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生活状况及生产劳动方式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第一章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我国农村的基本状况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农民基本上可以达到温饱有余,有的已经迈入了小康。
从从业情况看,农民除了在家务工务农外,相当一部分是外出打工。
据劳动社会保障部2005年快速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
其中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其他行业占15%。
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
从人口结构的总体情况看,农村劳动人口年龄偏大,老龄人口比例高,老人赡养比和孩子抚养比都比较高,家庭负担重。
从受教育程度看,农业普查的结果显示在全国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的仅有3258.7万人,仅5.8%,小学23665.5万人,占42.15%,初中21356.3万人,占38.04%,平均受教育年限6.54年,纯农业为6.23年。
(二)医疗卫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2006年的两会上,看病难,看病贵与教育问题等一起成为两会代表最为关注的问题,通过媒体的报道很快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随后媒体披露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及深圳市人民医院天价医疗事件,在全国引发轰动,随后各大媒体纷纷加大了对当今我国医疗卫生现状的报道,一时间医疗卫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媒体揭露出来的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使大家真正意识到我国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到了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乃至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
(三)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我们通过走访农户和相关政府部门,初步学会了问卷调查、资料搜集和处理等方法,锻炼了人际交往、口头表达、文字处理等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忍不拔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准备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2.半结构访谈调查:3.文献资料本研究收集的文献资料包括:中国卫生管理和医院经营决策数字依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社会学评估报告等相关文献。
第二章数据的分析研究一、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调查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地域广阔。
农民在国家的各方面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
当前国家正在实行的医疗改革的政策也逐渐向基层农村倾斜。
了解农村医疗现状和农民对医疗改革的反馈,进而设计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对解决农村医疗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一)村级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①由于私人医疗机构是农村医疗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一般村民都会选择去这些私人诊所和卫生站,并且与公立医院相比,私人诊所价格相对较低,距离也比较近,可及性更强一些。
但是其医疗水平普遍不高,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
②从诊所的收入结构看,诊所的收入主要来自药品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2.7%,治疗收入占14.4%,疾病预防收入占2.2%。
村级诊所一般都是营利的,70%的村级诊所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
③从村民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评价看,私人诊所在方便性、态度方面的得分最高,其次是村卫生室;在价格方面,私人诊所的评价略低于村卫生室,但二者也都好于乡镇卫生院、县以及县以上医院,只是在质量方面私人诊所和村卫生室相对较差,比不上乡镇卫生院和其它更高一级的医院。
县以及县以上医院最不方便,价格相对也最高,但质量好。
乡镇卫生院的价格和质量都最不令人满意,在方便性上比不上村级诊所,质量方面也与县以及县以上医院有较大的距离,只略好于私人诊所及卫生室。
(二)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但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
其中实行合作医疗的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各级政府的补贴能到位,农民也有能力负担自己应该分摊的费用,所以合作医疗资金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筹集起来;另一类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合作医疗在资金筹集上有的达到了政策规定的最低标准,有的连最低标准也达不到。
首先合作医疗的实行,关键还是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合作医疗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也都有较大影响。
其次是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问题,很多地方过去都实行过合作医疗制度,不少人认为,过去的合作医疗之所以会失败,管理不善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合作医疗同样存在着管理问题,管理对合作医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对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市场和政府。
两者相互补充而不可替代。
我们认为,拆迁农民生活方式得以转变的客观条件就是政府政策的引导,例如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享受到诸如现代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城市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等。
消费结构的复杂性。
城市生活新增物业、燃料等费用的支出,而且水电、教育、交通等费用增加,消费结构日益复杂,必然决定农民的消费理念发生变化。
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城市作为文化中心,各类文化设施齐全,各小区也都建有棋牌室、健身房等设施,农民的业余活动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1)生活环境的变化。
从分散的村落组织到集中的居民小区,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垃圾处理统一化,治安管理规范化,绿化种植花园化等等,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生活质量的提高。
首先是生活过得更舒适:在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中国,农民离开土地,也就意味着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青壮年可以一心一意地工作,紧张劳累了一天之后,心无挂碍;老年人的生活则更为舒适,冬天晒太阳,夏天乘凉,三五一群或唠家常,或打牌搓麻将,不亦乐乎。
其次,娱乐活动更丰富多彩:在集中的居民小区,建设娱乐设施、锻炼器材更为方便、安全。
再次,医疗、教育环境改善。
拆迁户作为城市居民,可以参加医疗保险,就医更加方便、及时,并能享受城市相对优越的医疗设施;同理,拆迁户子女在教育上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3)生活理念的变化。
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最大最难最深刻的莫过于观念思想。
虽然还有很多旧的痕迹,但我们也看到了人们生活理念的悄然变化。
例如,在农村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应为他们认为,实在不行还有门前的一亩三分地;但到了城市,就业的压力迫使他们对教育加大投资,因为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工作问题。
三、对农村生产劳动方式变化的调查传统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单一性。
这种单一性是相对于城市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言的,是以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状态为考察对象的。
1.生产方式的单一性。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纯农业收入;二是非农收入(例如在工厂打工收入)。
由于近年来农业收益相对低下,所以大多数农民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
但是主要还是局限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2.投资方式的单一性。
农民基本没有现代投资理念,剩余资金主要是存入银行。
3.文化生活的单一性。
农村文化设施稀少,农民在农闲时多从事赌博、迷信活动。
近年时有文化、科技下乡活动,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农村的变化很多,主要概括总结为以下几点:收入增加的农民多了。
自从中央实施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以后,农村经济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种粮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重视子女教育的农民多了。
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手中有了钱后,在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学习更多文化的同时,开始考虑如何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关心时事政策的农民多了。
现在村子里都安装了电视,农民获得信息渠道大大增加,所以他们对国家政策和实事了解关心也增多了。
他们不仅说话用词新潮,而且对当前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退耕还林、免征农业税等政策信息、对中央领导关心农民等情况,都非常关心,并有一定的了解。
(二)具体如下: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
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第三章发现的问题及几点建议(一)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舍规划不合理。
社会保障覆盖力度低,医保问题严重。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文化娱乐设施与人员匮乏。
弃农转工转商过于迅猛,农地荒芜,农业产量下降。
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缺口大。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落后,干部群众关系冷淡。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
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
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
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