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本质上法律责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 体现,是对违反其根本利益的行为给予的否定性的评价,并 且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主观性与客 观性的统一、意志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对法律责任的根据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确立法律责任的 社会权威,证明法律责任的正当合理性,从而为法律的贯彻 实施提供依据。
责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但是人为什么要 因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承担法律责任?国家追究个人行为的 责任的根据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人们的讨论由来已久,涉 及到法律责任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法 律的贯彻实施。有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
规范责任论:这一学说认为法律责任是法律规范的应有之 义,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必须包含有法律责任,否则就是不 完整的,这样的法律就不是“良法”。
道义责任论:认为人是有意志自由的,人在意志自由的前 提下应该承担其行为的结果,无论结果好坏,这是符合普遍 正义原则的。强调从行为人自身寻找法律责任的理由。能够 解决部分问题。
社会责任论: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各成员的利益 都必须得到维护,个人在实现自己利益的时候不能损害他人 的利益,如果损害了,接受某种惩罚则是正当的。
一、法律责任的分类 1、民事法律责任。 2、行政法律责任。 3、刑事法律责任。 4、违宪法律责任。
二、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是指承担或追究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即
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的性质相联系,法律制裁有分为 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违宪制裁。
归责原则是指在认定法律责任时所遵循的准则或标 准。归责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之 间都有区别,也是一个不断走向科学、合理的过程。结 果归责原则,主观归责原则在历史上都曾经是主要的归 责原则。我国法律的规定体现了如下一些主要的归责原 则: 一、责任法定原则
一、法律责任构成的定义 法律责任的构成是指认定法律责任时所必须具备的要
素。由于法律责任意味着国家代表社会对责任人进行谴 责和惩罚,这种谴责和惩罚会给责任人造成极大的痛苦 和利益损失,也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因此,必须科学、 合理地确定法律责任的要素构成,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与 自由,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法律构成的基本要素
本章主要介绍法律责任的定义、本质,法 律责任的构成,法律责任的类型和实现方式以 及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法律责任的定义 在法学中,法律责任有广义和侠义的理解,广义的法
律责任和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义务是同义语。一般的法律义 务包括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也包括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 务而要承担的义务。侠义的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定的或 约定的义务所产生的不利法律后果。本章所讲的法律责任 是指的侠义的法律责任、即因行为不当而引起的不利法律 后果。 二、关于法律责任本质的探讨
六、公平责任原则
《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 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 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
第五节 法律责任的减轻和免除
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即通常所说的免责。免责以存 在法律责任为前提,是指虽然违法者事实上违反了法律,并 且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违法者 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责任。
律处理的结果要相对应,刑法上就是罚当其罪。 四、过错责任原则
即有过错则承担法律责任,无过错则不承担法律责任。 五、无过错责任原则
在法律规定的情况无过错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道路交 通安全法》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 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 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 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 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免责的情况主要包括: (1)时效免责。即法律规定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 期限后不再承担强制性、惩罚性的法律责任。如刑法中的已 过追诉时效(如:死刑20年)和民法中的已过诉讼时效(一 般时效两年,人身伤害时效一年),都属于时效免责的情况。 (2)不诉免责。即法律规定只要当事人不告,国家就不会 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如刑法中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 犯罪,就属于不诉免责的情况。刑法中除小部分不告不理之 外都是必须追究的。但是,民法都是不告不理的。 (3)自首和立功免责。即刑法规定犯罪者在犯罪后有自首 和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 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损害结果。损害结果是指责任主体的行为造成的社会 危害后果。这种危害后果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如刑法 上的危险犯),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但这种结果 必须是法律规定的。
4、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指责任主体的行为与损害结果 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果关系也是构成法律责任的必备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结果的发生,可能是多个原因引起的, 也可能一个原因产生多个结果。法律责任的构成强调的是 必然联系,就是说行为是损害结果发生的直接的、全部的 的原因、具有排他性。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不等于法律上的 因果关系。 5、主观过错。主观过错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与他的主观有 联系,对于结果的发生或者是故意、或者是过失,如果行 为与他的主观之间没有联系,则不构成法律责任。
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是法律责任必须由法律以规 范的形式预先规定,审判机关只能根据法律规定的内 容和方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二、责任自负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是指主体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法律责任只能由责任主体来承担,不能有任何形式的 株连。责任转移的问题。
三、责任与处理结果相当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是指责任人所承担的责任与法
1、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是指因违反法律义务或因法律构成法律责任的必备条件。涉及到责任能力。
2、行为。行为是专指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在通常情况 下,构成法律责任的行为必须是违反了某种法律义务,如 果没有违反法律义务,即使有损害结果的发生,也不能构 成法律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