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商银行发展回顾与展望暨五年规划评估

浙商银行发展回顾与展望暨五年规划评估

附件浙商银行发展回顾与展望暨五年规划评估浙商银行成立于2004年8月。

2005年,根据浙商银行发展需要,制订了《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6-2010年发展规划》,并于2006年4月12日经浙商银行2005年度股东大会通过。

目前,浙商银行五年规划已执行过半,为适应形势变化,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强做大浙商银行的要求,浙商银行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并提出调整建议。

一、过去几年的基本情况(一)战略目标方面1.经营规模截至2008年6月末,浙商银行总资产亿元,较五年规划期初数亿元,增长了2倍多,年复合增长率接近60%。

但随着基数的扩大,增速明显回落,2008年6月末比上年同期增长率仅为%。

详见下表:2005年12月2008年6月底增长倍数年复合增长率底一、总资产亿亿%二、一般性存款亿亿%市场占有率‰‰――三、表内外授信亿亿%授信客户数904户7243户――2.经营效益按照新会计准则,经普华永道会计师所审计,2008年上半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亿元(与上年同口径营业收入为亿元),账面利润亿元,净利润亿元,资本利润率%(未年化),资产利润率%(未年化)。

浙商银行历年主要财务指标详见下表:金额单位:亿元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6月金额同比金额同比金额同比金额同比金额同比营业收入* % % % % 账面利润* * % % % 净利润* * % % % 资本利润率* * % * % % % % % % 资产利润率* * % * % % % % % %3.机构布局一是确立了“沿着浙商投资路径”的机构发展思路;二是设立了以上海为代表的浙江省外分行,提前实现了走出浙江省的目标;三是设立了全国第一家小企业贷款专营支行。

到2008年6月末,浙商银行已在上海、天津、四川、陕西和浙江省内的杭州、宁波、温州、绍兴、义乌等地设立了21家分支机构,南京分行在2008年内开业,北京分行已获准筹建。

在组织形式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商业银行。

4.社会影响力通过网点、业务发展和形象宣传,浙商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明显提高。

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小企业业务品牌初步建立;国内外同业合作不断加强,同业授信不断增加;在2008年公布的中国银行排名中,按总资产排名列第30位,按一级资本排名列第31位;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7年公布的世界银行排名,按一级资本排名列第1000位。

(二)战略定位方面1.客户定位浙商银行坚持服务中小企业,将公司客户主要定位于优质中型企业,零售客户主要定位于优质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中高端个人客户。

到2008年6月末,公司客户开户数13783户,零售客户开户数73716户,金融同业客户67户,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基本客户群体。

2.区域定位在浙江省内,重点拓展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和义乌等市场;在浙江省外,开拓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及以成都、西安等浙商投资比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

区域定位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经济发达、信用状况良好地区,二是浙商聚集地区。

(三)业务发展方面初步确立“以公司业务为主体、小企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经营思路,建立了公司银行、零售银行(小企业银行)、投资银行等三大业务管理与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基本建立符合浙商银行实际的绩效考核体系,客户关系管理也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和实效,业务经营和管理初步向多元化、特色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1.公司业务几年来,浙商银行公司业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扩大基本客户群体;坚持本外币联动,各项业务协调发展,业务收入稳步增长。

截止2008年6月末,公司业务授信客户已达2377户,表内外授信余额亿元,2007年国际业务结算量达亿美元。

2.小企业业务几年来,浙商银行以推进“六项机制”建设为核心,以“做小、做近”为重点选择小企业客户,以分类指导、政策引导、稳步推进为重点逐步扩大专业化经营范围,以灵活化担保、优化流程、结合客户贡献度和风险度定价为重点进行创新,确立了“专业化经营、近距离设点、高效率审批、多方式服务”的小企业银行业务经营方针,基本建立了独立的小企业贷款业务制度和管理体系,初步达到了专业化和特色化的要求。

截止2008年6月末,共设立了10家小企业业务专营机构,单户贷款余额在1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共3041户,贷款额度亿元,分别占全行贷款户数(除消费贷款外)、余额的%和%,其中,单户贷款余额在500万元以下小企业贷款户数2361户,贷款余额亿元,分别占全行贷款户数(除消费贷款外)、余额的%和%。

此外,浙商银行尝试突破小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多方寻求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解决途径。

3.个人业务(不含个人经营贷款业务)重点发展了个人房屋贷款、个人理财、商卡等业务,成效良好。

“涌金理财”、“方信理财”等系列理财产品深受客户欢迎,“浙商财富管理”品牌在浙江第二届理财博览会上被评为“最佳银行理财品牌”。

截止2008年6月末,个人存款余额亿元;商卡发卡量78014张;个人消费类贷款客户491户,授信余额亿元;个人房屋贷款客户2528户,授信余额亿元;个人理财客户数6300户。

4.投资银行业务设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管理和业务营销部门,基本完成了投资银行、公司财富管理业务组织架构建设,取得了衍生交易业务和短期融资券业务主承销商等资格,业务拓展能力不断增强。

重点开展了证券承销、财务顾问、股权私募等投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公司财富管理收入快速增长。

2007年,全行实现投资银行业务收入4152万元,实现公司财富管理外汇收入535万美元。

5.资金业务逐步优化资金管理模式,资金调度能力和使用效率不断增强。

票据和资产买卖、债券投资等资金业务的渠道和业务量取得较快发展,在准备金高企、存贷比和贷款限额双重控制的监管背景下,资金盈利能力持续提高,2007年实现资金营运收入亿元。

同业合作不断加强,已先后取得四大国有银行等国内外银行的授信475亿元,给予四大国有银行等国内外银行授信约300亿元。

组织主动负债亿元,较好地缓解了存款压力。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已经起步。

6.电子银行业务初步确立了“以安全为前提,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走特色服务发展之路”的电子银行发展指导思想。

2007年投产的第一代网上银行业务系统,基本功能齐全、操作简单快速、性能安全可靠,已成为营销与服务的重要渠道。

截止2008年6月末,网上银行客户数达到16307户,其中:公司客户9217户,小企业客户33户,个人客户7057户。

(四)风险管理方面基本建立了全面、统一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在国内同业中较早实现了由风险管理决策机构(董事会及其风险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经营班子及其内控与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政策执行部门(风险管理部门)、风险控制责任部门(各业务主管部门和操作部门)、监督和后评估部门(审计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其他风险,并向总行相关业务条线(目前主要是资金部、信息科技部)和分支行派驻风险监控官,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科技运营风险等实行相对直接监督和控制。

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了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体系。

风险管理支持系统建设取得基础性成果,建成投产授信管理系统和资金交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信用评级体系,实行了经济资本管理,建立了内控违规问题管理系统,等等。

截止到2008年6月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同业先进水平;市场风险水平保持在适中水平;建立了合规及操作风险网状控制体系和各业务条线合规及操作风险连续梳理、持续缓释机制;流动性比例和存贷比符合监管要求,流动性风险控制良好。

(五)信息科技方面按照全行“统一发展规划、统一软硬件平台、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数据集中、运行集中、管理集中和开发集中”的“三统一、四集中”原则,全行信息科技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年来,立足实际和经营需要,借鉴吸收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最新应用,全面构建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开发建设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已建系统涵盖了全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全行计算机信息系统技术环境体系和应用系统体系基本建成,实现了全行信息系统从无到有的快速转变,初步实现了全行业务处理和事务管理的信息化,基本满足浙商银行建设初期的业务开展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六)资本管理方面1.资本补充按五年规划资本充足率一般保持在10%以上的要求,以及“走小步,不停步”的资本补充原则,已两次对资本进行了补充。

2006年9月,发行了7亿元次级债券,期限10年,发行期满5年后(即2011年9月)浙商银行有一次赎回权;2007年12月,银监会批准本行增资扩股亿元。

目前总股本270073万股,各股东持股结构与期初未发生实质性变动。

2008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为%。

2.经济资本管理从2005年年初开始,即着手准备经济资本规划与测算工作。

从2006年开始,对总行本级营销部门、分支行以及资金交易业务等全面实施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办法;从2007年开始,对投行营销部门和公司财富中心全面实施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办法,并开发了债券与衍生产品市场风险资本计量管理系统。

浙商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得到了银监会与同业的高度评价。

(七)人力资源方面几年来,浙商银行坚持“以人为本、人才立行”的理念和“工作业绩为本、职业素养为先”的基本原则,实行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引进人才根据机构和业务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多渠道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建立人才储备。

截至2008年6月末,全行引进各类管理人才828人,营销人员638人,优秀高校毕业生402人,其中,博士12人,海外留学人员37人,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毕业生167人。

目前全行共有员工近1700人,其中从省外引进的超过20%。

2.培养人才制定了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体系,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类别人员量身设计培训课程,有步骤地开展了以提升管理能力为主的中高层管理培训,以企业文化和基本规范为主的新入行员工培训,以统一文化理念和规范操作的新设机构培训,以规范制度和操作流程为主的业务培训等。

同时,与多家高校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与境内外培训机构合作,拓宽培训渠道。

3.使用人才启用诚信、负责、敬业、有发展潜能的优秀人才,制定了新入行大学生指导老师制。

通过岗位轮换、基层锻炼、上挂下派等多种措施,加快员工的能力成长和职业发展,建立人才梯队,为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同时,强化淘汰机制,形成员工能进能出的良性格局。

截至2008年6月末,总行本级累计提拔使用169人,其中,有51人提拔为分支行班子成员和总行部室负责人,18人提拔为主管经理级,提拔使用45名应届大学毕业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