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则天去帝号、归乾陵的原因姓名:陈悦学号:200840410104 指导教师:张光全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皇位可谓来之不易。
可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她在临终前却遗诏“去帝号、归乾陵”。
“去帝号”意味着她将政权归还于李唐王朝;“归乾陵”也就说她要回归妻子的身份进入李氏宗庙同高宗合葬。
武则天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她武氏侄子们以延续她的武周王朝,却最后选择传给儿子还政李唐,致使其辛苦开创的武周王朝一世而亡。
究其原因,武则天虽然能够破坏旧的制度,敢为天下不敢为之事,可她却无法创建一种新的制度来代替它。
在传统社会以父系家长制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制约下,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的影响下,武则天最终妥协,还政于李氏王朝。
关键词:武则天去帝号归乾陵宗法制政治局势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asons Why Wu ZetianRemoved the Emperor's Name and Regressed QianlingMausoleumAbstract:Wu Zetian was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Although her throne was diffcult to obtain, she ordered to remove the title of emperor and regress Qianling Mausoleum in the imperial edict before she died. "Removal of the emperor's name" meant that she would return the throne to the Tang Dynasty. "Regression of Qianling Mausoleum" also meant she wanted to return to the identity of wife and bury with Emperor Gaozong. Why Wu Zetian didn't pass her throne to her nephews to continue the Zhou Dynasty, but finally chose to pass it to her son to restore the Tang Dynasty? The reason was that Wu Zetian was able to break the old system, she was unable to create a new system to replace it.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because of restriction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based on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and the complex political situation, Wu Zetian finally yielded to return the political power to her son.Keywords:Wu Zetian; removal of the emperor's name; regression of Qianling Mausoleum;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死于洛阳,临终前“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
”①纵观武则天的一生,从初入皇宫到削发为尼,从再入皇宫到母仪天下,从二圣临朝到改唐为周,期间也是历经坎坷。
武则天在其掌管朝政期间,经济继续发展,社会总体稳定,可以说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她为何在最后却将她来之不易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呢?去帝号、归乾陵,此举似乎与她不择手段争夺皇位的初衷相违背,因而使得后人对此产生很多的猜想,看法也不尽相同。
有学者认为武则天此举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断送了她亲手开创的大周王朝;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她最明智的选择,即顺了民意又保全了她死后的名节,一举两得。
笔者以为,不管武则天是主动退位还是被迫还政,这都是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的唯一的选择。
在传统社会以父系家长制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制约下,母子皇位继承要比姑侄继承更具有合法性,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同时,当时天下思唐已久,人心向李,还政于李唐王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宗法制度的影响与武则天的妥协1.1宗法制度的影响宗法制度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确定了贵族的亲疏远近、等级、分封和世袭关系,从而维护世袭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宗庙祭祀制度。
武则天虽然能够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唐为周,打破了当时国家统治权只有男性才可继承的传统,严重地破坏了宗法制度,但她却无法创建一种新的制度来保证她的女皇皇位的继承。
宗法制度主要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和宗庙祭祀制度影响着武则天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最终影响武则天最后的决定。
1.1.1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嫡长子继承制度简单来说是指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
由于各种原因,有时继承皇位的并非是嫡长子或嫡子,但此制度却成为传统社会中统治集团和人们所公认的基本皇位继承制度。
武则天是大唐王朝的皇后,她所生的儿子当然就是嫡子了,武则天亲生儿子李显、李旦尚在,因此他们当然就是武则天的合法继承人了。
武氏子弟们顶多算是外戚,压根轮不到他们来继承皇位。
可武则天虽然能改唐为周,可她却无法改变母子异姓这一事实,虽然武则天后来也把①刘昫,《旧唐书》(卷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132页她的儿子们改了姓,赐予武姓,但这不过是她自欺欺人的手段而已。
如果把皇位传给她的儿子,也许她的儿子慑于她的淫威,在她活着的时候不敢改周为唐,但一旦她百年之后,必会恢复大唐王朝,那她辛苦开创的武周王朝将不复存在,这是她所不愿看到的,与她的初衷也是相违背的。
因此她登基后数年,却迟迟不肯立皇太子。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加尊号称‘圣神皇帝’,把睿宗改称皇嗣,赐其武姓”,①而且“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
”②皇嗣,这一称呼顾名思义,表面上看似乎与皇太子没什么差别,仍能够居住在东宫,而且待遇什么的和皇太子也差不多,可事实上它与皇太子差远了,皇太子可以说是法定继承人,而皇嗣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当然也就没有明确的法定继承权。
如果她想按照一家一姓的模式传位于武氏,虽然可以延续她的武周王朝,但似乎难以服众,恐朝政不稳,加之侄子与儿子在血缘上还是儿子要亲的多,因此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一向雷厉风行的武则天犹豫了,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
王庆之为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一事求见武则天,“太后曰:‘皇嗣我子,奈何废之?’对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太后谕遣之。
庆之伏地,以死泣请,不去。
太后乃以印纸遗之曰:‘欲见我,以此示门者。
’”③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虽然拒绝了王庆之的请求,但对王庆之所说的当今是武氏王朝而非李氏天下,她是很认同也是很高兴的,所以赐给王庆之印纸,使他可以自由出入皇宫,随时进见武则天。
这有力地证明了武则天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
1.1.2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宗法制度依靠的是血缘亲疏关系来辨别同宗子孙们的尊卑地位、等级关系,十分重视“尊祖敬宗”,因此规定了等级森严的宗庙祭祀制度。
只有大宗才具有祭祀祖先的权利,以此来显示大宗的尊贵地位,这一传统也被历代人们所沿袭。
武则天虽然打破宗法制的制约,自称皇帝,改唐为周,开创武周政治,但其上台之后,也是立即为武氏立了七庙于神都,以此来显示她的政权是武氏政权,是“武家天下”。
虽然她为武家立了武氏七庙,可她毕竟只是姓武的女儿,而且还是武家嫁出去的女儿,嫁出去的女儿,即便是在现在也被称为是人家的人了,①史念海,《中国通史》(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2页②刘昫,《旧唐书》(卷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152页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080页也就说户口已迁出了,换句话就是武家的宗庙没你的份了。
如果她传位于武氏子弟,即便将来继承皇位的姓武的皇帝念在姑侄情分或为了得到皇位勉强为开国皇帝的姑妈立了个祖庙,可她毕竟是嫁出去的女儿,若只为她单独立一个庙似乎又不合规,再者说还有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呢,按理说若给武则天立了,那他也应该随着武则天一起进入武氏宗庙,可他毕竟是大唐的皇帝,这似乎又显得不伦不类了。
因为这将涉及到两姓王朝,估计无论是姓武的还是姓李的他们都不会愿意的。
也就是说如果武则天传位于武氏子弟,那将使她与唐高宗在武氏皇族宗庙之中无立足之地,陷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因此当时反对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太子而拥护李唐的大臣们,他们的依据主要也是这,如当时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派的核心人物李昭德曾劝武则天,“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
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世计。
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又立承嗣,臣见天皇不来食矣。
”①李昭德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切中要害。
首先,“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意在告诉武则天你若立侄子为太子,死后恐怕进不了宗庙。
其次,“不来食”则点出如果立武承嗣为太子就等于让高宗断子绝孙,成为孤魂野鬼,这在现代都非常忌讳,更何况在当时那个迷信色彩浓厚的传统社会。
可以说,李昭德一语惊醒梦中人,武则天虽然登上了皇位,可她改变不了她是李氏之妇的事实,且她也不想改变,这样她就不能弃高宗于不顾,也就说她不能抛夫弃子。
因此武则天不得不在传位于子还是于侄的问题上慎重考虑。
宗法制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和宗庙祭祀制度使得武则天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左右为难。
虽然她在一直努力地作斗争,但还是摆脱不了宗法制的影响,因此最后武则天不得不向它妥协,做出让步。
1.2武则天的妥协武则天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做出的妥协主要体现在保全皇嗣和保留李氏宗庙两个方面。
1.2.1保全皇嗣皇嗣李显、李旦在武氏和酷吏的威胁下,虽然说过的可谓提心吊胆,但终还是保住性命,我们不能不说主要依靠的还是武则天的保护。
皇嗣的保全,这就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4256页为以后还政李唐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建立大周王朝以后,不仅立了武氏七庙,而且迁都于洛阳,改洛阳为神都,还大肆分封武氏子弟为王,连有功的大臣也赐与武姓,以显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