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4
1 公众区:展厅应根据展品的陈列方式按第 4.1.14 条规定的 高峰限值计算;教育、餐饮用房按设计容量计算;商店按营业厅面 积 0.5 人/m2 计算;
2 藏品库区、藏品保护技术区、业务与科研区、行政管理区 按工艺确定的人数计算。 6.1.6 建筑外墙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并应符合《民用建筑外 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 号的规定。 6.1.7 除因藏品防护的特殊需要外,建筑的内部装修应采用不燃材 料或阻燃材料,并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的规定。
4.9 科 技 馆 建 筑 设 计 补 充 规 定
4.9.1 科技馆建筑设计除应符合 4.1、4.2、4.3、4.6、4.7、4.8 节的 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节规定。 4.9.2 科技馆建筑面积不宜小于 5,000m2,常设展厅建筑面积不应 小于 3,000m2,临时展厅面积不应小于 500m2。 4.9.3 公众区域宜设置在一至三层、不宜高于四层或设于地下室, 并应:
超过表 5.3.3 的规定:
表 5.3.3 博物馆藏品存放环境建筑材料污染物浓度限值
污染物 甲醛 苯 氨 氡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最高浓度限值(mg/m3) ≤0.08 ≤0.09 ≤0.2
≤200 BQ/ m3 ≤0.5
5.4 防 生 物 危 害
5.4.1 藏品保存场所门下沿与楼地面之间的缝隙不得大于5mm。 5.4.2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应在可开启的外门窗上装置可开拆卸的 纱窗;通风孔洞应加设防鼠、防虫装置。 5.4.3 利用非文物的旧建筑改造的博物馆建筑,宜将其地基砖木结 构改成石质结构和钢筋水泥材料。建筑物的木质材料应经消毒杀虫 处理。
丁
难燃烧物品
—
戊
不燃烧物品
铁、铜、玻璃、陶瓷、石、矿物等
6.2.2 建筑中有藏(展)品区域的建筑构件应为不燃烧体,其耐火 极限应符合表6.2.2的规定:
表 6.2.2 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
构件名称
耐火极限h)
防火墙、承重墙、房间隔墙、走道两侧隔墙、楼梯间的 墙;柱
1 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宜设于相对独立区域,宜设于底层并 设独立出入口;
2 临时展厅的设计应适应展览更新、展品运输频繁、和能独 立对外开放的功能要求;宜设于首层,并应靠近门厅或设有专用门 厅。 4.9.4 展览教育区的空间设计应能适应展览方式多样性、展品与观 众互动性的要求;应能适应工艺适度调整、展品适时更换的需要; 应能满足青少年、儿童观众的行为、心理和安全使用的要求。 4.9.5 展览空间中各展区的分间尺寸应依据工艺确定的展品数量 和尺寸、实物占地率、展项功能需要确定,并尽可能为开放型空间。 4.9.6 展厅布局应满足展览内容系统性、顺序性的要求;应满足观 众自由选择展品、参与展览活动的要求。 4.9.7 展厅柱网和层高的确定,应满足布展、使用的要求:
1 藏品库房空调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应符合相关国家现行 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并不应大于表 5.1.4-1 中的规定值:
表 5.1.4-1 藏品库房空调区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 K 值[W/(m2•℃)]
围护结构名称
室温波动范围(℃)
±0.1~±0.2
±0.5
≥±1.0
屋顶
-
-
0.8
顶棚
0.5
0.8
0.9
与展品尺寸相适应; 4 与相邻或上、下层房间应有隔声处理。
4.8 安 全 保 卫 用 房 与 实 体 防 护
4.8.1 安全保卫用房与实体防护设施是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工程 的组成部分,其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和当地安全管理部 门的要求;应与人防、技防相结合,与防火设计、建筑及其环境相 结合。 4.8.2 应根据博物馆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不同要求,设置或部分 设置以下安全保卫用房:报警控制中心或报警值班室、保卫人员办 公室、宿舍(营房)、自卫器具贮藏室、卫生间。大型、特大型馆 尚需在重要部位设报警控制室(分控室)。 4.8.3 报警控制中心或报警值班室的设置位置及其设计应根据安 全防范的级别及其投资规模确定。报警控制中心宜为专用房间;不 能与建筑控制室(BAS)或计算机系统机房合用,与消防中心控制 室合用一室时,应取得安全管理部门的同意。 4.8.4 保卫人员办公室、宿舍(营房)的面积应按定员数量确定; 宿舍(营房)应有自然通风采光,应配备卫生间、自卫器具贮藏室。 4.8.5 在安全防范工程中,应优先采用实体防护。实体防护可包括: 为珍贵展品展柜设置防盗玻璃隔屏,为有藏品的房间设置防盗安全 门,在建筑易攀爬部分设置障碍物或栅栏等。
宜底层
≥1.0
宜减少外墙
宜北向
宜避免在顶层
5.1.5 每间库房应单独设门。门的设置应符合安全防范、防火、密
闭、防虫的要求。
5.1.6 珍品库不宜设窗。一般藏品库房设窗时,窗洞面积不应大于
单面墙体面积的1/10,窗应为密闭窗,并有防紫外线、防盗、防虫
措施。
5.1.7 藏品库房不宜开设除门窗以外的其它洞口,必须开洞时应采
1 主要货运入口应独立设置,入口处应设置卸货区、卸货平 台、临时库房。要求货运直达的展层,其运输通道、门、洞应能适 应载重货车驶入的要求;大型馆主要运输通道不应小于 3.6m(W) ×3.9m(H)。中型馆主要运输通道不应小于 3.0m(W)×3.5m(H);
2 多层展厅应设货梯运送展品。特大型馆电梯载重不宜小于 5T,电梯厅门尺寸不宜小于 2.4m(W)×2.5m(H);大型馆电梯载 重不宜小于 3T,电梯厅门尺寸不宜小于 2.2m(W)×2.5m(H); 中型馆电梯载重不宜小于 2T,电梯厅门尺寸不宜小于 1.5m(W) ×2.1m(H);楼层设展厅的小型馆可选用客货两用电梯;
5.6 防 微 振 动
5.6.1 泥质、陶瓷、玉器、玻璃等易碎易损文物及展品,应采取防 振、减振措施。藏品保护修复室的工作台应稳固防振,离墙摆放。
6 防火设计
6.1 一 般 规 定
6.1.1 博物馆建筑的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 的有关规定;当建筑物附有平战结合的地下人防工程时,应符合《人 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T98的有关规定。当利用古建筑作为 博物馆馆舍时,应符合国家有关古建筑消防管理的规定。 6.1.2 建筑的防火设计应与安全防范设计相结合。应与消防管理制 度相结合。 6.1.3 建筑的耐火等级应符合以下规定:
通风系统应采取净化措施。
表 5.3.2 博物馆藏品存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污染物
日平均浓度限值(mg/m3)
二氧化硫
0.15
二氧化氮
0.08
一氧化碳
4.00
臭氧
0.12(1 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可吸入颗粒
0.15
5.3.3 固定的保管和陈列装具应表面平整、构造简洁,并应采用环
保材料。藏品保存场所内建筑材料含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限制不宜
6.2 有藏(展)品区域的防火设计
6.2.1 藏品按火灾危险性特征分为丙1、丙2、丁、戊类,藏品分类 应符合表6.2.1的规定:
表 6.2.1 藏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藏品 类别
藏品火灾危险性特征
举例
丙 1 闪点大于等于 60℃的液体
用酒精浸泡的标本、蜡制标本
丙2
可燃固体
纸张、棉、毛、丝、麻及其织品,竹 及其制品、电子产品、磁盘、胶卷等
1 建筑高度不大于 24m: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建筑 规模大于 10,000m2,或总藏品量大于 1 万件应为一级;地下室、半 地下建筑(室)应为一级;有珍贵藏品区域应为一级;
2 建筑高度大于24m:防火设计应按一类高层设计,耐火等 级应为一级。 6.1.4 建筑中有藏(展)品区域的防火设计应符合本章第6.2节的 规定。 6.1.5 建筑中疏散人数的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动植物 制品
20
50~60
材料 皮革、皮毛
5
50~60
动物标本、植物标本
20
50~60
其他
黑白照片及胶片 彩色照片及胶片
15
40~50
0
40~50
5.2.2 陈列室、藏品库房的温、湿度应相对稳定,温度的日波动值
不应大于 2℃~5℃,相对湿度的日波动值不应大于 5%。
5.3 防 污 染
5.3.1 藏品保存场所墙体内壁应使用易清洁、易除尘并能增加墙体 密封性的材料;铺地材料应防滑、耐磨、消音、无污染、易清洁、 具弹性。 5.3.2 有藏品区域应配备空气净化过滤系统。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 平均浓度限值不宜超过表 5.3.2 的规定。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其
表 5.2.1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标准
材质
藏品类别
温度(℃) 相对湿度(%)
青铜器、铁器、金银器、金属币
20
0~40
金属 锡器、铅器
25
0~40
珐琅器、搪瓷器
20
40~50
陶器、陶俑、唐三彩、紫砂器、砖瓦
20
40~50
硅酸盐 瓷器
20
40~50
玻璃器
20
0~40
石器、碑刻、石雕、石砚、画像石、
3 楼层展品水平运输通道的门、洞尺寸不应小于电梯厅门; 4 运输通道不应出现台阶、门槛,楼地面高差处应设置不大
于 1:12 的坡道; 5 特殊展品的运输,应按工艺设计的要求设计。
4.9.10 公共区厕所应设置儿童洗手台、儿童小便池;学龄前儿童 活动区的厕所宜有半数以上卫生设备设为儿童使用,并应设置第三 卫生间。
取防火、防盗措施。
5.1.8 防地震、防雷、防日光和紫外线照射、采光与照明、防火、
安全防范的设计要求见本规范有关章节。
5.2 温 度、相 对 湿 度 控 制
5.2.1 藏品保存场所的温度不宜低于 15℃和高于 25℃;相对湿度 不宜低于 45%和高于 65%:并应根据藏品材质类别确定最佳保存参 数,其温湿度要求可参照表 5.2.1 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