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小说,大时代”网络文学微小说现象

“微小说,大时代”网络文学微小说现象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
“微小说,大时代”——文学多元期的大众文学
——浅论网络文学新势力“微小说”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 0 1 1 级 3 班
姓名:徐梦琳
学号:2 0 1 1 0 1 4 1 0 3 6
“微小说,大时代”——文学多元期的大众文学
——浅论网络文学新势力“微小说”
摘要:20世纪90年代我国文学正处于文学多元期,随着文学市场的百花齐放加之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国内也应运产生了一种新生的文学即网络文学。

而近年来,微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又以破竹之势打破其原始定义,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渗透进文学层面,也就此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大众草根文学,冲击着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关键词:微小说网络文学草根文化文化碎片化
正文:
打破传统文学模式的桎梏,在延续的基础上扩充文学形式,并对文学文本内容进行创新、诠释、补充,网络文学在历经了产生期后,在其完善期间衍生了一种广受大众接受和喜爱的文学新生儿——微小说。

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出人意料…短短140字以内的微小说凭借其独树一帜的优势闯入了我们的视野。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微小说产生的背景以及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学内涵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去正确的把握微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文化倾向?我们又要如何在继承它的自由、精辟等优点的同时摈弃它为迎合大众,流于快餐的弊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只有以一个包容开放的心态让当下的大众文学滋生出能给我们汲取养料的精髓,诚然,我们又不能失去客观公正的角度挑出其中的毒刺,只有在深度思考与批判的基础上,才能让“微文学”微出“大时代”!
一、微言微语——微小说的背景和含义
文化的自发性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它是属于人类思想的一种积极自觉。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坏境下,国人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与后现代文化接轨,快速、自由、便捷,以娱乐消遣和表达个人思想观念的微博客无疑是个不错的载体。

微小说便是以微博客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是微博客价值延伸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

最开始,微小说仅仅是指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属小小说范畴。

而近年来微小说则是被更多赋予网络定义,是
主要以对话或叙述展开的140字以内的简单故事陈述。

被新媒体、各大纸媒称赞的经典微小说《eilikochen京都生活记》则是微小说的滥觞,他的主人是第一位在微博上进行微小说创作、并提出微小说概念以及创作规范的是作家陈鹏。

在《eilikochen京都生活记》第一百二十七回中他写到:不是自己不想,只是现在没有心情,半个月的寂落的心为什么还是在心底,何时才可升华!?呵呵..那只能问自己喽。

好想静静的去读一本从来没有读过的好书,去静静嗅寻那书的香和灵,从而淡忘北京夏季的夜。

夜虽美,不过美的有些太安逸吧。

还是多准备准备迎接未来..这位80后的年轻人以他灵动的笔调刻画了一幅形象的生活画卷,真实的反映了80后这个大群体在物欲横流的城市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他们彷徨,但仍然坚持着梦想;他们浮躁,却依然沉淀着人生。

这种微小说的意义不在于内容的深刻与繁盛,好比星星之火,虽不炫亮夺目但具备燎原之势。

乘一点改革开放的余风,将微小说化为大众具体可感的形体,掀起了新时代的新文学之风。

二、微妙唯妙——微小说的优势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微小说涵盖了完整、简洁、悬疑、生动等多项特点。

作为网络时代新媒体微博的衍生物,微小说更容易让人们接受这种短小精悍、富有创新精神的微媒体。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目前已进入定性阶段的微小说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快捷精简化
秉承着“单一性原则”,篇幅短小、人物单纯、语言简约的微小说以它全新的姿态在当代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方便快捷性。

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趋于“快餐化”与“便捷化”,少有人愿意在“岁岁年年一床书”中细品“黄金屋”与“颜如玉”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推动者我们快速进入且适应微时代。

所以140字以内的高度兼备概括性和故事性的微小说变得炙手可热,正所谓字不在多,点透就行。

在此举一篇获得新浪首届微小说大赛优秀奖的作品:儿子:“我要好吃的。

”父母:“好好好,买。

多吃点别饿着。

”儿子:“我要衣服。

”父母:“好好,买。

多穿点别冻着。

”儿子:“我要结婚。

”父母看着住了半辈子的房,再看看
儿子,微笑着说:“…好。

买房。

”几年后,儿子跪在墓前泣不成声:“我要你们。

”这次他没有得到任何回答。

短短130字而已,仅仅7句对话而已,没有连篇累牍,摈弃辞藻堆砌,单刀直入切入主题思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看到有网友如此评论道:“以前是千言万语的‘灌水’,现在是惜字如金的‘蒸馏’。

”我想正是因为其快捷精简的特性,才使微小说以别开生面的新鲜面貌入住人心。

第二、形式多样化
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都会带来文学形式的改变。

众所周知,我国四大文学样式为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四大文学形式各有千秋各有风骚。

但自明清以来至今,显而易见小说已经成为主流文学,在此主流中难免又支流纵横。

值得庆幸的是,小小说(即原始形态的微小说)、微小说(网络形态)的这些小说支流都很好的延续了小说本身的一个优势——形式多样性。

微小说文本形式丰富,有的像是通讯报告,有的像是独白日记,有的注重故事讲述,有的偏向散文民谣。

微小说形式的广泛涉猎让创作者的写作自由同受众者的阅读自由相结合,其本质上也是反映了网络较为自由的特征。

第三、文化草根化
真正好的文学是大众的文学。

微小说的出现则给平民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借助微博客平台,在一定的字数内,体现一定的主题思想。

只要你有想法,有故事,有创新,你就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发表微小说。

较于更具内涵意蕴的诗词歌赋等,微小说更能代表文化的下层渗透,取材生活,高于生活,服务生活。

除却少有穿越、恐怖类,微小说更像是大众信手拈来却有字字斟酌的“缩略文学”。

人人可以写,人人可以读,人人都能懂。

这种“草根文化”是符合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爱好趣味以及价值审美变化的要求的。

三、微不足道——从文化碎片化看微小说的弊
毋庸置疑,在社会转型的过渡期网络文学自有它的弊端,如文化碎片化和文化边缘化,而这些不利因素会直接导致我们的思维能力弱化。

虽然文学的思想内涵价值并非取决于其篇幅的大小,但微小说过于迷你的体积要承载起庞大的精神养料是很困难的。

虽然说微小说能给我们带来获取信息的快感,但很难调动我们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使大脑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引导我们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有纵深感的逻辑思维和知识体系。

子也曾曰过:学而不思则罔。

微小说带给我们的“碎片式”的阅读只能让大脑接受信息,而在锻炼我们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

最为不利的是碎片化文化会诱导我们产生一种思维惯性(亦可以称为惰性)。

诚然,海量的微小说文化产品被大众追捧与喜爱,但不妨设想,在适应了140
个字的精简阅读后,如若再翻开一本几百页的书,对很多人来说,便如同嚼蜡了。

面对新兴的事物,尤其在文学领域,我们应有兼容并蓄的胸怀。

但在看到微小说给现代经济社会带来利益和娱乐的同时,我们不容忽视关于文学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

如何将碎片式的文学糅合为一个时代的整体文学风貌,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微言大义——微小说的发展前景
纵使微小说有一定的缺陷,但这个崛起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繁荣于民间的当代文化产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

首届新浪微小说大赛一举办就带来了空前的文学热潮,各类或幽默,或恐怖,或爱情,或亲情,或悬疑,或穿越的精彩小小说考验着“草根们”惜字如金、字字珠玑的本领。

可惜的是,在第一节微小说大赛中第一名空缺,没有一篇“鹤立鸡群”的作品,这无疑也说明了微小说还不够成熟与完善,这也对微小说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既要浓缩出精华,又要标新立异,还要结合难调的众口,从根本上达到质的飞跃。

微小说从早期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今天,也不过仅有短短的几年时间。

目前微小说还只是出于“塑型”阶段,究竟它只是文坛的昙花一现,还是未来网络文学发展希望的中坚力量,谁也无法断言。

但我们还是有理由去相信这种自民间发出的“选材精、形式多、寓意深”的“微言微语”会以它独特的文本和编辑模式带领网络文学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二版)曹万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百度百科微小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