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
摘要: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各个城市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即, 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着价值观、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冲击,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价值观;全球化;城市化;历史名城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历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长久以来,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城市,不但经受着历代风雨的侵蚀,而且不断遭到人为的破坏和摧毁。
直到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才真正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形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延伸和拓展:从文物史迹,到历史街区、历史地段乃至整个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从单纯物质实体的保护,发展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的保护。
目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学术研究、立法、管理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
面对世界全球化的热潮,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在经受着全球化的影响。
可以说全球化正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影响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与发展。
全球化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进而影响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物质环境。
中国的城市文化正在被外来的强势文化所同化,很多城市处于多元文化并存、本土文化削弱的境地。
全球化将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推向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外国的规划师、建筑师带着“先进”的思想、理念纷纷来到中国,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
中国的权势、业主们也都唯“洋”是从。
结果,由于对历史城市的文脉缺乏理解,洋大师们做出的设计方案,往往是在一张空白纸上来规划历史城市,不免打上“他方”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否定了对历史城市本土文化的认可。
这些设计方案的新奇、夸张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恰恰迎合了业主和权势们的口味,一个个“洋垃圾”就这样诞生了,而历史城市的城市肌理、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全被搁置到了一边。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就会决定人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历史文化名城。
因此,首先要改变拜金、拜权、非农的建筑价值观。
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彻底改变遗留在每一个人骨子里的封建长官意识。
建筑师有责任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角度出发,解读城市的文化内涵,做出具有名城特色的作品来。
建筑师还应该成为新观念、新潮流、新生活得倡导者,价值观和社会进步的推动着。
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建筑师的价值观。
无论在哪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其自己发展的轨迹,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特别是世界历史名城、文化古都,不仅没有彼此雷同的,而且都是各自民族传统文化在城市计划与建筑中的卓越体现,其个性特色强烈、突出。
它们都按照各自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
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沿着历史文脉构成不同
的变迁历程,进而形成不同建筑风格、街区形态和内涵丰富的都市风貌。
在今天,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见证历史的精华沉淀,体现其应有的宝贵价值,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好历史文化名城。
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都曾经经历过或正在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
一方面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具有某种对立和冲突的关系,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人类关于城市发展、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的观念的转变——越来越趋向理性化,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正在逐步朝着互相促进的方向转化。
在以城市现代化建设为主要目标的城市更新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寻求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一直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更新在中国城市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得到了应有的确认和重视,并且在城市规划、改造、建设和发展中逐步得到体现。
与此同时,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新中,对各种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也成为一个必要的主要的考量因素。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城市化进入全面加速时期,人口和产业向大中城市集聚的速度不断加快。
与此同时,大城市的郊区化进程开始启动;以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建设和旧城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也全面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更新以及相应的历史文化保护日益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中国的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环境与资源的保护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首先,城市强大的集聚力和城市更新的矛盾很突出。
由于中国的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的初期,人口、劳动力、物质要素以及投资就业机会有着向城市中心地区高度集聚的内在趋势;而这种集聚与城市更新的目标往往是冲突的,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更新的目标是保护、修复、更新、改造文化价值较高的历史文化遗存甚至整个历史地段或街区,为此,往往需要大量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和企业。
其次,城市土地的价格级差与城市更新的矛盾很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文化价值极高的历史文化遗存往往坐落于城市中人口最为密集、地价最为昂贵的中心地区,商业开发具有巨大的而且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具有投资能力的开发商如果愿意参与这类地区的更新,经济效益是其主要的目标,这在那些单纯的城市商业中心地区,开发商的经济效益和城市更新的目标是能够统一的,至少可能达到相当程度的吻合;而历史文化遗存较为集中的城市地区的更新,从长远目标和根本目标看,也将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从近期看,获得理想经济效益的难度较大。
同时,由于其所处地段的高昂地价,搬迁居民和企业所需支付的补偿金额也相应高昂,这些都使得这类城市或街区的更新难度更大。
第三,有限的政府财力和城市更新的矛盾很普遍。
历史文化名城或街区的城市更新,由于其价值取向是以整体的、长远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短期内难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一般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推动,而且需要政府进行直接的巨额投入,或者需要政府作出巨大的利益转让。
然而,城市更新对于中国城市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而历史文化名城或街区的城市更新显得更为紧迫。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是城市个性的载体,不仅对城市景观具有审美意义,而且具有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怀念,还可以从物质层面上延续城市的文化甚至生活本身。
因此城市的旧建筑旧街区经常被视为是城市生活场景中不可中断的链节,城市的个性和历史感往往就依托在这一链节之中。
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一是古建筑资源浪费严重,对资源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二是破坏性开发,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对古建筑资源的保护不够。
可以说,当前政府的一些行为,其实是在
揠苗助长。
就我们的观察,应抛弃实用主义思维,站在文化和文明传承的立场上来看到古建筑,而不是掉进功利主义乃至被政绩主导的陷阱中,才是正道。
一是必须反对畸形的开发,忽视了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的精神要义。
反对那些不遵循客观规律,不尊重古城历史,急功近利的开发;反对那些不惜牺牲环境,牺牲珍贵历史文化资源,牺牲古城整体形象的破坏性开发。
要展示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古建筑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既要全面继承优秀的名城传统文化,又要吸取来自各方的文化精华,整合到本土的文化中来,使传统文化得到升华。
体现到名城建设上就是“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还刚刚起步,面临着来自价值观、现代技术、城市化和全球化等不同层面的冲击。
因此,积极的面对这些冲击,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我们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