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工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建筑施工工艺课程代码:0810297
总学时数:72学时(理论课学时数:36学时实践课学时数:36学时)学分:4.5分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
1.课程概述
1.1课程的性质
1.1.1《建筑施工工艺》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是研究建筑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施工方法、施工原理和施工工艺的一门应用科学。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能根据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特点和施工条件,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具,编制施工方案,并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一般建筑工程施工的能力。
1.1.2本课程以《建筑材料检测与管理》、《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构造与建筑施工图识读》、《钢筋混凝土及其施工图识读》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与《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相衔接,共同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
1.2、课程定位
本课程教学以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测量、建筑力学等课程为基础,“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力度,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参照二级建造师考试的内容,设计和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
要抓住以就业、考证为导向,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达到个人修养的合格与工程造价岗位人才需求零距离对接。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员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按照“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工学交替、实境育人”的改革思路,以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为载体,以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技术交底和施工质量验收等施工能力培养为中心,设计出能够体现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道德培养,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模块项目和教学单元。
通过这些模块和单元的完成,达到对学生施工能力培养的要求。
本课程模块项目包括基础工程施工、垂直运输设备及脚手架工程、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结构安装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
每个模块项目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各教学单元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如基础工程施工分为场地平整、基坑排降水、基坑(槽)开挖与支护、地基处理与桩基施工等。
教学单元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即以施工员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如编制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组织施工质量验收、进行施工技术交底等,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根据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部分单元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如脚手架搭设、砖墙砌筑、模板支设、钢筋加工安装、内墙抹灰等,这些项目按“任务布置、计划、决策、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过程实施教学,通过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建议本课程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总学时为108学时左右,6学分。
2. 课程基本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初步具有与施工员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施工一线的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1知识目标
●熟悉建筑施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掌握各主要工种工程1~2中常
见施工方法;
●熟悉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规范、规程和施工工艺标准的规定;
●了解建筑施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2.2职业技能目标
●具有初步编制一般建筑工程各主要工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的能力;
●具有分析、解决一般建筑工程实际施工问题的能力;
●具有正确使用主要建筑施工规范、规程的能力;
●具有查阅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的能力。
2.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严谨、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
●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沟通、科学决策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3.1 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本课程根据现代建筑的特点,把13个不同模块知识汇集成一本书,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巩固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课程的同时,也为下学期的《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现行的教材由于种种原因,呈现出急功近利的现象。
粗枝大叶、抄袭、审核不认真,原则性错误,新旧知识同讲。
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要有选择、有弃舍,有添加(符合发展方向的知识)。
突出讲解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3.2课程教学计划
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
4 实施建议
4.1教学组织建议
(1)本课程教学实施前,授课教师应根据本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并认真做好“第一次课设计”。
(2)“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
培养,根据工作过程的要求设置教学项目,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组织的关键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4)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各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操作要点及质量要求;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不断加大实训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掌握施工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4.2 教学评价建议
(1)本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其中过程评价占70%,期末考试占30%。
(2)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4.3 教材选用
(1)推荐使用教材:《建筑施工工艺》李源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1
(2)参考教材:
(1)现行建筑施工规范、规程
(1)《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吴之乃,王有为,吴慧娟.建筑业10项新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魏翟林,王松成主编.建筑施工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1.2 参考资料
(1)现行建筑施工规范、规程
(1)《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吴之乃,王有为,吴慧娟.建筑业10项新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魏翟林,王松成主编.建筑施工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4 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说明
“双师型”素质,具备本科或以上学历或学位,讲师或以上职称,或者具备建造师注册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历。
4.5 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
1、一体化多媒体教室,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建筑模型室,有设备、功能齐全的设备供学生实操。
3、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单位供学生社会实践。
4.6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建应有较丰富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基本学习资源
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授课计划、课程设计、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电子讲义、课程实践教学指导书、课堂录像等。
2、网络课程资源
将课程的资源放于网络中,供学生学习用。
3、学生顶岗实习。
4.7 其它
1、先修课程:《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测量》
编制人:
编制单位:建筑工程系
编制日期:2015年5月30日
审核人:
教学团队负责人:
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