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及处理

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及处理

J Clin Electrocardiol ,2011,Apr.20.No .2·临床研究·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张亚艳王居新刘天胜【摘要】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发生起搏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囊袋血肿8例,电极穿孔2例,电极导线脱位4例,起搏器综合征3例,深静脉血栓3例,Backup VVI 起搏1例,导线断裂1例。

结论充分认识起搏相关的各种并发症,重视术前准备,严格规范起搏器置入术的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病人,尽量减少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40.4+1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272(2011)02-106-03Clincal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of pacemaker implantation Zhang yayan,Wang juxin,Liu tiansheng.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cine,Changping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Beijing,1022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implanted car -diac pacemakers.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situations of 325pacemaker patients.Results We found complications as such blood effusion and hematoma formation in pocket (8cases ),lead perforation (2cases ),lead dislocation (4cases ),pacemaker syndrome (3cases ),thrombosis information in deep vein (3case ).Backup VVI pacing (1case ),lead break (1case ).Conclus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lications of pacemaker,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discerning complication,standardize operation,give the patient strict obser -vation after the operation,regular following up,and so on,and these can decrease the complications.【Key words 】pacemaker;complications心脏永久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然而,作为一项有创性治疗技术,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325例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的资料,探讨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起搏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2000~2010年,在我院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患者325例,其中男151例,女174例,年龄23~91岁,平均(64.5±12.3)岁。

本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5例,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98例,房颤伴长RR 间期76例,双结病变46例。

起搏方式:单腔起搏器197例,双腔起搏器128例。

起搏电极:被动电极:195例,主动电极30例。

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

2.研究方法:对325例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程控,对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结果本组325例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并发症22例,发生率6.76%,分析其原因及治疗措施如下。

1.囊袋血肿8例(2.5%),主要表现为囊袋局部肿胀隆起,有液波感,8例患者均采用盐袋加压止血后,血肿逐渐吸收。

2.电极穿孔2例(0.6%),均发生在主动固定电极,在术后1~2天发生,主要表现为局部刺激性疼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102200)通讯作者:刘天胜106··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年04月第20卷第2期痛,与起搏频率有关,经超声证实电极头端穿出心包,予以在射线下拔出电极,观察有无发生心包填塞,并另选位置重新置入电极。

3.电极导线脱位4例(1.2%),其中心房电极脱位2例,心室电极脱位2例,均为被动电极。

于术后1~7天发现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异常,经X线证实,给予重置电极后,起搏器工作正常。

4.起搏器综合征3例(0.9%),均为单腔VVI起搏,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等症状,1例经给予更换为双腔起搏器后,症状消失;2例降低起搏频率,鼓励自身心律下传,症状好转。

5.深静脉血栓3例(0.9%),术后1~2周发生,主要表现在同侧上肢肿胀,超声提示存在静脉血栓,经给予肝素抗凝后,症状消失。

6.Backup VVI起搏1例(0.31%),主要表现为起搏器以固定频率67.5次/分、电压7.5伏起搏,程控仪无法进行程控,予以远程程控后好转。

7.导线断裂1例(0.31%),表现为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异常,透视发现电极线于锁骨下的部位连续性中断,考虑电极导线断裂,于对侧予以重新置入导线和起搏器。

讨论1958年置入世界第1例置入型心脏起搏器,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

起搏器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一部分患者的生命。

同时也为一部分患者带来了一些并发症。

本文总结了我院2000年11月至2010年11月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325例患者,其中22例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占6.76%。

起搏器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也可以发生在出院后。

囊袋血肿是常见并发症,主要原因有:①术前长时间应用阿司匹林、华法令等药物;②术中止血不彻底;③术后未停药;④囊袋过大或松弛不能有效固定起搏器,导致摩擦或牵拉肌纤维组织出血[1];⑤术后患侧上肢剧烈震动等有关。

本组研究中有2例患者是在出院后患侧肢体剧烈震动导致的血肿发生。

主要避免措施:①术前3天停用阿司匹林,术前1周停用华法令;②术中要止血彻底;③囊袋大小适中;④术后患侧避免剧烈震动。

心脏穿孔是指发生在起搏器术中或术后,与起搏电极导线相关的心脏穿孔。

早期心脏穿孔的发生率为5%~7%[2]。

心脏穿孔主要症状表现为胸痛,或因电极导线刺激,而引起肋间肌、纵隔及膈肌等部位的肌肉跳动。

术后测试可以发现起搏和感知功能异常,经X线或超声心动图可确诊。

多与操作电极的手法及患者的临床状况有关:例如心脏扩大,心室壁变薄,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功能较差等。

也与电极导线的属性有关。

随着双极导线及主动固定电极的置入,电极穿孔的发生较前增多[3]。

起搏器电极移位也是术后较早出现的并发症之一。

耿仁义等[4]报道,心室导线移位约1%。

电极移位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24h内尤易发生。

主要与电极导线固定不牢,心腔扩大,心肌小梁变薄,心肌纤维化及患者活动较早有关。

起搏器程控发现起搏、感知不良,阻抗明显升高。

对于完全脱位者,X线下可见电极下垂或离开原来固定位置,应进行两次复位。

起搏器综合征最初是在心室起搏模式下发现的,由于改变房室顺应性收缩,易引起头昏、胸闷、气短肢体乏力、双下肢浮肿等症。

可以将单腔起搏器改为双腔起搏器或尽量减少起搏,可缓解症状。

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研究中3例患者是在术后1~2周出现患肢肿胀,疼痛,肤色变暗,彩超显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国内有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4.9%[5],形成原因可能与术前静脉存在狭窄、电极导线的置入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炎症、PAI-1增高[6]、静脉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

经给予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后血栓消失,术后半年复查未再有血栓形成。

Backup VVI起搏:是起搏器电重设的一种,通常起搏器在暴露于低温、高温,接触强电磁场,体外除颤与体内置入除颤器的干扰时,都可能出现电重设,电重设后起搏器由DDD模式重设成VVI模式,频率65ppm状态,放置磁铁不能恢复正常起搏模式[7],本组研究中,1例双腔起搏器患者在随访中发现起搏器以67.5ppm起搏,予以程控,程控仪显示Backup VVI 模式,起搏频率67.5ppm(不同型号起搏器的频率不同),电压7.5伏起搏,参数不可程控,予以远程程控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3个月后随访未见明显异常。

导线断裂:有报道起搏器电极断裂发生率1% ~10%[8],多发生在起搏器的连接处和电极导线进入静脉血管处,发生原因可能与同侧上肢活动过度,电极与锁骨及第一肋骨间的摩擦有关。

主要表现有局部肌肉的跳动,予以更换电极导线后症状消失。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起搏器置入患者数目在逐渐增多,其术后并发症也成为影响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

临床医生应正确认识起搏器的107··J Clin Electrocardiol ,2011,Apr.20.No .2并发症,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中的无菌观念,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到及早发现并发症并给予积极处理,才能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使起搏器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1高丹屏,刘敏,刘锐锋等.起搏器术后囊袋血肿并发症16例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8;33(4):284.2李学斌,王斌,刘书旺等.起搏电极导线引起早期心脏穿孔临床特点及处理.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565-567.3Dilling-boer D,Ecror H,Willems R,et al.Pericardial effusion and right-sided pneumothorax resulting from an atrial active-fixation lead.Europace.2003;5:419-423.4耿仁义,朱中林,华伟.实用心脏起搏器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67-270.5杨俊娟,丁燕生,周菁,盛琴慧.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治疗经验.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5),411-413.6Haruko A,Kazuo T,Yasuhide N,et a1.Effect of low dose aspirin on augmented plasminoga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1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pacemakers.PACE.1994;17:146.7郭继鸿,李学斌.心脏现代起搏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0-41.8崔长琮,王元正,朱纯石.心脏起搏故障及手术并发症.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4;8:4.(收稿日期:2010-12-07)(本文编辑:胡立群)·学术动态·中国心电学会心电散点图学组在京成立2011年5月10日首届心电散点图学术峰会暨心电散点图学组成立会议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围绕非线性混沌理论、非线性方法如何应用于心电诊断学、如何认识和使用心电散点图、心电散点图对动态RR 间期序列变化的表达及提供的生理病理信息、室颤与自旋波理论、散点图与心率变异性、散点图与心律失常、散点图对宽QRS 波鉴别诊断的价值等题目,对心电散点图的理论与临床应用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热烈讨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