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于四海” 《史记》秦:“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 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汉: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国大夏 《旧唐书》:“东至安东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 至单于府。” 《宋史》:“东南际海,西尽巴蜀,北极三关。” 《元史》: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极海表。 《明史》: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
2.1汉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基本奠定
汉朝是继秦统一之后,
促进和巩固中国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 时期。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
国已建立了一个伟大 的以汉族为主体的统 一国家,为中国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 疆域和民族关系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疆域的扩张
西汉的十三刺史部:
1.豫州刺史部—今豫东、豫南、皖北、苏北 2.冀州刺史部—今冀中、冀南 3.幽州刺史部—今河北北部、辽西、辽东、朝鲜半岛北部 4.并州刺史部—今山西大部及内蒙南部 5.凉州刺史部—今甘肃全境、宁夏南部、青海西宁一带 6.徐州刺史部—今淮水下游南北、鲁东南 7.兖州刺史部—今鲁中、鲁西南、豫东北 8.青州刺史部—今山东半岛 9.荆州刺史部—今两湖、豫南、黔、桂边、粤北 10.扬州刺史部—今长江下游、闽、浙、赣 11.益州刺史部—今川、滇、黔、陕南 12.朔方刺史部—今河套、宁夏 13.交趾刺史部—今五岭以南,直至越南中部
4 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1 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 走向统一与融合 秦灭六国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开端 中国早期地域文化的形成
1.1 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1)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 (2)秦灭六国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3 中国文明的起源
文明起源的标志 中国文明的起源
文明的萌芽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的形成
•3.1 文明起源的标志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 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 (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 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 利用文字做记载,并且知道冶炼金属。 商代的殷墟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 的中国文明。” 如此,中国文明至今只有3300年。 可是,有人推测在这以前中国文明还有一个更古的、更原始的 阶段,即一般所称的5000年的文明。
1.1 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 与融合
在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夏、商、西周时 期,中国境内以及周边的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氏族、 部落和部落联盟,多向夏、商、周王朝称臣朝贡。当时 “中国”一词,是指王京而言。中国以外的周边各族, 被视为蛮、夷、戎、狄。
诸侯称霸 战国纷争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兼并。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夏晋、郑、宋、鲁、卫等国 以中国自居,秦、楚、吴、越等非源于周文化, 不是尊行周礼的国家,仍被视为‚夷狄‛而遭到 歧视。及至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泛指中原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之间的交往和兼并战争, 导致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随着黄河与长江流域 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开始产 生了‚定于一‛的大一统思想。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融合的周期性与气候冷暖的波动性 之间存在基本吻合的准同步规律。
•2.3 游牧文化对农业文化的冲击
第一次冲击与文化融合 东汉至南北朝气候变冷、灾害频繁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晶——盛唐文化 气候温暖,天下富庶,四夷自服,文化昌盛 第二次冲击与文化融合 宋元“太湖结冰,柑橘冻死‘的寒冷气候。民族文化融 合的新格局。 第三次冲击与文化融合 “明清小冰期“与明末大旱,满清入关与民族文化融合 的新高潮。
《清史稿》: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及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 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
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历史进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以后的两千年间,继续
得到发展与巩固。其间曾经历了统一、分裂、再统一、分 裂、又统一的曲折过程。 在分裂时期,曾存在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统 一时期也曾存在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但这些毕竟不是主流。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亲密团结, 共同进步,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 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建立更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 造了前提。
巴蜀文明也在悄然兴起。
战国纷争
1.2 秦灭六国是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秦始皇正是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要求,东并山东六国, 北逐匈奴,西服西南夷,南降百越,建立了北起大漠, 南至南海,东自朝鲜半岛西北部,西达今甘肃、四川、 云南的统一王朝。这时,而‚中国‛一词,已代表整个 秦王朝所统治的地区了。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里,各族人民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2 中国文明的起源
距今5000-4000年前后,是我国1万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
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即是证明。
黄河流域气 候温暖湿润, 水网纵横交错, 土壤松软肥沃, 为文明的发展 提供了物质基 础,使其自然 成为中国文明 的摇篮。
中国版图上的新石器文化
早期的重要部落
中国文化地理
主讲:张 建 新
二零一六年三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 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地理历史环境 中国文化分区 民族、宗教、信仰 语言、文学、艺术 饮食、服饰、建筑 中国地域文化综述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一节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 中国文化的起源
2 中国文明起源的地理背景
3中国文明的起源
4中国本土文化的形成
1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起源的本土色彩 中国文化的多元并举
1 中国文化的起源
人类的文化最早的是石器文化,到现在已有200~ 300万年 石器文化分为三个阶段: 旧石器文化:约200~300万年; 中石器文化:只有3000~4000年; 新石器文化:也只有4000~5000年;
其后出现的中国文明,到现在已有4000年。 中国文化的起源 :距今约1万年至4000年前 ——新石器革命(8000B.C.起)
1.1 中国文化起源的本土色彩
关于中国文化起源的学说
一元说: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而作为其核心地区的中原
则为中国文明的发祥地。
西来说:世界文明都源自于西亚,通过中亚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多元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并举的,各文化区相对独立,又
•诸侯的春秋霸业
疆域的发展与民族的融合
西周时期,真正被视为华夏之地的,不过晋、卫、齐、鲁、宋、
郑、陈、蔡诸国而已,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秦、楚、吴、越 均视为戎、蛮。
春秋时期,秦、楚、吴、越、燕等国不断兴起,并融入到华夏
版图中。
春秋后期,秦灭西戎,晋灭赤狄、白狄,齐灭莱夷,楚灭淮夷
及群蛮,被称为戎、狄、蛮、夷的各部族,正逐渐融合于华夏 族。
具有相似性,在发展过程中又相互影响和融合。
三皇传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有巢氏:构巢为屋,居栖大树
燧人氏:钻燧取火,煮食化腥
伏羲氏:结网捕鱼,驯养牲畜,仰视俯察、始作八卦。 神农氏:耒耜播种五谷,发明陶器,日中为市,尝百草、做五弦琴
代表远古社会生活演进三阶段(渔猎、畜牧、农耕), 约在考古学中所谓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早期阶段。
代表: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2 中国文明起源的地理背景
亚欧大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对抗 气候波动变化与文化的碰撞-融合
游牧文化对农业文化的冲击
•2.1亚欧大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对抗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2.2 气候波动变化与文化的碰撞-融合
秦统一中原及领土的扩张
•中国早期版图的形成
秦灭六国的过程,打破了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民 族的隔阂,实现了华夏族 与荆楚族两大民族与文化 系统的汇合,不仅形成了 汉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 而且出现了中国本土文化 的雏形和模式。
•1.3 中国早期地域文化的形成
齐鲁文化区 楚文化区 三晋文化区 燕赵文化区 河洛文化区 吴越文化区 三秦文化区 巴蜀文化区 陇右文化区
2 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历史进程
汉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 的基本奠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境 内各民族的紧密联系 隋唐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进一步发展与巩固 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中国 境内各民族力量的发展 元明时期的再统一是顺应多民族 国家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
《尚书· 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
黄河中游的华夏集团 有以黄帝为祖先的姬姓部落群和以炎帝为祖先的姜姓部 落群,并以他们为主发展而为“诸夏”; 黄河下游和江淮流域的东夷集团 有以太昊氏为祖先的风姓部落群和以少昊氏为祖先的嬴 姓部落群,并以他们为主而形成“九夷”; 江汉流域及长江以南的苗蛮集团 在豫西南及丹水、汉水一带的“三苗”部落群。
代表:北方龙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
(1)龙山文化—早期铜器、大型夯土城堡、男性中心、社会阶
层分化所呈现的墓葬方式、卜骨、原始鼍鼓、大型石磬等
(2)良渚文化—丝织品、大型玉器(玉琮、玉璧)
五帝传说:於新石器时代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