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二十四节气与生活》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以端午节为例学生姓名:**学号:**************学院:旅游学院年级专业:10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时间:2013年5月23 日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以端午节为例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传统节日不断受到西方节日的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疯狂迷恋西方节日的同时,却将流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抛诸脑后。
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文化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立国根基的一部分。
面对传统节日被新生代抛弃的严峻局面,国家采取了诸如调整法定假日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假日,但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以端午节为例,分析阐述个人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的建议和方法,希望改变传统节日形式内容的单一现状,结合更多的娱乐元素,利用节假日旅游等来推动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节日;端午节;传承;发展目录1、端午之争 (1)1.1端午节的起源 (1)1.2我国端午节的习俗活动 (3)1.2.1禳解、祛除及避五毒[3] (3)1.2.2挂草药 (3)1.2.3吃粽子 (3)1.2.4赛龙舟 (3)1.3中韩端午之争 (3)1.3.1端午节之争 (3)1.3.2中韩端午节真实比较 (4)2、我国传统节日面临着西方节日的冲击和侵蚀。
(5)2.1我国传统节日 (5)2.2近年来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5)2.3传统节日受冷落的原因 (6)2.4西方节日流行的原因 (6)3、探索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节日的方法 (7)3.1我国所采取的措施 (7)3.2新形势下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 (7)3.2.1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普及 (7)3.2.2加强传统节日旅游的开发 (8)3.2.3创新形式,吸收西方节日的精华 (8)1、端午之争毋容置疑,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以传统的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最为普遍,而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端午节在各国各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改变,各地区各民族的端午节形式各异,内涵不同,体现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
2004年5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记者刘玉琴的文章《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报道韩国正在为端午节向联合国申请“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做积极准备,立即引发国人的口诛笔伐,网友们纷纷指责韩国窃取中国文化遗产。
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的端午节竟成为了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让人愤恨的同时,国人也开始把矛头指向了国家政府的“无所作为”。
1.1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干节。
是汉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关干端午节的起源,众说不一。
但最流行的有以下种说法 :其一,图腾祭祀说。
[2]闻一多先生《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说“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古代的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并认定它是全族的祖先兼保护神。
每年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
其主要理由有:一是端午节两个最重要的活动吃粽子和赛龙舟都和龙有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是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其二,迎接伍子胥说。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其三,纪念孝女曹娥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浙江一带至今还有祭“孝女曹娥投江”之说。
其四,恶日避疫说。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毒出没,所谓五毒,是指毒蛇、娱蛤、蜘蛛、壁虎和蝎子。
于是为预防及消灭这些毒虫毒物,人们于此日午前在屋角及各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燃营蒲,以灭五毒,驱秽气。
此说为很多学者和专家所认同。
其五,纪念屈原说。
也是目前最为流行和认同的说法。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2我国端午节的习俗活动1.2.1禳解、祛除及避五毒[3]因五月初五在古时为五毒出动的日子,人们竞相祈福求平安,防范蛇虫,于是就有了采药、喷雄黄酒、制凉茶等习俗。
其实,这是因为端午节处燥热夏季,容易生病,而毒虫毒蛇等也在此时繁殖和生长。
1.2.2挂草药主要在端午节在门前挂上艾草、榕枝、菖蒲等药草来驱虫祛瘟。
这种习俗在农村还普遍存在,用艾草驱蚊,有效而又经济。
1.2.3吃粽子端午节包粽子吃是比赛龙舟更为流行的一种习俗。
每年这天,各地的巧妇名厨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做出各种口味、各种形状的粽子令人大饱口福。
1.2.4赛龙舟东周末期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含恨投江自杀。
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投身于岳阳汨罗江),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岳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民间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视。
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1.3中韩端午之争1.3.1端午节之争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民间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挂钟馗像、挂艾叶菖蒲、举行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
然而这个在我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民间节日却在去年11月24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不仅如此,就在联合国公布申遗结果的前夕,“端午节.cn”又突然遭到韩国公司的抢注。
由于中国原本准备将全部传统节日一起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并未准备单独拿端午节申遗,因此在突然得知韩国向联合国申请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才着手准备将中国人自己的端午节向联合国提交申请。
“端午节.cn”原本280元的域名最后被中国域名投资界传奇人物姚劲波以24万元赎回,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中国端午节”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3.2中韩端午节真实比较至今端午节已不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早已流传至周边各国,虽然有着一个相同的名字,有着共同的起源,但在漫长的演变历程中,外国端午节内涵早已跟国内大不相同,不仅其在国家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各异,而且庆祝方式也有着天壤之别。
如日本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
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
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
而备受争议的中韩端午之争更多的体现的重视本国传统节日并尊重他国文化,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太大,并不存在谁抢谁。
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
除指定的祭礼,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
中国端午节主要是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
还有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虽然韩国端午节来源于中国,但不可否认的是,端午节传入韩国后经过韩国世代人民的再创造,如荡秋千、吃艾糕、角力摔跤等富有韩国特色的活动等,都已经韩国化了端午节,成为他们自己国家文化的一部分。
韩国几大传统节日,如寒食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元宵节等都由中国传统佳节的影子,这从历史角度证实了中韩古代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我们应持一颗包容的大国心态,保护自己的传统节日,同时尊重他国的文化传统。
2、我国传统节日面临着西方节日的冲击和侵蚀。
2.1我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较为广泛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头牙(农历二月初二)、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节气清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气冬至)、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尾牙(农历腊月十六)、祭灶(农历腊月廿四)、除夕(农历十二月卅日)。
2.2近年来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伴随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以发达的欧美国家为主的西方国家不断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带向发展中国家,而经济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人民也非常向往西方生活,于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对西方流行节日疯狂地追逐和迷恋,却忘掉了自己祖国的传统节日。
诸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在青少年中尤为流行,而面对传统佳节,大家则一片“味淡了”的呼声,进而遭受人们的冷落。
许多人为了所谓的“好玩”而抛弃了传统节日,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让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吞蚀,我们流传五千年的民族文化自有我们值得骄傲和借鉴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不能因为全球化就中断。
中西方节日的博弈还在进行着,我们要保住自己的根。
2.3传统节日受冷落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节日在越来越汹涌的外来节日的冲击下逐步遭受国人的冷落,除了与国家政府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保护不足外,还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一是传统节日本身形式的单一,缺乏创新,不能满足现代人越来越追求新鲜和时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