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限度
摘要:人类正在走进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正以亘古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者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演进。
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舒适、高效、快捷和财富等正面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和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利用科学技术的价值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利用限度。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限度
20世纪以来,尤其近几十年来,对科学技术功过的讨论日渐热烈以至激烈。
80年代,有人总结出20世纪科学技术的10大灾难、医药技术的20大灾难。
近来又有人总结出20世纪科学技术新的10大悲剧。
更有人“在科学时代的暮色中审视知识的限度”,并得出结论:今天已是“科学的终结”。
近代以来,尤其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一直仅被看做是“力量”、生产力、社会前进的动力。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均谋求成为经济强国的今天,发展科学技术似乎成为惟一出路。
这些极端的看法和作法,均源于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偏颇认识和恣意取向。
[1]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随着历史的推进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大大增强了人类影响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它不仅改变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还改变着人类的发展现。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和物质财富,理应造福于全人类。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也有其限度,一旦被滥用,也可能危及自然生态、人类伦理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人为的灾难。
因此,人类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以及认识到其利用限度。
一、科学技术的价值概述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推动力。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有了崭新又美好的生活。
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纳米技术,更将会使得传统工业发生一场巨大的革命。
纳米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和应用将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品的微型化、高性能化和环境发展、节约资源及能源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减少人类对于资源的过分依赖并为实现传统产业的革命和改造提供了[1]杨德才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取向[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4).
坚实基础和充分可靠条件。
[2]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思想的进步。
经济是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都标明了作为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必会随着社会经济这一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必然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由此,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其整体价值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经济价值也必然会提升为上层的政治价值,推动着上层建筑的变革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而且必将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
”[3]科学技术不仅具有生产力的意义,而且具有社会的意义,这正是科学技术思想价值的表现形态。
科学技术推动新的人文主义的发展。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确立了人的具体的真实的存在,阐发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对自然应该采取的“实践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来生活。
科学技术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所以要实现科技的和谐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早在1930年,萨顿就指出:“科学是我们精神的中枢,也是我们文明的中枢。
它是我们智力的力量与健康的源泉,然而不是唯一的源泉。
无论它多么重要,它却是绝对不充分的。
”
[4]因此,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
这种新人文主义将围绕科学而建立,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同时也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
二、科学技术的限度思考
众所周知,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本身具有两面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科学技术既有积极的社会作用,又有消极的社会效应。
当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其产生的负面效应认识不足及注意不够时,将会给人类本身带来巨大的灾难后果。
[5]例如温室效应、
[2]李利人.王玉莉论现代科学技术价值观中人的主体性原则——关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哲学思考[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6).第2页
[3]蒙冰峰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价值结构论析[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15(3).第2页
[4]张华功利与道德理性的张力——科学技术的价值反思[期刊论文]-宁夏党校学报 2011(5).第92页
[5]潘双华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现代科学技术价值重建[期刊论文]-企业导报 2013(7).第248页
环境破坏、资源快速消耗、战争、核武器等等。
这种忧虑与警惕并不是空穴来风,同时,也有人问: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利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
虽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类,人类更倾向于利用现有的科技将弊端降到最小,这就是这里我们要讨论的科学技术的限度问题。
如今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人类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天下大事,但是同样的,如果人类利用网络的漏洞传播危害社会健康的信息,攻击政府网络等等,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由此可见,注意科学技术的限度非常重要。
三、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
19 世纪70 年代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即以其深邃的洞察力警告人们: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类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改造自然界,但同时应积极地适应自然界,把改造和适应自然界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自然环境可以承受人类的改造活动,从而将改造活动限制在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的合理范围内。
[6]为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的价值,我们就需要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解决认识上的误区和障碍,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
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的科学内涵在于人及社会的全面的质的进步和提高,但更为根本的是人类的发展直接取决于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即自然的相互关系,而正确的关系必须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人类须从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毫无节制的旧传统观念转变为物质享受和精神文明要求一致,适可而止的消费新观念。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低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效益清洁卫生绿色生产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
它曾带给人类以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带给人类以灿烂的明天。
人类只要将双足深扎于大地母亲的怀中,他就能从容地挥动科学技术这柄长剑,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繁荣的、和平的新纪元。
[6]黄涛科学技术价值探析[期刊论文]-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