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调研》关于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从文化的内涵来说,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
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一:信仰的积极作用在中外关系史上,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
外交使节们为报答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
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
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庇佑下,帆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
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
澎湖庙迄今犹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
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庙签字投降。
至于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庙息息相关。
“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
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庙建在一起。
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
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
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称为“开台”,这更充分说明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二:庙的文化研究在科学技术史上,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
古代一种航海习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庙内,这样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
所以许多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
山东长岛庙岛与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
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
现存一批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
此外,各地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
如莆田涵江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
天津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三:文化文化的外延仅直接记载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
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当今,世界经过工业时代,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提高,人们能够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情况。
现在,人们对的信仰已远远超出了消灾析福的意义,寻根问祖,眷恋祖国的民族感情占据了主导地位。
身处异国他乡的客家后裔把视作祖国母亲,渴望祖国繁荣、母亲富强,能成为他们坚强的靠山。
他们对的信仰赋予了深刻的民族向心性和民族认同感的内涵。
他们坚定地保护着祖国文化的传统,他们把视作一种具体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互助互慰,患难与共,因此,凡是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信仰。
宫(庙)是他们朝拜、谢神、集会的中心,也是他们不忘祖根、思念家乡,维系海外侨、客属乡亲的感情纽带。
所以,信仰不能简单地视为封建迷信,而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一种文化积淀,一种民族血脉。
如果民众中还存在迷信的话,应予正确的引导,去除迷信成份,借鉴民俗,引导人们修身向善。
提倡信仰中同舟共济、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忘我无私、仁爱慈善、团结互助、思念祖国、忠于祖国的精神。
利用这架璀璨的“桥梁”,加强同海内外同胞、侨胞、华裔(客裔)的联系,增强民族(系)凝聚力,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
由于已经成为一个和平使者,国际,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化的交流,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的交往,促进客家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篇:文化文化的平面设计据福建莆田贤良港祖祠保存的由清代林清标编著的《敕封志》记载,原名林默,也叫,生前兰心慧质,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为邻里和过往的海上商贾渔民做了许多好事,比如驱除怪风、收伏晏公、恳请治病、解除水患等,记载都是关于她搭救黎民百姓的传说。
她逝世之后,老百姓按照自己美好的愿望将她塑造成了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依然相信还在时时刻刻帮助他们,流传着许多有关显灵的传说,比如神助修堤、托梦除奸、保护使节、圣泉救疫等。
千百年来,精神得到了世人的颂扬,不仅成为文学艺术的生动素材,还在小说、戏曲、书画、雕塑、影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也为世世代代心灵手巧的湄洲女提供了无尽的灵感,这种强烈的情结不仅表现在一件件服装中,而且被寄托于一丝丝头发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自古湄洲岛的生活习惯是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理事,所以为了祈祷保佑出海的亲人平安归来,在家里守候的女人就梳起“髻”,希望得到的庇护,祝福亲人一帆风顺、平安归来。
“髻”的梳法是非常复杂而精巧的,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间部分梳到头顶上,用长长的红头绳固定,盘一个圆圆的发笈,再用一根银钗横向穿过,起到固定发笈的作用,接下来是梳左右两边的鬓发,松松地梳出弓起的造型,再用两根波浪形的发卡固定,并将剩余的头发拢于脑后,用5~10个小发卡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然后在头顶的圆笈上插一根大的缝衣针或银针,针上坠着一条红线,最后是在头发上点缀一些红花来装饰,使发型更好看。
“髻”整体造型从头顶到后脑勺竖着一片扁扁的、如船帆似的发髻。
整个发型全部由真头发梳成,用夹子别起来,船帆状发髻左右两边各别一根波浪形的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浆;头顶上盘一个圆圆的发笈,代表船上的舵;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一根根的发卡和发绳则代表船上的零件;所有要件组合则代表整艘船,寓意一帆风顺。
可见小小的一个髻承载了湄州女子的万千情感。
帆髻示志的传说表明“髻”这个发型是生前设计的。
在她18岁那年,父母要为她张罗婚事,但矢志要拯救渔民,誓不出嫁,所以便把自己关在闺房里三天三夜,盘好了“髻”,并告诉父母:髻为帆,针为锭,线为缆,她已心许大海,此生只想奉侍双亲,救护渔民,已愿足矣。
后人崇敬她,效仿她,以此发型来纪念,也表示她们对海神的虔诚敬意。
可想而知,这样的言行与品性在老百姓心目中不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吗。
除了让人敬仰、尊崇,还有什么呢。
因此,在救人逝世后,大家都相信她是在湄洲岛的湄屿峰归化,变成了海上,仍然在江河湖海保护人船的平安。
在湄洲女子的心中,就是她们最大的信仰,的福光庇佑她们在这方乐土上一代代的繁衍下去,因此生前设计的这种船帆式发髻自然也成了后人效仿的对象,既表示了对的敬奉,也希望能得到的保护第三篇:文化介绍介绍,又称天妃、、天上圣母。
俗姓林,相传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兴化莆田县湄洲屿。
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小名默娘。
成年后,不思婚嫁,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渔民摆脱困境,深受渔民爱戴。
年28岁逝世。
后人敬仰她,便在湄洲岛上建祠立庙加以纪念。
信仰在浙东海岛地区广为传播,与当地的原始海洋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以崇拜为主体的民间祭祀习俗。
北宋宣和六年,宋徽宗钦赐庙“顺济”庙额,从此信仰得到朝廷的认可,并且借助明州传播各地,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航海保护神。
后来历代朝廷对她屡次褒封,并将祭典列入国家祀典。
湄洲庙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庙(宫)的祖庙,建于宋初。
开始仅"落落数椽",名叫"神女祠",经过多次修建、扩建才形成规模的。
如今,湄洲庙不但重显光彩,而且建筑规模更加富丽堂皇。
目前祖庙建筑群是以前殿为中轴线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依山势而建,形成了纵深三百米,高差四十余米的主庙道,从庄严的山门,高大的仪门到正殿,由323级台阶连缀两旁的各组建筑,气势不凡。
在祖庙山顶,还建有14米高的巨型石雕塑像,面向大海,栩栩如生。
伫立山顶,极目远眺,山海茫茫,水天一色;回望山下整个庙群尽收眼底,构成了一幅瑰丽壮美的山水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仰不断扩大,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华人“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
目前全球有庙近5000座,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
第四篇:湄州文化(欢迎辞)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一路辛苦了。
欢迎来到湄州祖庙。
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正因有缘,使我们相遇在这闻名海内外的祖庙,我是这里的地陪导游员,我姓汪,叫静烨,相信我的相信我的服务会和我的名字一样敬敬业业,今天小汪将竭诚为大家提供“五心级”的服务,让大家玩得很开心、放心、舒心、省心、安心。
(的生平传说)在参观祖庙之前,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的生平传说。
原是湄州湾畔港里村人,父亲林愿、母亲王氏,生有一男五女,老俩口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便天天向观音祷告。
到了北宋建隆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邻近乡亲看见一道红光直射林家,照耀周围的岩石都发红。
此时,怀胎十月的王氏产下了一名女婴。
因这孩子从出生到满月都不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林默。
林默幼年时比其他孩子聪明,八岁就能诵经,十六就能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