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滋病流行现状

艾滋病流行现状


母婴传播
怀孕、分娩、哺乳20%~35%
■ 分娩>怀孕>哺乳 ■ ■ ■ ■
非洲25%~40% 欧美15%~20% 50%在2岁前死亡 80%活不到5岁
HIV不会经以下途径传播
1、呼吸道(同室工作、学习、生活) 2、消化道(共进餐) 3、日常生活接触(浅吻、拥抱、握手、游泳、 共用马桶、浴盆、电话机,接触病人的衣、 被、钱等一般生活用品) 4、汗液、泪液、唾液、尿液 5、吸血节肢动物(蚊子) 6、家养动物(抓、咬伤) 7、与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家属一起工作、 学习及日常接触是安全的。
HIV感染的自然史及分类
疾病进展的速率
血清阳转→死亡平均10年(未经 ART治疗) 各种途径感染HIV后生存时间: ◆ 输血感染者7年 ◆ 血友病者10年 ◆ 同性恋者8-12年

疾病进展的速率


年龄因素
16-24岁者平均存活15年


≥35岁者6年
个别患者从感染到死亡短至28
周。
HIV感染自然史
6、艾滋病潜伏期 从感染HIV到发展成为艾滋病的时 间,平均8-10年,短者半年,个别长的 20年以上 7、HIV在人体内的存在 HIV/AIDS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 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 8、HIV/AIDS者具有传染性的时间 窗口期、潜伏期、艾滋病期
9、谁会感染HIV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 ■ 有些人危险性很大,有些人危险性 小或很小 ■ 感染危险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 评价一个人的危险行为不能仅凭他 (她)是什么人,或不是什么 人,分析他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我国HIV感染者地理分布(截止到2005年12月底)
(三)、人群分布特点
从性别分布上看,全国HIV感染者以 男性为主。累积报告的15万余例病例中, 男性占65%。近年来女性感染者的比例 较往年有所上升。 从年龄分布上看,青壮年仍为受艾 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以20—29岁年龄 组感染人数最多,占50%左右,其次为 30~39岁年龄组(约30%)和40—49岁年 龄组(约10%):15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 2005年比2000年明显增加。
血液传播
■ 输入被污染的血液
■ 注射被污染的血制品
移植感染者的器官 ■ 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头 ■ 使用不洁医疗器具,理发、美发工具

概率:输血>95%
共用静脉注射器>70% 针头刺伤:1:400~1:300
性接触传播: ■ 同性和异性:80% ■ 肛交具有最大的传染危陷 ■ 无保护的性交或口交 ■ 传播效率:肛交>阴道性交>口交 ■ 单次无保护性交传播概率为 0.1%~1%
Equilibre
* Deficit immunitaire * Réplication virale intense, plus perte contrôle immunitaire
临床结局的差异根据病程长短分: ● 典型进展者:75% ~80%;8~10年 内免疫控制能力下降,后发展为AIDS ● 快速进展者:10%;5年内(一般2~3 年)发展为AIDS,伴有CD4急速减少。 ● 慢速或长期无进展者:5%~10%; 8~10年或更长无症状,保持高CD4 计数。 10%~17%的感染者在感染后的20 年内将不表现任何AIDS症状。
(四)、我国艾滋病的主要流行因素
1.静脉吸毒 据公安部门公布,目前我国注册吸毒人数已达 78 万。全国涉毒县为2084个(总县数72.7%)。经静脉吸 毒者HIV感染率约为20-30%,部分地方甚至高达60%, 共用注射器比例很高。 2.人口流动频繁 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动人口的总量为2.2亿,以农村 流向城市为主,多数为青壮年,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 卫生服务远跟不上流动人口增长的速度。 1998年以来,每年出国旅游数百万人,国内旅游 人数6.6亿人次。每年入境旅游二千万人次。
性传播
采供血/血液制品
母婴传播
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
吸毒人群HIV感染率
1996年 1.95% 2004年 6.48% 上升3.32倍 性工作者HIV感染率 1996年 0.02% 2004年 0.93% 上升46.5倍 高流行地区孕产妇HIV感染率 1997年 0 2004年 0.26%
艾滋病流行形势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全球艾滋病流行现状
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截止2005年12月)
HIV/AIDS数合计 约4030万 其中 成人3800万 妇女1750万 小于15岁儿童230万 2005年新感染人数 约490万 平均每天新感染人数约14000 其中 成人 420万 小于15岁儿童 70万 2005年艾滋病死亡人数 约 310万 其中 成人 260万 小于15岁儿童 57万
艾滋病的病原学
HIV几个重要特点
HIV有HIV-!与HIV-2两型,HIV-1有12个
亚型,HIV-2有6个亚型。 HIV的遗传物质(RNA)整合到宿主细胞 中不易被免疫系统发现。 HIV能发生变异,使机体产生出来的抗 体不能识别病毒;病毒变异很快,给研 制疫苗带来困难。 HIV感染并致死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的T4细胞,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艾滋病在亚洲流行的形势
General Population
一般人群
Family
家庭
Bridge Population
桥梁人群
Sex workers
性工作者
Source Population
源头人群
Drug Users
吸毒者
Children
儿童
二、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自1985年以来,截至到2006年3月底全 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报告HIV感 染者接近16万例,其中艾滋病病例4万余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已发现HIV感 染者,三种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经血传 播及母婴传播)均已存在。
(二)、地区分布特点:
截止2006年3月底,累积报告HIV感 染者最多的省份为云南省,其次为河南、 广西、新疆、广东及四川。青海是最后 发现感染者的省份(1998年6月)。我国西 南、西北部地区HIV感染者主要为吸毒人 群,中部地区是以流动人口或有偿供血 员等为主,而东南部沿海地区或大城市 主要以性病病人、暗娼等为主。
截至2005年底全国报告HIV感染者按传播途径分布
采血 31.1% 血液/血制品 3.0% 母婴传播 1.0%
静注毒品 41.3%
异性/同性 8.1%
不详 15.5%
中国全国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传播途径构成(估计数)
采供血/血液制品 11% 母婴传播 1% 注射吸毒 44%
性传播 44%
注射吸毒

Lymphocytes CD4 N/mm3 sang

800
CD4 Charge virale VIH

400
Stabilité: - virologique - immunologique - clinique Evènements cliniques
* Primo-infection * Réplication virale intense * Contrôle immunitaire
2、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感染HIV后,开始免疫功能还 未受到严重破坏,没有表现明显症 状 3、艾滋病病人 免疫功能严重破坏,发生各种 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出现各种严重 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
4、机会性感染 侵袭力较低、致病力较弱的 微生物,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 当免疫功能降低时,则可能被这类 微生物乘机侵袭人体致病 5、艾滋病窗口期 从感染HIV到形成抗体,一般 2~12周
艾滋病基本知识及流行 现状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性病艾滋病防制科 2006年9月
艾滋病基本知识
艾滋病的基本概念
1、艾滋病(AIDS) 名称:获得性免 缺陷综合征 病因:HIV 特点:获得性 发病机理:免疫 缺陷 临床表现:综合征
病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性质:传染病 传播途径:血液、性、母婴 传播特点:人类普遍易感,速度快范围广 预后:病死率极高,全球第4位死因 预防:无特异性疫苗,提高认识, 避免高危行为 治疗:尚不能治愈,但可延长生命,提高 生活质量
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估计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为65(54
-76)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 全人群感染率为0.05%
(一)、时间分布特点:
第一个时期(1985—1988)为散发期:全国只报告19例 HIV感染者,多为外籍公民或海外华人,只在浙江有 4 例血友病病人因用污染的进口第Ⅷ因子而被感染。 第二个时期(1989—1994)为局部流行期:在云南瑞丽吸 毒人群中发现146例HIV感染者,此后在德宏州几个局 部流行。全国各地在吸毒人群、性病患者、暗娼、归 国人员中以性接触传播HIV感染的例数逐年增加。 第三个时期(1995至今)为广泛流行期:云南省吸毒人群 中HIV感染流行地区明显扩大,并且迅速传入新疆、 广西及四川等地;在我国中部一些地区的地下采供血 (浆) 员中发现大批的HIV感染者;许多地区在性病患 者、暗娼中发现HIV感染人数迅速增加。
艾滋病的传播
传染源 人是 AIDS 病原体 HIV 的唯一宿主或传 染源。 HIV 一旦进入人体,主要侵犯 T 淋巴细胞,并且长期存活于人体内,
成为持久的传染源。
HIV传播的三个必备条件
■ 有足够量的HIV从感染者/病人体内排出 ( 必须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 ■ 必须使足够量的HIV从一个人传给另外一个 人(如性伴、受血者、母亲传给婴幼儿); ■ HIV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进入体内(通过 阴道、直肠或口腔粘膜溃疡或皮肤破口、 输血、共用未消毒的注射针具、妇女生产、 哺乳等)。
异性性接触:艾滋病在未来的数年里性乱行 为增长,性乱以多种形式存在,其中HIV 感染增加会持续上升,将逐步成为我国艾 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男性同性性性接触:涉及同性恋的人员数量 很大,HIV已经进入这一人群。绝大多数 男性同性/双性恋实际上是以同女性组成 婚姻家庭的形式存在,对女性构成威胁。 母婴传播:随着经性途径感染的人增多,女 性感染者将增加,母婴传播将会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