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市电子政务建设行动三年计划

苏州市电子政务建设行动三年计划

苏州市电子政务建设行动三年计划一、编制背景经过“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以及“十二五”时期的应用推广,我市电子政务成绩斐然,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提升经济运行分析决策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工作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我市电子政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顶层设计不足、标准化不足、整合不足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

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融合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也将进入治理与发展相结合、公共服务融合带动为主线、业务领域有序深化拓展的新时期。

(一)建设基础“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以加强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推进电子政务资源协同共享为抓手,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基础建设,着力推进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重点的电子政务应用建设,加快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城市级电子政务体系架构。

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助力城市和谐运行、推进公平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政府高效运转奠定了良好基础。

1.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整合协同加速推进苏州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打造出了相对完善的制度环境。

根据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台《苏州市级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完整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框架。

制定了《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建设决策和组织实施程序。

设立电子政务专项资金并制定《苏州市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保障全市市级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和引导。

从市委市政府到各业务部门不断强化统筹和协调意识,在重大项目建设中逐步探索出一项跨部门协商决策、共同管理的领导推进机制,协调解决业务流程优化、管理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部门利益调整等难题,初步奠定了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制度基础。

2.政务应用逐步深化,公共服务成效明显苏州市以政务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民生领域跨越发展,在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惠民应用不断加强,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带动作用,实现信息化与民生领域应用的深度融合。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

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发放“苏州社会保障•市民卡”762万张,其中市区发放328万张。

自助服务一体机100%覆盖到人社系统(市本级、姑苏区、高新区)经办服务窗口和基层社区(村)。

公共服务不断加强。

市卫生系统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一卡通信息系统、区域临床信息系统等工程,建成了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库。

市教育系统建成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出“空中课堂”、“名师课堂”,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市交通系统通过融合短信、热线、网站、手机App等多种服务渠道提供公交换乘和实时车况查询,2014年上半年日均访问达20万人次;建成并不断完善出租车电调系统,2014年上半年日均受理召车达21605笔。

社区信息化发展迅速。

姑苏区沧浪街道“数字南门”信息平台、“好管家”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高新区阳山街道“民情通”等系统在街道层面整合社区资源,推进网络化、精细化管理。

居家养老方面,全市“养老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市机构养老全覆盖。

(2)资源共享初具基础,社会管理不断创新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协同应用不断深化。

人口基础信息库完成一期建设,实现了13个部门32类1亿多条人口信息的汇聚。

公共信用信息基础库和服务平台归集了26个部门35万家法人信息,企业信息数据达1355万条。

基础地理信息库实现了苏州大市地理数据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建成全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共享平台,为近50个委办局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天地图•苏州”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不断完善。

2013年建成的全市统一数据交换和协同平台,为各级政府提供信息查询和共享服务。

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中心已与24个进驻部门实现了互联互通,进驻事项100%在“中国苏州”公开公示,90%以上开通网上申报服务。

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整合力度不断加大。

市公安系统实现了主要公安业务和指挥调度的信息化。

全市机关自建监控已达3.3万套,智能抓拍系统1051套,初步形成道路监控动态防控网络。

在全省率先建成技防城市,城镇居民技防入户率达到94.6%,农村居民技防入户率达到92.07%。

数字城管实现了大市范围的全覆盖,实现七大类部件和六大类事件的全面管理。

商务系统建成覆盖全市范围的肉菜流通追溯系统,服务企业700余家、个体经营户2300多个,累计上报数据48万余条,有效保障了全市食品流通安全。

(3)内部应用日益规范,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苏州市委市政府将政府信息网上公开、行政审批网上实现率、信息安全等电子政务指标纳入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效推动政府机关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领导办公决策服务系统成为我市各级领导获取决策参考信息的重要渠道。

干部在线学习培训平台提供统一、便捷的网上学习环境,提供1000门以上课件供学员选择,全市干部信息化履职能力显著提高。

政法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政法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和业务流,全市公、检、法、司等部门实现跨部门的信息流通与业务协同,实现刑事案件全程动态监督。

3.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及安全保障逐步完善建成全国省辖市第一个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电子政务外网和第一个连接全市所有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的社区网,为全市电子政务发展奠定了网络基础。

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有效支持全市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及资源共享和交换。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统一规划并初步建成同城灾难备份中心。

市电子政务外网已部署电子政务数字证书统一认证平台,为电子政务外网应用系统提供安全保障服务。

政府网站群等一批重要应用均建立了较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信息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多部门信息安全联合检查机制。

全市信息安全等级分级保护已全面启动,风险评估工作全面开展。

全市电子政务基本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二、市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及原则(一)发展目标经过三年努力,建成并不断完善以“一平台、两中心、三空间” 为基础的全市电子政务技术架构体系,支撑全市形成城乡全覆盖、办理一站式、服务全天候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显著提高行政效率、提升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水平;同时开展电子政务治理工作,形成苏州市电子政务治理体系,保障电子政务建设持续良性发展。

最终构建起全面支撑政府部门履行职责,以及有效促进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各项政务目标实现的全市智慧电子政务体系。

到2016年末,全市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1.形成电子政务治理体系探索电子政务治理框架,初步形成包括标准规范、管控机制、治理工具、组织体制、演化完善机制等在内的,符合苏州电子政务发展特色的电子政务治理体系,引导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持续良性发展。

结合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公共服务三个层面的支撑平台建设,初步形成苏州电子政务整体技术架构框架。

实现核心领域应用系统的有效接入,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复用、数据共享、服务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有效促进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标准化水平。

进一步提升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在细化项目管理的流程基础上,以项目选择和项目评价为切入点,形成可参考、可执行的指标和执行流程。

形成电子政务项目规划、实施、运维、安全等核心阶段的指导规范,并初步形成推广、使用、总结和完善的运转机制。

2.有效支撑经济运行调节能力通过经济信息资源的聚合,提升政府经济调节和决策的智能化水平,以宏观经济库为基础,形成完善的宏观经济信息采集和统计分析系统。

基本实现经济运行的全面数字化,显著提高经济的微观监测能力,市场电子化监管覆盖率达100%,经济决策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全面覆盖区域重点产业领域及区域重点经济领域。

加快促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成城乡全覆盖、办理一站式、服务全天候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全面覆盖社保、就业、医疗、教育、文化、体育、交通等民生领域,并延伸到基层社区,为公众提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全方位服务。

实现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100%网上办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升80%以上,全部惠及全市常住人口,外来人口普惠率达75%以上。

4.显著提升社会和城市管理水平基本实现城市运行管理和监测的全面覆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在线监管覆盖90%以上,环境气象在线监测信息共享95%以上,90%以上的城市部件和95%以上的公共安全设施纳入信息化监管。

视频监控专网共享率达到80%以上,常住人口居民健康档案拥有率达到90%以上。

全面建成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环境气象监测、物价监控、食品药品安全等一系列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增强行政机关管理能力,实现社会和城市的智慧化管理。

5.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高效智能基本形成集约协同办公的新型工作模式,主要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业务流程高效优化,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显著增强,辅助决策能力显著提升,适应信息社会对党政机关的履职要求。

政府公开信息100%网上发布,全面实现主要施政行为网上监督和电子监察,立法决策、执法执行、监督救济等行政权力实现网上运行,基本实现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化和反腐倡廉制度化,实现地区、部门、条块之间基础地理信息、执法信息共享,加快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动实现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通。

实现多渠道、多手段的政民互动和政企互动,涉及民生的政府重大政策和事项100%开展网络问政,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基本原则规划先行,统筹推进。

坚持规划先行,构建包含全市电子政务架构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的苏州市智慧电子政务体系。

遵循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统一扎口管理,加强对电子政务项目的全局性调控,以重点工程为主线统筹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治理为要,安全可控。

电子政务治理与建设并重,不断健全全市电子政务治理体系,保障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规范性和开放性。

合理把握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健全信息安全长效机制,实现建设应用与安全保障的协调发展。

创新引领,深化应用。

促进政务与技术融合,充分利用电子政务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引领政府变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深化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成效。

协同共享,集约建设。

促进政府部门内部、跨部门、市区(县)两级之间的业务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协作,建设互联网模式下的一体化电子政府,为公众提供全天候、一站式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