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使用了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包信和院士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通过百度、谷歌、个人主页对包信和院士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包信和院士的研究方向、引文数据、合作者、基金资助机构、出版物进行了了解。
并对其2014年5月的一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基本信息
包信和,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
他的个人工作经历为:
1989年至1995年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任访问学者,1995年应聘回国。
1995年至2000年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2000年8月至2007年3月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起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系主任。
2009年3月起任沈阳分院院长。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9月经教育部研究决定,任命包信和为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其次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个人介绍和包信和院士的课题组主页里搜集了对其研究方向的简介:
包信和研究员主要从事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
发现次表层氧对金属银催化选择氧化的增强效应,揭示了次表层结构对表面催化的调变规律,制备出具有独特低温活性和选择性的纳米催化剂,解决了重整氢气中微量CO造成燃料电池电极中毒失活的难题。
发现了纳米催化体系的协同限域效应,研制成碳管限域的纳米金属铁催化剂和纳米Rh-Mn催化剂,使催
化合成气转化的效率成倍提高。
在甲烷活化方面,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实现了甲烷在80℃条件下直接高效氧化为甲醇的反应;创制了Mo/MCM-22催化剂,使甲烷直接芳构化制苯的单程收率大幅度提高。
二、研究成果分析
利用Web of Science搜索包老师的文章,总共搜索到497篇文章,对检索报告创建引文报告,如图2.1所示。
文章被引总频次达到12804次,平均每篇文章被引25.76次,h-index值为56,表示在包老师所发的文章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56次的论文总共有56篇左图为每年出版的文献数图标,2000年以来,每年出版的文献数量基本稳定,在30篇左右,研究状态保持稳定。
其中2015年发表文章篇数最高,2015年是个高产年。
根据每年的引文数图标可以看出,每年的引文数不断上升,表明其发表的文章是有生命力、有价值的。
也表明每年发文的质量不断在上涨。
图2.1创建引文报告
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
图2.2是对作者进行分析,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到合作者的信息,其中与293名作者有过合作。
其中合作最多的为韩秀文老师(大连化物所)、马丁老师(北京大学)。
图2.2 检索结果分析——对作者分析(部分数据)
图2.3 检索结果分析——对基金资助机构分析(部分数据)
对基金资助机构进行分析,如图2.3所示,可以看出包信和院士申请最多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部基金,占据42%。
除了大部分来自国家的基金,也有少部分来自企业和其他国家的基金,比如分别来自NSFC和BASF的基金项目,表明包老师与企业也有良好的合
作关系。
图2.4是对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包老师大部分文章是化学方向的,材料、工程、物理和能源燃料相关方面的文章也很多,还有少部分的环境科学生态学、电化学、冶金工程和热力学反面的文章。
由此可以看出包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化学为主,材料和物理因其相关性也会经常涉及。
对于研究中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包老师也会深入研究。
图2.4 检索结果分析——对研究方向分析(部分数据)
图2.5对来源出版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包老师发表文章最多的杂志为:中国催化杂志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以及Catalysis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四类杂志最多,与这三家杂志关系较好。
在发表的文章中包括了三篇Science,分别于2011年、2014年、2016年发表,分别与亚铁中心的催化氧化、甲烷制乙烯和合成气制烯烃有关,可以看出包信和院士在煤催化方面的付出的努力。
图2.6检索结果分析——对来源出版物分析(部分数据)
图2.6 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三篇文章
三、对其中一篇文章进行分析
2014年5月,包信和院士团队基于“纳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创造性地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中心铁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
相关成果发表在5月9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
对包信和老师发表的这篇《Direct, Nonoxidative Conversion of Methane to Ethylene, Aromatics, and Hydrogen》进行分析。
这篇文章在2014年5月9日发表,引用参考文献31篇,被引81次,其中最新的引用文章是2016年4月份的一篇文章(如图3.1),说明这篇文章的一直被保持着良好的关注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图3.1 引用文章
查看后向引证关系图,按学科类别对检索结果进行组织后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涉及了化学、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科学技术的其他方向等多个领域,是综合多个领域研究成果继续发展的产物,在这些领域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涉及最多的是化学领域。
图3.2后向引证关系图
这篇文章是属于科学技术的其他方向,查看前向引证关系图(图3.2),引用该篇文章的领域为化学、科学技术的其他方向,其中化学方向居多,说明这篇文章对这两个方向的发展也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新的领域得到了改进、证实或延伸。
从检索结果分析表格(图3.3)中同样可以看出这一趋势。
图3.2 前向引证关系图
图3.3 检索按研究方向结果分析
查看双向引证图,如图3.4所示,其中化学(红色)绿色(科学技术其他方面)出现较多,表明这篇文章主要与涉及这两个领域,在其他领域有所涉及。
与上述分析结果一致。
图3.4双向引证图
四、总结
通过这次的分析,对包信和院士课题组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
包信和院士主要从事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化学、材料、工程、物理和能源燃料等领域,在这些领域有所发展。
包信和院士课题组平均每年发表文章30多篇,研究状态稳定,平均每篇文章被引25.76次,在包老师所发的文章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56次的论文总共有56篇,是比较高产和高质的课题组。
包信和院士的在Science期刊发表的三篇文章中有两篇与煤化工有关,对2014年9月的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涉及化学和科学技术的其他方面,在其他一些领域比如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也有交联,双向引证关系图给出的结果表明这篇文章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该文章的结果在这些领域也得到了证实、修正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