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要点归纳导言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通规律的人文学科。
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
2.文学理论的性质:鲜明的实践性、浓郁的人文性、科学性(阐述的完满性)。
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①哲学方法—文学哲学;②社会学方法—文学社会学;③心理学方法—文学心理学;④语言学方法—文学语言学;⑤价值学方法—文学价值学;⑥信息论方法—文学信息学;⑦文化方法—文学文化学。
(这里强调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整体上分析、总结文学和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规律)第一编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产生的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浪潮中。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思想来源: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观照文学的领域——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
5.文学的社会地位: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用:①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②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③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
6.人类在精神上掌握世界的方式:实践的方式(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它是“为感觉所感知”的活动)、理论认识的方式(以概念为主的思维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宗教精神的方式(实为主观希望所寄托的幻想,即颠倒了现实世界的投影)、艺术掌握的方式(以形象为主的想象活动,重点是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性)。
7.文学艺术的特点:①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②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③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
8.艺术生产——种审美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
9.美的规律,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美学与历史批评标准①艺术的首要规律,即美的规律(莱辛);②现实主义、细节真实、典型环境、典型人物;③1847年、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美学的”:文学是艺术、是审美的。
“历史的”:文学与社会紧密联系。
10.1905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事业“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口号。
(核心:文学的领导权)11.毛泽东文艺思想背景:五四之前以儒家为核心的话语体系、价值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到了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形成了中国的现代文化。
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论传统。
12.毛泽东文艺思想基本内涵:A.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为什么人)如何为:①树立无产阶级的立场、世界观,应当把立足点和思想感情转移到工农群众方面来;②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③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思想水平和精神需要出发。
B. 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一,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第二,关于文艺的“源”与“流”的关系;第三,文艺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毛泽东提出的“六个更”——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 C. 文艺与社会、政治、革命。
D. 文艺创作与批评思想。
E. “双百”方针与”推陈出新”的方针。
第二编1.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2.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认识性: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㈠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㈡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㈢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倾向性: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㈠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㈡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真实性是伟大文学作品的重要品质)。
实践性: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㈠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㈡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产生深刻影响;㈢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
3.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审美性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共有的属性。
①情感性: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㈠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情感贯穿文学活动始终,情感在文学中相对集中和强烈);㈡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审美关注外形与表象——非实用(功利)能产生情感愉悦。
协调性——非概念的情、理协调活动过程内心情感体验的个体性,而又普通的社会性。
②形象性: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㈠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㈡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超越性: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㈠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㈡人与社会关系现实的超越;㈢自我的超越。
4. 语言是文学的媒介。
①文学具有了广泛的形态;②语言塑造形象的非直观性,因此具有独特的表现力;③用语言的文字表达较少受到时空限制。
特性:①指象性(语言符号的指象性);②内指性、心理蕴含性(精神性);③阻拒性(文学语言的自动化与陌生化);④韵律性(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
阻拒性:作者对语言的强力扭曲。
方法举例:改变常见搭配,改变常见文法,修辞的运用,改变语序。
5. 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6.文学价值的生成和取得:A.文学价值的创造:作家的创作是基础。
文学价值是主客观统一,即艺术价值。
主观方面:作家的创造精神,作家的各项能力。
客观方面:根植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升华,即生活价值。
B.文学价值的得取:读者阅读和接受,文学评价。
7. 文学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体舒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的功能。
含义:①它具有生理满足的意义,并主要是一种想象化的满足;②具有益智的特点;③最终应该指向高雅的格调。
第三编1.文学创作: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是作家对生活经验进行审美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2.创作过程:创作动因——材料集选——构思过程——语言呈现。
3.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
艺术直觉: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艺术情感:人跨越实际生活的现实条件束缚而产生并升华了的、具有精神意蕴的情感。
艺术想象: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的理性思维活动。
4.创作主体的主体条件:自然条件(身体,禀赋);后天条件(习得,能力)。
㈠器质与气质——创作主体的自然条件。
生理与心理上的自然条件,可以是先天遗传,亦可以后天产生。
自然生理(身体)条件——直接的影响。
㈡生活阅历——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童年时期——或是一生的财富;成年时期——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艺术修养。
㈢创作主体的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创作主体创造能力的体现:观察感受能力、直觉体验能力、记忆联想能力、想象变形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5.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欣赏的语言艺术作品(具体的、独立的语言结构形态)。
三个层次: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
语言层:物质层,稳定性较高。
形象层:核心层。
(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构成的整体形象)——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
意蕴层:最深层的(灵魂)。
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6.文学形象在作品中的表现:①单个形象和整体形象;②实像与虚像;③情境和氛围。
7.文学意境: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㈠意境:我国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构成:实←境—景、人、物、事。
虚(审美想象空间)←意—情、思、道理。
㈡艺术特征:①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特征)——景中含情式——以境胜(杜牧《七夕》)、情中见景式——以意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情景并茂式(苏轼《赤壁怀古》)。
②虚实相生——由实生虚或由虚生实(叶绍翁《游园不值》)。
③韵味无穷。
8.文学典型:主要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是指优秀的作品中营造的个性鲜明、饱含深意,拥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文学形象,除了指典型人物及性格外,还包括典型环境。
主要是针对叙事性作品。
9.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具有鲜明、独特、丰富的个性特征;②包含深刻历史内涵,具有“灵魂的深度”。
10.文学象征: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1.象征手法的特点:暗示性(基本特点)、模糊性、多义性、哲理性、荒诞性。
12.象征的分类:寓言式象征和符号式象征。
13.文学作品体裁㈠三分法:根据作品性质和表现方式不同,把文学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
㈡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剧本)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