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道路投标技术建议书

某道路投标技术建议书

某道路投标技术建议书第一章设计概述1.1项目功能定位1.1.1设计背景根据XXXXXXX市委、市政府确定的XXXXXXX市“十一五”规划纲领,城市“141 ”的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优化城市资源配置与功能,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凝聚力、辐射力,实现工业立市、县域突破的总体要求。

因此,调整XXXXXXX市城区道路网结构,提高道路服务能力,缓解中心城区日益突出的交通矛盾,更好地为其他副中心城区和其他区域服务,已是当务之急。

XXXXXXX为XXXXXXX市XXXXXXX新区南北走向的一条重要主干路,道路走向与京台(原沪蓉)高速公路平行,现状XXXXXXX由北向南已自锦绣大道修至林芝路,目前方兴大道下穿京台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正在实施,且XXXXXXX欣园小区主体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全部完工,2011年即可交房。

为实现与在建工程的良好衔接,同时为沿线居民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因此本次设计实施林芝路至珠江路段的XXXXXXX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段XXXXXXX为新建道路,道路沿线主要为桃林及荒地,途经的少量村落也已基本拆迁完成,工程建设条件良好。

1.1.2 地理位置根据XXXXXXX市城市总体规划141远景空间规划,将全市划分为六个城市组团,即主城区、北部组团、西部组团、西南组团、XXXXXXX新区、东部组团。

本项目起点位于林芝路,终点位于珠江路,位于XXXXXXX新区的西侧,路线北延段可通过习友路直通高新区,并可通过横向道路加强西南组团与XXXXXXX新区的联系,在XXXXXXX市区域路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1.3 项目功能定位按照XXXXXXX市“141”城市空间发展总体纲要,XXXXXXX市城市骨干道路以“环形放射加方格网”的路网体系已基本形成,城区间需进一步加强联系,进一步完善城区间的路网。

项目功能:XXXXXXX主要沟通高新区、经开区及XXXXXXX新区,并承担着XXXXXXX新区西外环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集散沿线区域交通的功能,是区域性重要交通性干道。

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客、货兼顾;以及为区域内出行的机动车、公共交通、非机动车道及行人服务。

从本项目两侧用地性质来看,路线西侧至京台高速之间为绿化走廊带,路线东侧以居住用地为主,同时分布有少量的行政办公及商业金融用地。

因此本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主要立足于XXXXXXX功能定位为区域性重要交通主干道,使其发挥通畅、带动发展的作用,并以此确立本项目总体设计思路和原则。

1.2 项目建设意义目前XXXXXXX市现状城市布局尚是单一中心城市,交通压力比较集中,同时因城市道路路网结构而引起的交通问题比较严重,造成目前城市交通相对集中,交通压力很大,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同时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2.1 是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目前XXXXXXX已修建至林芝路,向南为断头路,阻碍了XXXXXXX南向的畅通。

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大建设,优化大环境,实现大发展的目标。

本项目建设实施,将更好地实现XXXXXXX新区与高新区、经开区之间的交通贯通,完善市域道路骨架路网,加快道路两侧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提升了XXXXXXX市的城市功能,促进了XXXXXXX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增强XXXXXXX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1.2.2 是城市交通发展、完善XXXXXXX区域路网的需要该XXXXXXX新区区域路网中,京台高速公路与徽州大道之间区域东西向交通主次干道密度均衡、结构合理,现状已建成的主次干道有:紫云路、长沙路、洞庭湖路、中山路、林芝路、杭州路,列入建设计划及正在建设的主次干道有:方兴大道、云谷路等。

该区域的南北向的主次干道仅建成有:西藏路(紫云路~杭州路段)、XXXXXXX(紫云路~林芝路段)及部分次干道,且多为断头路,区域内缺少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该段XXXXXXX的实施对于贯通本路,连接南北通道,对于缓解区域路网压力、完善XXXXXXX区域路网均具有重要意义。

1.2.3 满足沿线居民出行、完善市政配套建设的需要位于XXXXXXX以东、方兴大道以南的XXXXXXX欣园小区是该区域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共27幢单体以及配套的商业车库等建筑物,总建筑面积达60.5万平方米,整个小区可容纳拆迁安置人员约6000余户。

XXXXXXX的南延段可为欣园小区的居民出行提供便利,同时将市政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从而带动该区域地块的进一步开发。

1.2.4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项目的建设可以快速便捷的沟通高新区、XXXXXXX新区和经开区的交通流,为区域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开拓了新空间,不但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道,同时开启一个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的新区城市的窗口,实现环境、交通、人的有机融合,使XXXXXXX市的资源可持续发展。

1.2.5 是改善道路沿线景观、提升地块价值的需要目前,受京台高速公路的影响,该区域内土地开发较为缓慢,土地升值潜力小,本项目建成后,通过与道路工程同步实施XXXXXXX西侧与高速公路之间的绿化走廊带,可极大的改善区域景观环境,极大的推动XXXXXXX东侧的土地开发。

可以说,本项目的建成将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通过沿线的绿化景观带的设置,不但增加城市绿化和优化道路驾驶环境,且开启一个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大都市窗口,通过“人、环境、交通”的有机结合,大大改善了原有道路两侧的景观面貌,同时也提升了沿线地块的使用价值,为XXXXXXX市城市发展开拓新空间。

综上所述,本工程的建设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1.3 本项目主要技术标准和工程规模根据XXXXXXX市总体规划要求,XXXXXXX采用城市主干路(I)设计标准,其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1。

主要技术指标表表1-1本项目在对沿线地形、地物、交叉现状、规划情况等资料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1:1000地形图及现场实际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最终提出本项目设计方案,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工程数量见表1-2。

主要工程规模一览表表1-21.4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内容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本项目设计范围内工作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勘探、物探、道路、桥梁(含桥梁亮化设计)、排水、交通标志、标牌、标线、监控信号、路灯(含配电部分及电源引入接口部分)、景观绿化、附属设施,供电排管、DN300以下供水管及其他管线综合设计(包括可研、方案设计及深化完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

1.5 采用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1.5.1设计采用的主要规范(0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1998年局部修订)(0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0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04)《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05)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0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07)《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0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0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0)《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11) 《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1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1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5)《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74-94(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1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1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0)《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1)《远动终端通用技术条件》GB/T 13729-92(22)《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14050-1993(2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2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2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2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2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2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0)《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3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3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33)《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3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3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3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GB50057-94(37)《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38)《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3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4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41)《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42)《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43)《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4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45)《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4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47)《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48)《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49)《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T50063-2008及其它有关的设计规范及标准。

1.5.2 计算行车速度确定XXXXXXX作为城市主干路,计算行车速度选择如下:(1)、主线行车速度的确定道路等级决定了计算行车速度的取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规定了主干路I级计算行车速度为40~60km/h,根据本项目的功能定位和道路等级,在工程建设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计算行车速度宜取高值,本项目采用60km/h。

(2)、相交道路计算行车速度快速路60~80km/h城市主干路40~60km/h 城市次干路30~50km/h 城市支路20~40km/h1.5.3 平面技术标准平面线形标准一览表 表1-3纵断面线形标准一览表 表1-41.5.4 车道宽度确定计算行车速度≥40km / h :大小汽车混行时一条车道为3.75m ,小汽车专用道一条车道为3.5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