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离婚夫妻财产分割问题

浅析离婚夫妻财产分割问题

浅析离婚夫妻财产分割问题【摘要】在我国当今社会,离婚案件不断增多,离婚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财产分割问题。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了离婚夫妻财产制的内涵、财产分割的原则、分割方法以及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沿革。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司法实务中离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夫妻房屋财产、有限责任公司出资额等的分割及处理。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司法实务和立法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离婚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制度的完善意见。

据《人民日报》消息: 日前公布的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较去年同期增长17.1% ,平均每天有5000 多个家庭解体。

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 年递增。

人民法院在处理离婚夫妻财产分割问题时,《婚姻法》及相关的法律规范仍然显现出了立法上的滞后性。

因此,本文从离婚夫妻财产分割的相关理论入手,重点阐述了离婚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在立法和实务中的缺陷,并试图通过修改和完善我国离婚夫妻财产分割制度,更加合理有效地保障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好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1.离婚夫妻财产制的含义。

1.1 夫妻财产制的含义。

婚姻关系一经成立,夫妻双方有权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财产权利。

夫妻之间的财产权利是夫妻身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行使家庭经济职责的重要元素。

其中夫妻财产所有权是夫妻之间财产权利的最重要部分,是以夫妻财产制作为其法律表现形式的。

夫妻财产制,又称婚姻财产制,是关于夫妻双方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婚姻关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夫妻财产制中所说的财产包含了夫妻双方之间拥有的财产和债务两部分。

而本文所述离婚夫妻财产分割就是对夫妻之间的财产和债务等的归属和承担进行确认。

1.2 夫妻财产制的类型。

夫妻财产制度是各国婚姻家庭法中的重要部分,并对此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

从我国2001 年的《婚姻法》中可以看出,我国夫妻财产制包含有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度两种。

其中法定财产制又可分为共同财产制和个人财产制; 约定财产制可分为共同财产制、个人财产制以及混合财产制三种。

法定财产制是在婚姻当事人在婚前没有订立夫妻财产协议或虽订立协议但财产协议无效的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对夫妻间的财产或债务的归属进行确认所适用的夫妻财产制形式。

约定财产制是指婚姻当立协议但财产协议无效的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对夫妻间的财产或债法定财产制是在婚姻当事人在婚前没有订立夫妻财产协议或虽订务的归属进行确认所适用的夫妻财产制形式。

约定财产制是指婚姻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签订协议以此确定夫妻的财产制形式。

约定财产制被许多国家的法律予以了肯定,并明确规定只有在没有订立财产协议或订立的财产协议无效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定财产制,由此可见约定财产制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

在这两种夫妻财产制度中,约定财产制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而法定财产制体现了法律对婚姻当事人法律利益的保护。

我国《婚姻法》也采取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并存的形式。

2.离婚夫妻财产分割的原则。

当婚姻当事人的夫妻关系解除时,因夫妻关系产生的财产关系也会随之消失,这时就需要进行财产分割。

按照2001 年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我国离婚夫妻财产分割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2.1 男女平等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妇女与男子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家庭中享有同等的权利。

2001 年《婚姻法》第2 条也规定了我国实现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在婚姻领域中的男女平等在夫妻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中表现为男女双方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

然而,平等原则就离婚夫妻财产分割问题而言,指夫妻双方平等的分割财产平等的承担债务。

在司法实务中,主要需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管财产在谁手上,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二是只要是夫妻共同财产就需平等的分割财产不要因夫妻一方经济收入较少或没有经济收入就不分或是少分。

三是要防止夫妻一方以多分财产作为离婚的条件。

2.2 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原则。

2001 年新《婚姻法》中规定了在离婚夫妻进行财产分割时,要适当照顾女方和子女的利益。

未成年子女是祖国的未来希望,不要因夫妻离婚而影响到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健康。

因此,在夫妻分割财产时要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利益可以适当对照顾未成人女子的一方多分些财产。

同时,大多数情况下,妇女是处于弱势群体一方,无论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谋生能力上都不及男子,在社会上需要给予更多的照顾。

这就要求在离婚夫妻分割财产时,一方面不能侵害女方和子女的利益,另一方面可在财产分割时给予女方适当的多分或是将某种生活特别需要的财产分配给女方例如住房2.3《婚姻法》第17条规定了夫妻对共同等条件下平均分割原则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这条就确定了夫妻财产分割的平均分割原则,即将夫妻共同财产一分为二,夫妻双方各一份。

但需注意的是,平均分割原则是有条件的,即同等条件下夫妻双方平均分割财产。

同等条件指的是夫妻双方均无过错或均有过错,不需要对其中任何一方予以照顾的情况,但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原则,例如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

2.4 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即公民在行使自己合法权利的同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这就要求离婚夫妻在分割他人财产时不得把属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财产作为夫妻共同财产予以分割,不得以分割财产为名损害他人合理利益。

2.5 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了离婚夫妻在进行财产分割时要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进行分配,要保证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在进行共有财产分割时,不能损害财产的效用和价值,尽可能在财产分割后要发挥其效用。

具体而言,将夫妻共同财产中的生产资料要尽可能分配给能够发挥其效用的一方; 同时对于夫妻共同财产中的生活资料分割,要考虑双方和子女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其取舍归所。

3.离婚夫妻财产分割的方法。

离婚夫妻财产分割方法就是对离婚夫妻共同财产和债务的归属和承担如何进行确认的方法。

按照新《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夫妻双方在离婚时,关于财产分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协议分割,即婚姻当事人已签订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协议,且该协议的签订自愿、合法、有效。

对此,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财产分割时,应尊重当事人意愿,按照当事人签订的财产分割协议进行财产分割。

据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的适用解释( 二) 中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夫妻离婚协议中有关财产分割的条款或就财产分割已达成了协议,该条款或协议对婚姻当事人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这体现了民法中当事人意思自由的法治精神。

二是法院判决,即婚姻当事人没有签订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协议或签订的协议无效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依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并按照上述财产分割的原则进行判决。

4.我国离婚夫妻财产分割的立法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颁布了四部婚姻法,分别为1950 年婚姻法、1980 年婚姻法、2001 年婚姻法和2011年婚姻法。

这四部婚姻法都是结合实际,都是社会的缩影。

1950 年《婚姻法》关于离婚夫妻财产分割的法律条款只有三条,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们的收入主要源于农产品,之后随着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为适用司法实践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分别于1963 年和1979 年出台了两个指导意见,分别为《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几个问题的意见》和《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意见》。

在这两个指导意见中初次规定了离婚夫妻财产分割的原则和方法。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为了弥补1950 年婚姻法的不足,1980《婚姻法》的重新修订,使得我国关于离婚夫妻财产分割的法律规范更加合理。

此后,最高人民法院也出台了相关的司法解释,主要有1989 年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1993 年的《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和《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另外,2001 年也对1980 年婚姻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改和完善,并分别于2001 年和2004 年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的解释( 一) 和解释( 二) 。

2011年婚姻法在原有婚姻法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在夫妻双方财产的归属上进行区分。

这些法律规范和司法解释的出台,不断完善了离婚夫妻财产分割的法律规范,使得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更具操作性。

4.1 夫妻共同财产范围的立法演变。

通常来讲,家庭财产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一是男女双方的婚前财产; 二是在共同生活时夫妻双方取得的财产,包括了各自取得的财产和各自获得的遗产或遗赠; 三是未成年子女的财产。

在这三种财产中,夫妻能够平等处理的财产包含了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中夫妻共同管理的财产。

换句话说,就是夫妻对双方的婚前和婚后财产享有平等的所用权以及对共同管理的未成年子女的财产享有平等的管理权。

依据1950 年《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主要有男方婚前财产,婚后夫妻所得的一切财产。

可见,1950 年《婚姻法》将夫妻财产界定为家庭财产,这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社情相适应的,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同时,这种家庭财产制的规定一方面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与我国封建社会否定女方在家庭中的财产所有权相区别; 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夫妻个人和子女的财产利益,不利于保护个人的财产。

1980 年《婚姻法》在1950 年《婚姻法》的基础上扩大了夫妻财产范围。

1980 年《婚姻法》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从该法的规定来看,此时我国夫妻财产制开始由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相结合,但对夫妻财产的范围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未作具体性的规定。

此后,1993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对离婚夫妻财产范围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将夫妻共同财产区分为固有的夫妻共同财产和转化的夫妻共同财产。

固有的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取得的财产。

转化的夫妻共同财产指依法律规定可以将原本属于夫妻一方的财产转化为夫妻共同的财产,转化的夫妻共同财产主要包含有一方婚前个人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管理、经营的,房屋和其他价值加大的生产资料经过8 年,或生活资料经过4 年的,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

但1980 年婚姻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虽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但过于宽泛,不利于个人财产的保护,并且转化性的个人财产可将夫妻各自婚前的财产转化成共同财产,某种程度上侵害了个人财产的所有权。

2001 年12 月24 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第19 条: “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为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