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庄子哲学及其美学思想_韩京文

浅谈庄子哲学及其美学思想_韩京文


为而治, 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但是, 庄子超尘入圣的人生理 , 想只是表层 其内里却隐然可见耻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愤世心 态。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总体来说正好与庄子学派思想 相悖, 周朝的礼仪制度一直受孔子推崇, 周朝也是孔子认为最理 “知 其不 可 而为 之 ” ( 《论语 · 想的朝代, 所以孔子在政治上主张 , “ ” , , 》 ) 致力于尊崇周礼 克 己 复 礼 并试图将周礼运用到当 宪问 “学 而 优 则 时的政治制度中, 使之与政治环境相适应, 同时提倡 。儒家的这些思想行为都是持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 不过这 仕” 些思想观念难免会受到礼制的束缚和捆绑, 思想也难免受到禁 锢和抑制。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反对人的异化。 。“贱而不可不 任 首先, 庄子认为人始终不能摆脱物的奴役 ” ( 《庄子·在宥》 ) 。因此, 者, 物也 要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来修 养自己的身心, 而不可试图去征服自然, 抗拒自然。 。“夫尧黥 汝 其次, 他认为人受仁义道德等精神产品的奴役 ” ( 《庄子 · 大宗师 》 ) ; “吾 未 知 圣 知 之 不 为 桁 杨 椄槢 也, 以仁义 ” ( 《庄子·在宥》 )。 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 因此, 庄子不仅极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且努力提 升自身修养, 就是为了摆脱外物和精神产品对自身的役制。
2 庄子论美与文艺
因此他眼中的美并 庄子的美学观直接来源于他的哲学观, “道 ” 不是纯粹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而是与 合一的境界美。庄子 的美学观有两个指向, 一个是指向外部形体的自然之美, 另一个 是指向内部的无为朴素之美。 其美学观念极大的影响了他的文艺观。他认为美在自然无 为, 故文艺创作应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进行, 要摒弃一切功利目 的, 使得文艺创作成为一种自然而然、 合乎本性的行为。同时, 庄 子认为最高层次的美是超越形体之外的精神的美, 所以表现美的 文艺创作也应该基于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 只有忘却外物, 与天地 “道” 精神往来, 做到与 相想通时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庄子的美学观在艺术特征上对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的特征 “无 法 之 法 ” , 有着深刻认识。在审美法度上, 主张 推崇天才, 提 倡自然无为。后世一切有关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的认 识, 绝大部分得自道家美学。庄子的美学观有着具体的体现: 。“夫虚 静 第一, 美在自然本性。万物各有其美, 各美其美 ” ( 《庄子·天道》 )。 恬淡, 寂漠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 。“泽 及 第二, 美在自由, 美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万世而不为 仁, 长 于 上 古 而 不 为 老, 覆 载 天 地 刻 雕 众形 而 不 为 ” ( 《庄子· 大宗师 》 ) 。“游 ” 字从根本上抓住了美 巧, 此所游已 庄子所推崇的是人在随性自 之为美的实质, 是人的自由的实现, 然的状态下所获得的个体人格的自由, 这是庄子美学的本质和 核心。 ); ” ( 《庄子 · 渔父 》 。“真 者, 精诚之至也 第三, 美在于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参考文献:
[ 1] M] . 广州: 花城出版社, 1998 孙雍长. 庄子 [ .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 [ [ 2] 晋]郭象. 庄子 [M] 2007 社, [ 3] M] . 长沙: 岳麓书社, 2009 杨伯峻, 杨逢彬. 论语译注 [ [ 4] “大美” N]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周波. 论庄子的 思想 [ 2002 第 5 期, N] . 安徽大学 — —与道合一 [ [ 5] 张丽娜. 庄子的美学思想— 2007 学报,
文学界 ·273·
历史回廊
》 ) ; “功 成 之 美, “圣人法天 贵 真, ” ( 《庄子 · 渔父 无一 不拘于俗 ” ( 《庄子·渔父》 ) 。这表明功业、 成就的圆满美好, 没有 其迹矣 。“真 ” 一成不变的轨迹和方式 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要视具体情 况而定。也表明庄子认为美是有个性的, 即人或事物的自然 本性。 。由于受时间、 “大 美” 空间、 阅历、 教 第四, 美在无限, 提倡 养等条件的限制, 人总是表现出某种局限性, 所以人需要不断超 。“天地 有大 越自我, 使自己的审美境界达到更大的高度和广度 ; “ , ” ( 《 · 》 ) 北 冥 有 鱼 其 名 为 鲲, 鲲 之 大, 美而不言 庄子 知北游 其 名 而 鹏, 鹏 之 背, 不知其几千里 不知其几千里 也。化 而为 鸟, ” ( 《庄子·逍遥游》 )。 也;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第五, 美的相对性, 庄子学派对此的看法不是对美与艺术的 否定, 而是立足于个人人格和生命自由为最高的美这一点, 要求 对美与艺术的追求不应损害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 , 第六, 美的最高境界即身与物化, 是从“美 ” 到“大 ” 再到 “化” 这样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 “意境” 此外, 王昌龄提出的 一词的意义源自庄子学派思想。 “言 不 尽 意 ” ” , “谬 悠 之 说 ” 其艺术思想中还有 与“得意 忘 言 和 “荒唐之言 ” , “无怠之声” “自然之命” 和 等等。 兼有人生、 审美的双重意义, 成为庄子人生哲学和美学的共同归 宿点。其思想不仅是至深至精的哲学理念, 也是中国古典美学 的源流之一,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新其业, 永不干涸, 在当 今社会仍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注释:
《老子 》 《周易》 、 《庄子》 魏晋玄学家对 和 三书的合称, 道教 《颜氏家训 · 勉学 》 : “洎 于 梁 世, 亦沿用之。北齐颜之推 兹风复 : 《隋书 · 隐逸传 · 徐则 》 。《庄 》 、 《老 》 、 《周易》 , ” 阐 总 谓 三 玄。 “﹝则﹞善三玄, ” 精於议论。 、 “二 日 《诗格》 , “一 曰 物 境 ” 唐代王昌龄在 中举出诗有三境 ” 、 “三曰意境。 ” “意境” 情境 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 来的情调和境界。 《周易 · 系辞下 》 , “有 天道 “三才” 指天道、 地道、 人道, 出自 ” 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
( 上接第 272 页) 茅舍农是无地或占有极少土地的农民, 他们享 有在公地上居住、 放牧等权利, 并且不是法定的土地所有者, 所 以不用承担圈地费用。对他们来说, 最大灾难是公地被围圈, 茅 舍农在公地上享有的公权被取消后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例如: 在贝德福德郡的施福德围圈了 70 英亩的公地, 圈地者只给那些 拥有公权的土地所有者补偿了小块土地, 但对于茅舍农来说, 虽 然先前他们一直在公地上放牧奶牛, 公地被圈占后却没得到什 么补偿。圈地运动使小农失去了在公地上享受的权利和利益, 为了谋生, 他们不得不到城市去谋求生存, 这种行为在客观上为 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但其自身却遭到了资本家残酷 的剥削和压榨。 3. 3 对公簿持有农的影响 公簿持有农是指那些根据庄园法庭的记录簿使用份地的佃 农。他们可以在土地上耕种作物、 放牧牲畜、 砍伐树木等。后来 , ,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 土地日益减少 土地价格上涨等因素, 一些 领主直接圈围农民份地, 另一些领主则通过提高地租的办法促 使公簿持有农出卖份地, 其结果是公簿持有农失去了对其土地 的所有权。他们曾爆发过反对庄园领主圈占其土地的运动, 如 在 17 世纪三十年代, 英国东南部的公簿持有农爆发了反对排干 沼泽运动, 结果是被英国统治者镇压。他们命运同茅舍农一样 最终成为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对象。 3. 4 对农村无地的小佃农、 农业短工的影响 公权的消失对农村无地的小佃农、 农业短工的影响是最大 的。他们依据习俗享有公地提供的公权, 但是没有法律凭证, 所 。 以公地被圈占后就得不到任何补偿 中世纪晚期至近代初期, 雇农、 农业短工一般都住在公地上。 他们在公地上放牧、 捡谷 穗, 享受公权带来的利益, 但是公地的所有权属于庄园领主, 公 地被圈占后, 他们同土地彻底分离, 只能靠挣取工资为生, 成为 被雇佣的农业工人。此外, 小佃农、 农业短工在心理上也受到了 。 很大影响 农村中延续了很久的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迅速改 变,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在农村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土地公权的存在, 反映了英国乡村社会中, 那种古老的原始 的土地关系。各种形式的私人圈地到协议圈地再到大规模的议 会圈地使得公地逐渐消失, 同时与之相伴的土地公权也步步消 亡。土地公权的存在, 减缓了小土地所有者进一步沦为无地者 的速度, 给小农提供了抵御风险的有利保护。而大规模的圈地 运动的进行, 使公地被圈占, 公权消失, 这一切给农民的生活带 来了很大的困难, 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3 小结
, 《庄子》 “无为 ” 、 “出 世 ” 、 总之 中所体现出的 追 尊崇自然、 求绝对自由等的人生处世态度, 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善待和尊 “三才” 重, 是在天、 地、 人 的和谐统一中对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逍遥游” “逍遥游” 庄子美学是 美学, 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

历史回廊
浅谈庄子哲学及其美学思想
韩京文
(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其 哲 学思 想 集 中体现 摘要: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 , 、 在 庄子 一书中 此著内容博大精深 闳中肆外, 涵盖世间、 出世 间的重要观念法 则 和人生 修 身养心 之 道, 是中 华 文 化 最 伟 大的 不朽的经典之一。 ; 《庄子》 ; 道家思想; 庄子美学 关键词: 庄子 B2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2) 09 - 0273 - 02
1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 与其说是一部奇美瑰丽的文学作品, 不如说它是一 》 、 《周易 》 。 部内涵丰富的哲学巨著, 它与《老子 合称“三 玄① ” 《庄子》 所揭示的哲学观念, 是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省察之后, 所 形成的一种人生哲学。其文体形态不仅对后世散文、 诗歌、 赋和 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庄子的哲学思想观念对中国 古典美学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学术渊源来看, 庄子的道家学说与老子一脉相承, 但又有 。 、 、 , 较大的发展变化 无论在哲学观 政治观 人生观方面 庄子思 想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天道 自然 无为 ” 庄子继承了老子 的思想, 而对其消极面作 “先天地生 ” ( 《庄子· “道” , “道 ” 了更大的发挥。庄子也讲 认为 ), 实有而无形, 自然而永恒, 是神秘莫测、 不 无始无终, 大宗师》 可知的, 因而他崇尚自然、 宣扬天道无为, 否定人对自然界的作 “知其不 可 奈 何 而 安之若 命” , “德 之 至 也 ” ( 《庄子 · 用, 认为 乃 ) 。在他看来 , “天 地 与 我 并生, ” ( 《庄 人间世》 而 万 物与 我为 一 ), 世界只不过是人的主体观念的产物。他主张从 子·齐物论》 事物的不同角度认识事物, 但又主观的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 否 “以道观之, ” ( 《庄子·秋 认是非标准和客观真理, 认为 物无贵贱 ” ( 《庄子·德充符》 ) 。但庄子的认识论从相 》 ) ; “万物皆一也 水 不可知 对主义走向虚无主义, 这就不可避免的陷入绝对怀疑论、 论和诡辩论。 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认识, 可以在与孔子的思想比较中进行。 首先, 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一种和孔子相似的原始人道主 义精神, 这也是作为圣贤大家所应达到的一种超越常人的灵魂 修养的高度, 是儒、 道思想契合之处, 这种原始人道主义精神有 , “爱人利物之 谓 仁 ” ( 《庄子 · 天地》 ) ; 尊重 着具体的体现: 爱人 , “ , , ” ( 《 生命 道与之貌 天与 之 形 无 以 好 恶 内 伤 其 身 庄子 · 徳充 , “天地与我并生, ) ; 追求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万物与我为 符》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 ( 《庄子·天下》 )。 ” ( 《庄子·齐物论 》 ), 一 其次, 庄子哲学中有一种不同于孔子思想的自由主义思想。 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即道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即他们所提倡的 、 “出世” 、 、 “天人合一” “无为 ” 等思想。追求绝对的精 崇尚自然 神自由和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便是庄子的人生理想。这种 理想要求远离政治, 摆脱政治的束缚和约束, 与自然为伍, 追求 , , 自身内在思想的清净 朝着自己的理想状态去发展自身 力求无 作者简介: 韩京文( 1988 - ) 男,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硕士, 文艺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