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变化与改革开放40周年(10篇)
(篇一)
送给母亲的一双棉鞋
“单位给您发的棉鞋。
”八个汉字,一句话语,却是我三十年前说给母亲的谎言,多少次想对母亲坦白,可我一直没有勇气。
时至今日,当看到母亲坟前一棵棵生长旺盛的柏树,那句谎言在我心头却愈发沉重,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对母亲说谎时的情景。
1984年的12月,我回到了阔别两年的家乡,这是我转工后第一次探家,我的心按捺不住飞到父母身旁,其实母亲早在五里外的停车点等候我,看到我从车上下来,满头花发的母亲就踉踉跄跄迎面跑来,她的眼睛噙满了泪水,脸上的笑容却像绽放的菊花。
这是母亲第二次接我回乡探亲,不同的是我第一次探亲穿的是军装,而这次穿的却是一套崭新的工作服,母亲已经知道,我由一名铁道兵战士转为一名铁建工人了。
回到家里,母亲就像一个小孩子,拽着我的手跟出跟进,问这问那。
我觉得,母亲的好奇心是随我离家时间增长而增长的。
单位上的工作环境、人员结构、生活待遇、住宿条件等等,都是母亲询问的话题,而我总是一个劲的说“好”,生怕稍有闪失,让她担惊受怕。
母亲听了我的描述,眼睛总是露出兴奋与喜悦的光彩。
是呀,一个农家孩子,走出大山,成为一名工人,正是母亲梦寐以求的心愿。
就在母亲没完没了的询问中,我拿出专门给她买的一双棉鞋,也许受母亲喜悦心情的感染,也许是想在母亲面前炫耀一下单位。
我一脸真诚地对她说:“单位给您发的棉鞋。
”母亲似乎一愣,急忙接过那双浅灰色平绒棉鞋,她一边翻看一边对我说:“娃呀,单位这么好,你可要好好工作,不要让领导操心。
”看到母亲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我想那句谎言等以后有机会了再给她说明。
其实,说出那句谎言,我就不敢面对母亲畅想单位美好的幸福表情,因为,当时单位的现状与母亲的想象相距甚远。
1984年6月,我们从新疆乘坐闷罐车来到河南密县,参加宋达铁路建设,由于没有房屋,我们就住在一个废弃的牛圈内。
白天,我们拿着铁锨、斧头,沿线清表、砍树。
晚上,成群的蚊子无端使我们身上鼓起许多疙瘩。
谁知,两个月后,这条铁路线下马了。
我们兵分两路,一路开进**,参加黄浦江引水工程,而我所在的四处三段则进入河南新乡,参加京广线改造施工。
在列车运行间歇中,我们抽换轨枕,更换道岔,一天下来,过往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