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所谓 “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 者的最高追求 ),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 原文无异(要求,这实质上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 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因为“等效翻译” 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信息的“接受者”,即要 求译文在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应与原作相同。这就 是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则为善译也已。”
海躲避战乱。马建忠与四哥就读于中西学并重的 天主教耶稣会徐汇中学,学习法文和拉丁文等, 同时准备科举,后与四哥同为该校首届毕业生。 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他“决然舍其所学,而
学所谓洋务者”,进入耶稣会。经十余年 的努力成为一位“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 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的学
二、“善译”说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
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文字深嗜笃 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 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 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 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条件,强调译者平日对 本国语言文字和对象国语言文字必须有很高的修 养,对语法学、词源学、文体学、修辞学等学科 有很深的研究,这是对译者的素养提出的最要求 ,应当说,这是译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夫如 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 ,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 ,振笔而书(过程,这实质上提出了译文应与原 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意旨 ”“神情”“语气”“心悟神解”这十个字可以 说是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的全部) ,
• 事业
1880年,马建忠回到天津,重新在李鸿章幕下 办理洋务。翌年,奉李鸿章之命赴英属印度,与 印度总督里蓬交涉鸦片专卖及税收问题。1882年 ,李鸿章又派他去朝鲜协助朝鲜政府与英、美、 德签订商约。同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闵妃请求 清朝出兵,直隶总督张树声和李鸿章派淮军将领 吴长庆平乱。马建忠设下诱擒叛乱头目之计,参 与了抓捕大院君李是应得行动。同年10月18日, 李鸿章派马建忠赴天津与法国公使宝海达成越事 草案三条,即中国撤兵、通商、中法分巡红河南 北。
马建忠的翻译思想
马建忠(1845-1900),别名干, 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 江)人,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外交 家,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语言学家,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我国语法学经典著作《 马氏文通》的作者,著名的翻译评论家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 F:\中国翻译史\新建 Microsoft Wor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