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①.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指拜访)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乃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④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防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徙知徐州:指苏轼调任徐州任知州。
②涂潦:泥沼雨水。
③畚锸:劳动工具,指箕畚铁锹。
④庐:搭起茅屋。
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4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相与..步于中庭_____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_____④卒.全其城_____46.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4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48.(甲)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案】45.共同,一起;只是;这,这里;最终,终于。
46.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47.①(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②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48.宦途失意的苦闷;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注)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8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一处)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85.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相与步于.中庭/未余谪居于.黄C.怀民亦.未寝/方山子亦.矍然D.余告之.故/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86.解释加点词语。
(1)欣然..起行_____(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3)怀民亦未寝.______(4)欲.以此驰骋当世______87.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问余所以至此者。
88.甲文中“闲人”—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
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污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
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9.传记文学撷取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乙文“俯而不答,仰面笑”表现方山子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前后文写出你对“不答”与“笑”的理解。
【答案】84.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85.D86.(1)欣然:高兴地,高兴的样子(2)念:考虑,想到(3)寝:睡觉(4)欲:想要87.(1)(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2)(他)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88.示例: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
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89.“俯面不答”是方山子“终不遇”,内心痛苦的表现。
“仰而笑”是方山子看到苏轼的遭遇,为自己远遁尘世而庆幸的表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太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7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___(2)湖中人鸟声俱绝.绝:______________(2)惟.长堤一痕惟:__________________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 ____________ 78.翻译。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7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成礼而.去《周亚夫军细柳》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0.甲乙两文划线句都是写景,甲文运用_______________写法,描写了月光的___________特点;乙文运用__________写法,描写了西湖雪景。
【答案】77.想到,考虑消失只,仅仅于是78.(1)那一个夜晚没有月亮?那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79. A80.虚实结合空明澄澈白描【解析】77.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念”:想到,考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惟”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只,仅仅”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7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但”:只是。
“耳”:罢了。
“焉”:怎么。
“得”:能够。
“更”:还。
79.A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
前者引进行为的处所“在”,后者引进行为的对象“给”。
B只是。
C表顺承。
D代词,“他,他的”。
80.考查文言文描写的的内容及方法。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
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描写了月光的空明澄澈的特点。
《湖心亭看雪》虽短,但白描手法却运用的出神入化。
如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东坡逸事》)[注释]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