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3)“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的历程: A、香港问题的由来: B、香港回归的历程: 中英会谈 联合声明 1982 1984.12. 2、澳门回归的历程: 联合声明 1987.4.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 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0
胜利回归 1997.7.1.
胜利回归 1999.12.20. ▲探究: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澳门? 前提条件——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群众基础——渴望回归 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港澳、中国、国际)P71 (4)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A、古代的大陆与台湾:
C、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政府与人民为 了祖国统一做的努力: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开始。 ③ 1992年l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 “九二共识”。
④ 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 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⑤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 斗》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阻 力又是什么?
有利因素: 强大的祖国; 正确的方针; 共同的信念; 交流的加强; 国际的公认。 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 不利因素: 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 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 A.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外交事务B.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C.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 3、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最初动机 A:解决香港问题 B:解决澳门问题 C:推动对外开放 D: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4、正式宣布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于: A:1982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2年 5、 当前,阻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美国向台湾出售大量先进武器 B: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C:日本对台湾的暗中支持 D:台湾人民害怕影响到自己的利益 2.《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澳门地区50年不变的①外交制度 ②经济制度 ③ 军事制度 ④生活方式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பைடு நூலகம்
又称“九条声明”,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③ 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这一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具有了法律效力 (2)“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种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 度。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条件、时间、标志、意义) 2、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根本政治制度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2、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A、军事上: 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B、人心上: 全国人民热烈拥护; C、政治、思想、理论上: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三国: 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元朝: 台湾称琉球,归澎湖巡检司管辖; 1683年: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 1685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B、近代的大陆与台湾: 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945年:国民政府代表中国收回台湾; 1949年: 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从此大陆与台湾长期隔绝。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和发展: 目的是什么?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行社会主义建设。 2、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大杂居、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 小聚居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②民族分布特点 2、建立法律依据: ①1949年《共同纲领》;②1954年宪法。 3、概况:①三级机构;②五个自治区。 4、评价:①是根本政治制度;②实现了,保证了,促进了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 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 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 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 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 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 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时间:1949.3; 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内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D、组织上: 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1)中共“八大”的探索(1956.9)----良好开端; A、主要内容:P65 A、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严重恶化; 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B、“左倾”错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C、 B、意义: 毛泽东的错误认识;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的践踏----重大挫折; D、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利用; A、文革的发动: 原因: 导火线和标志:P65 文革性质:P66 过程: 中央文革小组——领导机构;红卫兵运动——发展;造反夺权(上 海)——高潮;迫害老同志。 B、文革对中国国家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有哪些主要表现? (1)各地革命委员会的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 大倒退;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遭到破坏; (3)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D
C
B
经典例题回(高考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 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 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 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 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 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 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 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 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 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 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 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
2、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 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民主建设的初步构想; 2、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 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主要内容:
①确立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③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特点: ①体现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意义: 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 《宪法》 《共同纲领》 代行 代行
1.(2008年广东单科,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2.(2008江苏,10)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 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 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 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3.这一制度在我国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也是中国的国情和 特点所决定的。此制度是指( )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义务教育法》 A、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 C、组织路线 D、伟大决策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3、意义 P67 《环境保护法》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发展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 基本方略; 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