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人类及动物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
第人类及动物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
2. 正常动物血清中含有非特异的杀病毒因 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备解素,它是一种血 清蛋白,在补体3(C3)和镁离子的辅助 下,具有较强的杀病毒和杀细菌效能。
3. 动物血液中的DNA酶和RNA酶,可以相 应分解病毒的核酸,不过这种破坏作用不 是特别明显,主要是病毒的核酸成分包裹 在包膜之内。
4. 动物机体感染病毒出现炎症反应,产生 的酸性代谢产物以及局部组织中氧化-还
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表现为 病毒增殖量减少,细胞的损伤程度降低。 但是IFN的抗病毒活性具有相对的种属 特异性;同一动物的不同类型细胞对于 IFN的抗病毒活性敏感性也不相同;不 同病毒对IFN抗性作用的敏感也不相同 (在同种机体或细胞内,RNA病毒对 IFN敏感 ,而DNA病毒 不很敏感 ); IFN对急性病毒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的作
干扰素(IFN)
(1)干扰素的种类 (2)干扰素的诱生剂 (3)干扰素的生物活性
(1)干扰素的种类
• 干扰素分为I型和II型,前者包括 IFN-α 、 IFN-β 、 IFN-ω 三 种 , 均 具有显著抗病毒功能。
I型IFN
• IFN-α是一组由白细胞产生,分子量为 16~28 kDa的糖蛋白,目前已经发现18 个编码IFN-α的基因,其中14个为功能基 因且具有高度同源性。
(一)解剖学和化学的
屏障
1. 动物机体健康完 整的皮肤和皮肤 的黏膜,无疑是 抗病毒感染的第 一道防线。除机 械屏障作用外, 皮肤和黏膜的分 泌物(含乳酸的 汗液和含脂肪酸 的皮脂腺分泌 物),也有杀灭 病毒或防止病毒
皮肤(覆盖于体表的细胞层)
细胞核
鳞状细胞 基底细胞
基底膜
纤毛 上皮 细胞
基底膜
• I型干扰素还能激活T淋巴细胞和NK细 胞,执行一定的免疫功能。
II型IFN
• IFN-γ是分子量为18 kDa的共二聚体 糖蛋白,与I型干扰素在结构和功能 上均有明显的区别,被称为II型干扰 素。
• 几乎所有细胞都表达IFN-γ受体,因 此, IFN-γ的作用范围十分广泛, 其抗病毒活性比I型干扰素弱得多, 但有很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因此 又称作免疫干扰素。
• IFN-β只有一种,与IFN-α的同源性仅为 30%,除白细胞外,许多细胞都能合成 IFN-β。
• 编码IFN-ω的基因有6个,但只有一个属 有效基因,该基因与IFN-α同源,主要由
• 已知I型干扰素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后, 导致靶细胞内大约30种基因的启动表 达 或 表 达 水 平 的 提 高 。 MHC-I 类 分 子 的高表达有利于被感染的细胞呈递病 毒抗原肽。其它基因产物在细胞内的 聚集则期待起到非特异性抑制基因表 达的作用,从而干扰病毒蛋白在细胞 内的复制。
②免疫调节作用。免疫系统细胞在受到抗 原或促有丝分裂或肿瘤细胞刺激时或在 自发情况产生IFN,从而调节多种免疫 反应。
③抗肿瘤活性。如IFN能够抑制肿瘤病毒 的增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调动 机体的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另外 IFN还可以调节癌基因的表达,实现抗 肿瘤的作用。
③代谢物诱生剂。
代谢激活物如有丝分裂原、淋巴因子能够 诱导未定型的淋巴细胞产生IFN-γ,特 异性抗原可以诱导定型淋巴细胞产生 IFN-γ。
④其它IFN诱生剂。
如细菌的内毒素、布氏杆菌、支原体等都 属于IFN诱生剂,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具 有细胞毒性,不同程度地抑制宿主蛋白
(3)干扰素的生物活 性
①抗病毒活性。
5. 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分别是血脑循环和 母体与胎儿血液之间的一种生理解剖特 殊结构,具有防止大分子或病原微生物 通过的作用。
例如,乙型脑炎病毒的自然感染,即使在 人与马等敏感肌体,大多呈隐性感染, 缺乏临床症状,只有少数人发生脑炎, 主要是血脑屏障起重要作用。幼儿因血 脑屏障不全,容易患脑炎病。
第六章 人类及动物病毒与宿主 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人类及动物病毒与宿主 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三、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四、细胞凋亡与病毒浸染的关 系
五、病毒逃避或抑制免疫反应的策
一、非特异性免疫反 应
(一)解剖学和化学的屏障 (二)吞噬与吞饮 (三)细胞因子 (四)天然杀伤细胞 (五)补体反应
(二)吞噬与吞饮
• 吞噬作用是动物机体在细菌性感染中的 一种重要防御机制。
• 吞噬作用是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或巨噬 细胞等少数几种细胞的独特功能。
吞噬与吞饮的特点
1. 病毒粒子越大,越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 2. 吞噬细胞吞噬(饮)和破坏病毒—抗体
复合物,比其吞噬(饮)和破坏单纯的 病毒粒子容易和迅速。 3. 吞噬(饮)过程具有激发溶酶体大量产 生酶类的作用。这些因素也对吞噬(饮) 作用呈现影响。
(三)细胞因子
1. 干扰素 2. 其它细胞因子
1.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 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 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其活 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 和 控 制 , 涉 及 蛋 白 质 和 RNA 的 合 成。
• 干扰素通过膜表面受体作用于被 感染细胞,使其进入一种抗病毒 的状态。
• IFN-γ不仅能诱导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MHC-I 分子,还能使巨噬细胞的MHC-II的表达水平 上调,加强其抗原呈递能力。
• IFN-γ还能诱导原本不表达MHC-II分子的细胞 (上皮和内皮细胞)开始表达这类抗原及某些 黏附分子,使处于炎症部位的组织细胞也能执 行一定的抗原呈递功能。
• IFN-γ对巨噬用,并增强巨噬细胞杀伤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诱导其分泌各种细胞因子。
• IFN-γ还能加强一氧化氮的合成,促进单核巨
(2)干扰素的诱生 剂
在正常情况下,IFN基因受一种抑制的作用,处 于抑制状态,在诱生剂的诱导作用下可以发生 表达。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病毒诱生剂。
一般情况,RNA病毒诱生IFN的能力较强,DNA 病毒较弱。
②双链RNA诱生剂。
作为有效的诱生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 稳定的二级结构;对核糖核酸酶具有较强抵抗 力;分子量大,最小有效长度为100碱基核苷 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