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脊柱矫正简便手法
2006年4月5日
矫正部位
偏位编码
编码说明
诊断要点
接触点
患者体位
医师体位
矫正方法
枕骨
1 AS
AS-向前上偏位
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
眉间
坐位
站在患者背后
两手五指交叉重叠放于框上缘前额全部,弯曲头部向胸前,颅骨后面紧贴医师胸部,拉力向后、下。
枕骨
2 PS
PS-向后上偏位
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
双手五指交叉重叠放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向左下转头。
枕骨
9
PS- RS-RA
PS-向后上偏位
RS-右上侧偏
RA-右枕骨髁向前旋转
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
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
RA-正位片,右枕骨髁侧块变窄。
左颞骨
坐位
站在患者背后
左接触手拇指放左耳前上,左手二、三、四、五指放在耳后,紧贴左颞骨,推力向前,向右下转头。右稳定手放在右耳上。
LA-左枕骨髁向前旋转
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
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
LA-正位线,左枕骨髁侧块变窄。
右颞骨
坐位
站在患者背后
右接触手拇指放在右耳前上,右手二、三、四、五指放在右耳后,紧贴右颞骨,推力向前,向左下转头。左稳定手放在左耳上。
枕骨
14
PS-LS-LP
2、俯卧位
2、站在患者右侧。
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向上(头侧)、对侧(患者左侧),同时加逆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
环椎
7 A-RP
A-向前偏位
—–平行(无楔形)
R-侧向右偏
P-右侧向后旋转
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枕骨
10
PS-RS-RP
PS-向后上偏位
RS-右上侧偏
RP-右枕骨髁向后旋转
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
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
RP-正位片,右枕骨髁侧块变宽。
右颞骨
坐位
站在患者背后
右接触手拇指放右耳前上,右手二、三、四、五指放在耳后,紧贴右颞骨,推力向前,向左下转头。左稳定手放在左耳上。
矫正部位
偏位编码
编码说明
诊断要点
接触点
患者体位
医师体位
矫正方法
环椎
1 A-R
A-向前偏位
—–平行(无楔形)
R-侧向右偏
A-侧位片,环椎向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1、右侧横突(T)
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
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A1-正位片,右侧侧块增宽,代表环椎向前旋转。
A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
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聚合。
右侧横突(T)
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
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
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右(后)、向下。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持左乳突、横突。
2、俯卧位
头偏右侧
2、站在患者右侧。
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下(足侧)右侧(医师怀侧),顺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
环椎
9 A1RP
AI-向前下偏位
R-侧向右偏
P-右侧向后旋转
AI-侧位片,环椎向前下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右侧横突(T)
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
Hale Waihona Puke 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横突的前外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同时加顺时针扭力。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
P1-正位片,右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
P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
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
右侧横突(T)
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
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
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左、下。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
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横突的前外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
2、右侧横突(T)
2、俯卧位
2、站在患者右侧。
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左稳定手握在右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向左。
2、右侧横突(T)
2、俯卧位
2、站在患者右侧。
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横突的外侧缘,(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左稳定手握在右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向左。同时加顺时针扭力。
环椎
3 AIR
A-向前偏位
I-向下偏位
R-侧向右偏
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
I-侧位片,环椎向下偏位。
眉间
坐位
站在患者背后
双手五指交叉重叠放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向右下转头。
枕骨
8 AS-RS-RP
AS-向前上偏位
RS-右上侧偏
RP-右枕骨髁向后旋转
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
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
RP-正位片,右枕骨髁侧块变宽。
眉间
坐位
站在患者背后
P1-正位片,右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
P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
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
右侧横突(T)
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
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
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左、上。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
P1-正位片,右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
P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
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
右侧横突(T)
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
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
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左(前)。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持左乳状突、横突。
2、俯卧位
2、站在患者右侧。
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下、(足侧)、对侧(患者左侧),同时加顺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
环椎
6 A1RA
A-向前偏位
I-向下偏位
R-侧向右偏
A-右侧向前旋转
AI-侧位片,环椎向前下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2、俯卧位
头偏右侧
2、站在患者右侧。
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中间、右侧(医师怀侧)。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
环椎
8 ASRP
AS-向前上偏位
R-侧向右侧
P-右侧向后旋转
AS-正位片,环椎向前上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
左颞骨
坐位
站在患者背后
左接触手拇指及二、三、四、五指放左耳后上,紧贴左颞骨,推力向前、中间、右下,右稳定手放在右耳上。
枕骨
6 PS-LS
PS-向后上偏位
LS-左上侧偏
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
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
右颞骨
环椎
2 ASR
A-向前偏位
S-向上偏位
R-侧向右偏
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
S-侧位片,环椎向上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1、右侧横突(T)
1、坐位
同A-R 1
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
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横突的前外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同时加顺时针扭力。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
PS-向后上偏位LS-左上侧偏
LP-左枕骨髁向后旋转
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
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
LP-正位片,左枕骨髁侧块变宽。
左颞骨
坐位
站在患者背后
左接触手拇指放在左耳前上,左手二、三、四、五指放在左耳后,紧贴左颞骨,推力向前、向右下转头。右稳定手放在右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