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晶体》教学设计东莞市第一中学余佳哲一、教学内容1、课标中的内容(1)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2)知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区别2、教材中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是在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章第一节《晶体的常识》和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基础上认识金属晶体。
本节教学内容包含知识点主要有金属的内部结构、晶体模型、共同性质和特点、金属晶体的结构与金属性质的关系以及金属晶体的四种原子堆积模型等,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探究金属的内部结构、晶体模型、共同性质和特点、金属晶体的结构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前一章已经学习了晶体的基本性质、晶体的特点与内部质点排列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2、学习方法方面:上一节研究过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已初步有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理念,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从同学们身边的实物入手,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金属晶体的概念。
注意新旧知识和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讨论金属的性质时,让学生比较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的不同,以加深对金属导电原因的认识,同时也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讨论探究法代替直接讲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解说答辩,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强化对比手段,使学生掌握类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性质和形成原因;(2)掌握金属键的本质——“电子气理论”;(3)能用电子气理论和金属晶体的有关知识解释金属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异同点的比较与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金属晶体结构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金属健、金属晶体学习与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认识微观世界的兴趣;(2)通过对金属单质物理性质的学习,进一步坚定“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理念,形成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态度。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金属晶体模型,金属晶体的结构与金属性质的关系2、教学难点:金属晶体结构模型七、学习评价设计【学生学业评价设想】在评价方面高中新课程要求建立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多元、多样的评价模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目标达成情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纸笔评价,另一方面是过程表现性评价。
纸笔评价是通过试题测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是否达到能力与方法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而过程表现性评价则是反映了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过程情况如何,是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上两方面综合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是总结性与过程性的结合,是发展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是全面性与可操作性的结合,是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在量化的基础上发展质性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内容及时间安排】◆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45分钟)本试题意在考查学生对金属晶体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情况。
为能更好地发挥试卷作用,特列出了本试卷的双向细目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更好地提高。
第三节金属晶体测试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道题有1~2个答案,共50分)1.不仅与金属的晶体结构有关,而且与金属原子本身的性质有关的是金属的( )A.导电性B.导热性C.密度D.熔点2.金属Mg中含有的结构粒子是( )A.Mg原子B.只有Mg2+C.Mg原子和Mg2+D.Mg2+与自由电子3.下列叙述中,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 )A.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B.核外最外电子层有1-2个电子C.在反应中很容易失去电子D.具有金属光泽的单质4.下列叙述的各项性质中,不属于金属的通性的是( )A.导电、导热性B.延展性C.光亮而透明D.熔点都很高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B.金属的导电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c.金属在反应中都表现还原性 D.金属对应的固态时形成金属晶体6.与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有关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B.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C.金属的活泼性D.自由电子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属键的形成是因为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B.金属晶体的熔沸点一定比原子晶体的低C.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金属键就越弱D.金属晶体中金属键的强弱与金属原子和自由电子有关8.下列金属的性质不能用“电子气理论”解释的是( )A.导电导热性 B.不透明,有金属光泽C.延展性和可塑性D.导体和半导体的区别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组成金属的粒子是原子B.金属晶体内部都有自由电子C.金属晶体内自由电子分布不均匀D.同一类晶体间熔点(或沸点)相差最大的是金属晶体10.可以用自由电子在与金属离子的碰撞中有能量传递来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是( )A.热的良导体B.电的良导体C.优良的延展性D.有金属光泽,不透明二、填空题11.在下列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都可能按某种共性归属一类,请选出各组的例外元素,并将该组其他元素的可能归属按六种类型的编号填入表内:元素组例外元素其他元素所属类型编号(1)S、N、Na、Mg(2)P、Sb、Sn、As(3)Rb、B、Te、Fe归属类型:A 主族元素 B 过渡元素 C 同周期元素 D 同族元素E 金属元素F 非金属元素12.填写下列表格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13.A B两元素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A的原子序数等于B的原子序数的11倍,A的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元素C与B易形成化合物B2C,该化合物常温下呈液态。
则:(1)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____________在固态时属于______________晶体。
(2)C在固态时属于_________晶体.B与C形成化合物B2C的化学式____________电子式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键形成的_________分子,在固态时属于___________晶体。
14.分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比较与周期数(n)和主族数(A)有如下经验公式:K=A/n(K为A与n的比值)则:(1)当n一定时,K值越大,则元素的_________性越强。
(2)当A一定时,K值越小,则元素的_________性越强(3)当K=0,则该元素系 ________元素(请选编号)当K=1时,则该元素系_____________元素当K<1时,则该元素系___________元素当K>1时,则该元素系____________元素a 两性b 金属c 非金属d 稀有气体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题5分,多选题漏选的2.5分,有一个答案错的0分)1.CD2.D3.C4.CD5.CD6.D7. AD8.D9.AC 10.A二、填空题11. (每空1分)(1)N C (2)Sn D (3)Pe A12.(每空2分)分子晶体:分子范德华力硬度较小熔、沸点较低原子晶体:原于共价键硬度很大熔、沸点高金属晶体: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金属键硬度较大熔、沸点相差较大13.(每空2分) (1)Na+ 金属(2)分子,H2O H2O 的电子式略极性分子14.(最后一空2分,,其余1分) (1)C (2)b (3)d;a;b现性评价八、本教学设计的特点1、本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从学生身边的实物入手,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善于设疑。
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科学的探究。
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解说答辩,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5、课内外设置学生反思与评价环节。
一节成功的探究课离不开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感受和体会也特别多,这时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成功做法和不足之处以及课后的评价与自我评价显得非常重要。
九、教学反思【教学过程】1、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本节课第一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入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这是探究性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2、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很强,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善于设疑,采用启发引导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外,还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之后,对其结果进行解说和答辩,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表达、应变能力。
3、注意新旧知识和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讨论金属的性质时,让学生比较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的不同,以加深对金属导电原因的认识,同时也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
4、学习了金属晶体的结构模型和性质特点并将其与刚学过的分子晶体、原子晶体进行比较,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强化对比手段,使学生掌握类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5、整节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良好。
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让各自进行反思,交流成功的做法和不足之处,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反思中使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学业评价】在评价方面高中新课程要求建立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多元、多样的评价模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纸笔评价,另一方面是过程表现性评价。
纸笔评价是通过试题测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是否达到能力与方法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而过程表现性评价则是反映了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过程情况如何,是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为了使过程表现性评价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客观性,本人尝试地引入了“量规表”(请看上表),对其或过程、或成果等方面进行测量与评价(并有已设计好计算公式的Excel计算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