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
课题批准号
课题名称“互联网+课内外整合阅读”对提升小学生
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
工作单位张掖市山丹县三立小学
填表日期2019 年7 月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9年7 月
、中期报告要点: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主要创新点、存在问题、重要变更、下一步计划、可预期成果等,限5000 字左右(可加页)
1.加强理论学习。
组织课题组成员以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了有关课内外阅读指导与研究等方面的书籍、先进的阅读指导方法和理念,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深入开展小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我们课题组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对象为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教师。
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分析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数量以及存在的问题。
同时对全校语文教师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在“互联网+ 课内外整合阅读”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认识,以及当前语文课堂对课内外阅读的需求和帮助。
3.确定研究内容和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阅读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由的选择网络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与手段,充分有效地进行阅读。
(2 )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把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与手段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并探求整合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 )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形成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的优秀教学案例,摸索探求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的策略。
(4)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5)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在学校中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学校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研究经验与教学资源。
第二阶段:2019.02---2019.09 (实施阶段)
1.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对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有限,因此我们要适应新时期的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辨别、处理阅读信息能
力,指导
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2.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并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小学生至少要完成145 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可见国家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
但从目前来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通过前期的调查分析,每学期阅读20 本以上课外书籍的学生有
11.62% ,阅读10-20 本的有6.98% ,阅读6-10 本的有24.42% ,阅读5本以下的有56.98% 。
这说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这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因为光靠课内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该正视课外阅读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和需要,广泛征集网络阅读资料,初步形成了“互联网+ 课内外整合阅读”的校级资源库,满足语文教师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阅读需求。
3.运用网络阅读有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延伸阅读领域,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时代是充满活力的时代。
小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课本的阅读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
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文献资源优势,扩展小学生的阅读空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是延伸课文内容,丰富阅读材料,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丰富课文的材料,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按年龄段安排阅读内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互联网+ 课内外整合阅读”的校级资源库为学生推荐了合适的阅读书籍,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应广泛阅读经典美文,中高年龄段的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读物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精彩片段,记录读书心得,进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2)坚持日常阅读,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有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偶尔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周末作业,显而易见,断断续续的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难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
鉴于这样的情况,我校开展了“ 21 天阅读打卡”活动,要求学生坚持21 天连续阅读经典书籍,每次阅读的时间不少于30 分钟,并让学生在班级阅读圈中晒出阅读书籍的封面、阅读时的照片、阅读进度和一句读书感言。
(3)展示阅读成果,实现阅读资源共享。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小学生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太注重与他人进行交流,属于“自己读自己”的类型,而且很多小学生不太注意做读书笔记,这样难以对课外读物形成深刻见解。
很多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就将书丢在一边,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势必会导致课外阅读效果大打折扣,学生难以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成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共享阅读资源。
诸如“ 21 天阅读打卡”活动的感言撰写,班级阅读圈中的好书分享,都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在交流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借助“互联网+课内外整合阅读”,优化了语文课堂,丰富课程实施的形式,有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借助互联网做好课前预习,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我们在课前,将阅读教学的相关视频和课件,上传到了相应的班级阅读群中,学生借助上传资料,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对课堂学习的文章提前了解。
(2)利用互联网设置教学情境,开展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整体上把握课文,将课堂教学和互联网有效的结合,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教学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语文内容,借助互联网中的声音、图片、动画以及视频等教学资源,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借助互联网开展课后阅读,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在互联网环境中,开展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阅读主题的设置,根据课文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发挥网络的阅读作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课后阅读,加深课文主题内容的理解,构建高效阅读教学课堂。
5.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信息,形成课例、论文、课件、阅读资料等素材库。
二、阶段性成果通过一年多的的实验研究活动,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组在前阶段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研究成果:
(一)进行了小学“互联网+ 课内外整合阅读”的教学设计,形成了优秀案例集。
(二)进行了“互联网+ 课内外整合阅读”用于小学语文学科课前预习、情景创设、课后延伸的试验研究,并取得良好的成果。
(三)针对运用情况,设计了四份调查问卷:教师卷、家长卷、实验班学生
2.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内外阅读环境,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3.进一步优化“互联网+ 课内外整合阅读”的策略,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5.做好研究过程的材料收集、资料整理归档等工作。
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
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6.认真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各种成果,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七、可预期成果
1.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师即时获得准确明晰的信息,为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使学生的课内外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提升他们的阅读效果。
3.“互联网+课内外整合阅读”活动通过拓展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与文学作品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可以受到前任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使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学会运用祖国文字。
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影响: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或发表时间、成果影响等,限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