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抑郁症治疗的STARD研究CPA精品PPT课件
抑郁症治疗的STARD研究CPA精品PPT课件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6)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
背景
疗效(efficacy)有效性(effectiveness) 有效(response) 完全缓解(remission) 入组标准严格宽松 研究机构挑选的患者医生日常接触到的 厂商资助政府资助
初级保健机构和精神科医疗机构中
达到有效及临床痊愈的时间接近
时间 (周)
(N=2876)
8
7
6.7
6
5.7
6 5.6
5
4
有效
临床痊愈
3
2
1
0 初级保健机构
精神科Am J Psychiatry 2006;163:28-40
在最终治疗有效的患者中, 有2/3在6周内起效
特点
NIMH项目,耗时6年,投资3500万美元 规模最大的前瞻性研究。共有来自41个机构的
4000多个病人参与了该研究 入组标准宽,因此本研究更能代表在临床实践
中的患者。“Real world” 门诊患者,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主要研究目的
➢目前的治疗在现实中的通科和精神科 机构的有效性如何 ?
➢对难治性抑郁症,如何使治疗结果达 到最佳?
多重评估
症状
临床痊愈(Remission): QIDS-SR16 ≤5; HAMD17≤7
有效(Response): QIDS-SR ≥ 50%↓
功能 副反应负担 患者和医生满意度 医疗服务的利用和费用
QIDS-C16()
1. 入睡困难 2. 夜间失眠 3. 清晨失眠(早醒) 4. 嗜睡 5. 心境 (悲伤) 6. 食欲 (减退) 7. 食欲 (增加) 8. 体重 (降低)
9. 体重 (增加) 10. 注意力/决策 11. 自我评价 12. 自杀意念 13. 负疚 14. 活力/易疲劳 15. 精神运动性迟缓 16. 精神运动性激越
STAR*D研究开始和第一阶段治疗
获得知情同意书
疗效满意
西酞普兰
疗效不满意*
第二阶段
随访
*定义为未获临床痊愈.
Rush AJ,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3;160:237.
STAR*D初级保健机构和精神科医疗机构中 第一阶段临床痊愈率* (N = 2,876)1
临床痊愈率*
14-19 20-25 26+
19-27 28-36 37+
研究方法
随机、开放性研究(在第2-4阶段 ) 每次临床随访时进行症状/副作用评定:
在第2、4、6、9和12周时 临床医生以流程/监督为指导 “强制性的”剂量调整以实现临床痊愈,直至达
到推荐剂量的上限 对所有患者进行教育
第1阶段 第2阶段
抑郁症治疗的STAR*D研究
2007-5-12
提纲
资料来源 研究背景与方法 主要研究结果 小结与启发
STAR*D是什么?
Sequenced Treatment Alternatives to Relieve Depression (STAR*D) 抑郁症的序列性治疗选择研究
PubMed search (64) 主要参考文献
QIDS = Quick Inventory for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C = clinician rated SR = self-rated; 16 and 31 item versions; Rush AJ, et al. Int J Meth Psychiatr Res 2000;9:45-59.
30.0 25.0
65.2%
24.5
22.9
n=2,876 有效率 = 50%
QIDS-SR16
20.0 17.8
15.0 10.0
5.0
11.5
11.0
7.6 4.9
百分比
0.0
2
4
6
Trivedi et al., Am J Psychiatry, 163(1):28-40, 2006
8
10
12
>13
HAM-D QIDS-SR
35
32.5
30
26.6
25
33.1 28
20
15
10
5
0 初级卫生机构
精神科医疗机构
临床痊愈定义为HAM-D < 7; QIDS-SR < 5 西酞普兰平均剂量为41.8 mg (20-60 mg/day)
Trivedi M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6; 163:28-40
周
在最终获得临床痊愈的患者中, 有1/2在治疗6周实现
25.0 20.0
52.9%
22.1 19.4
n=2,876 临床痊愈= QIDS-SR16 < 5
百分比
QIDS16量表的效度
无 轻度
QIDS-C/SR16 HRSD17 MADRS
(0-27)
(0-52) (0-60)
0-5
0-7
0- 8
6-10
8-13
9-18
中度
11-15
重度
16-20
极重度
21+
Rush AJ, et al. Biol Psychiatry, 2003; Carmody TJ, et al., J Affect Disord
第4阶段
转换:反苯环丙胺或米氮平联合文拉法辛(缓释)
Rush AJ, Trivedi M, Fava M. Am J Psychiatry. 2003 Feb;160(2):237.
STAR*D的主要结果
第1阶段治疗(2006年1月)-西酞普兰 第2阶段转换选择(2006年3月)-布普品、舍曲林、文拉法辛 第2阶段强化治疗(2006年5月)-布普品、丁螺环酮 第3阶段转换选择(2006年6月)-米氮平、去甲替林 第3阶段强化治疗(2006年9月)-锂盐、T3 第4阶段治疗(2006年9月)-反苯环丙胺、文拉法辛+米氮平 总体疗效结果(2006年11月)-4个阶段的比较 认知治疗(2007年5月)-单独或联合认知治疗的疗效
STAR*D 研究流程
初始治疗:西酞普兰
转换:安非他酮(缓释)、认知治疗、舍曲林、文拉法辛(缓释) 或增效:安非他酮(缓释)、丁螺环酮、认知治疗
第2a阶段 (仅限于在第2阶段中接受认知治疗者) 转换:安非他酮(缓释)或文拉法辛(缓释)
第3阶段
转换:米氮平或去甲替林 或增效:锂盐或T3,仅与安非他酮(缓释)、舍曲林、文拉法辛(缓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