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证据的先行登记保存
行政处罚是行政法中最重要、影响面最广的制度之一,也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
实施行政处罚,必须建立在查明事实,掌握充分证据的基础上。
没有调查,就无法掌握证据;没有证据,便不能实施行政处罚。
行政执法机关在调查取证时,除要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外,还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收集证据,"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
在实际运作中,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认为,处罚法规定的时间太短,七天内不可能作出处理决定。
进而认为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是不切合实际的。
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不全面的。
"先行登记保存",是行政执法机关在对立案工作进行调查过程中遇到特殊、紧急情况时所采取的一项证据保全措施,它不是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违法行为进行的事先惩罚,也不是对其财产进行的预先处置,更不是行政执法机关的终局行为,而仅是对有证明作用的物品,采取的一种具有强制性保管的措施。
其目的在于保持证据的证明作用,为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事实的证明材料。
实施这一证据保全措施,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
是在特殊、紧急情况下,如证据有可能灭失、时过境迁后将难以取得等。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当事人为逃避处罚,故意毁损、隐匿、转移、变卖物证;也可能是有些物证受到保存条件和其自然属性的限制,无法长期保存。
只有具备了特殊、紧急情况的先提条件,才可以进行"先行登记保存"。
其次,"先行登记保存"须经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的批准。
未经批准,行政执法人员不得随意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这种"批准",可以是"一案一批",也可以是"事先授权",即在明确具体标准的情况下,授予行政执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处置的权力,行政执法人员采取"先行登记保存"后,应及时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汇报,以取得"追认"。
第三,它有时间上的限制,只能"先行"七日,因为处罚法同时规定了应当在七日内及时做出处理决定。
如果行政机关在七日内不能做出处理,则应将登记保存的证据发还给所有人,否则就是违法,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是"登记",这是对证据采取保全措施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行政机关在现场提取证据后,应当制作登记保存物品的清单,将证据的名称、规格(形状)、数量、包装、提取的位置等作出详细记录,并当场交由行政管理相对人核对无误后签字、盖章,避免日后再生异议。
这样,既有利于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可以有效保障行政机关顺利执法、维护行政机关的声誉。
五是"保存",行政机关对登记保存的证据,可以指定行政管理相对人就地进行保存。
保存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负保管义务,不得销毁、转移证据。
因当事人或有关人员的过错造成证据灭失的,当事人或有关人员应负法律责任。
对于可能妨害公共秩序、公共安全或可能被转移、销毁等就地保存有困难的,行政
执法机关也可以采取异地保存的方法,即由行政机关指定他人或有保管条件的场所进行保管。
六是"作出处理决定"。
这里的处理决定,是指对登记保存的证据的处理决定,而不是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财产或整个案件做出的处理决定。
一般说主要包括:对需要进行技术检验或者鉴定的,应决定送检验、鉴定部门进行科学鉴别或判断;对依法应予没收的财物,应决定予以没收;对依法应移送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应决定移送;对依照法律规定应予查封、扣押的,或经初步检验、鉴定,尚未能做出最后结论,需进一步检验、鉴定的,应决定予以查封或扣押;对依法不需要没收的,应决定解除"登记保存"。
行政执法机关作出上述决定,应及时送达当事人。
结合立法精神和本意来理解条文,就能正确把握。
否则,就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复议、诉讼甚至赔偿。
(市法制办行政复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