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旋律是人的内心真情的流溢
摘要:旋律是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
通过它对生活的描绘,展示了它表现人类情感的突出效用,是近年来音乐美研究新的视角。
关键词:音乐旋律;内心真情;音乐深层美
大自然界,异彩纷呈。
看高山,有珠穆朗玛之高耸,有巍巍黄山之神奇;观沧水,有滔滔黄河之奔腾,有十色西湖之旖旎。
但是,比大自然更加雄浑、更为壮观的音乐流动线条——旋律,则更能显示出它动似狂飙、静若盆兰,形似高山、情若流水,实令人如痴如醉。
旋律,有高低起伏之变化、横亘缠绵之走向;有悲欢离合之情绪、若明或暗之色彩;有舒缓情急之强弱、忘返流连之余韵,它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也是人类最丰富、最复杂、最流畅的艺术语言之一。
旋律是人们从内心发出的、对人类生活的赞美、扬善、嫉恶的音乐线条,是人们的情感变化的勾勒,也是人内心真情的流溢。
旋律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劳动实践中直接经验的感受和受间接经验的感染或汲取前人的、别人的精华或意识。
这种感受和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性的情绪的艺术化组织,是最高尚、也是最具想象力的。
从范畴而言,音乐理论是从深度和广度去探究人类内心世界的美丑、真假、善恶,可惜它只给人们以直观的、而无切身感受的文字材料,它不是真正使人们直接体验出的从内心激起的喜、怒、悲、哀。
但当人们一旦在某时刻或环境中有了一定悟性时,他们就会从心灵深处流露出不用文字描写的声响化的真情来。
这种情,是人们内心感触的自然流露,把它用音的高低、长短以特有的符号乐谱记录下来。
当然,
旋律不是人人都能领悟而又能记录的,它需要音乐行家的周密组织和精心加工。
这种组织和加工,是在人们内心真情流露的基础上,行家们从深层次的角度把感情色彩加以浓缩,而是行家们吸收他人情绪的信息后,结合自己的心理真情涌流,将声音线条从他们的心底总结出来。
旋律通过人的演唱或人对器乐的演奏才能表达人类的曾经有过的真实情绪,它以旋律的线条为形式展现人们内心的喜、怒、悲、哀。
不流动的旋律只能给人们提供静的音符表象,而不能给人们直接辨别出“赤、橙、黄、绿、青、蓝、紫”,它必须要通过流动的线条去展示,才能让人用感官去识别。
旋律线条的流动是自然的,它的自然有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人们主观想象所制约的,它的音符的疏密,节奏的松紧;它表现的浓暗淡雅柔和,明亮空廊的特殊色彩,这些都是人们内在心绪的符号化外现。
所以,任何一首曲子或任何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都是人们内心情绪的真实涌动,而不是曲作家们按照固定模式和结构的摹拟,更不是曲作家们的杜撰。
旋律的展开与紧缩是人们的情绪需要所决定的。
当此时此刻,此境此景,人们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时,他们则用舒展、宽广的声音抒发内心激越豪放的情怀;或用急促、轻快的声音表现内心惊恐、欢乐的情绪;或用低回、悲怨的声音描绘内心缠绵、哀怜的情思。
此境此景,感而有怀;此意此情,情发必然,尽在不言中,却在有声时。
这种情,是真诚而朴实的。
这是因为,人类世界的一切活动都出自于人们内心精神活动的理性支配,不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而用流
动的、有声的、按照一定规律组织音符体系寓意思想感情的,则是最完美、最流畅、最能使全人类都可理解的。
诚然,人们内心情的真实流露是旋律之本质,是旋律活力之源泉。
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既有戏剧性、紧张感、激烈性的斗争情景,又有无限温暖、富有哲理性的抒情音诗,还有机智、诙谐、豪放情绪的欢乐乐章,这些都体现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贝多芬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性格。
他观察分析社会,总结积累经验;他吸取精良营养,情发内心深处。
他有时用排山倒海、纵向横向流动线条的声部交织,波浪起伏的音乐线条,充分显现了贝多芬心底感情的奔流,与大自然是多么浑然、协调啊,切实展现了贝多芬把内心的情感与社会思潮、大自然现象等元素尽善尽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大自然是美丽的,人们内心的情是纯真的,而出自人们内心旋律实在让人荡气回肠,而又那么富有诗的华章、画的意趣,确实含有奇情神韵。
出自于人内心的旋律又有它的随意性。
它是人感慨最沉、最自然而流露出的旋律的又一特征。
这种随意不是随便,不是漫无目的,更不是没有根据、条件和环境限定的放纵,也不是毫无内容的心情的宣泄,而是随真实之意、溢内心之情的人类高级心理活动。
旋律的有声,有时如隆隆的炮火、潺潺的流水;有时如江海浪涛、濛濛细雨。
它的无声(相对的静止,如休止符等),有时如微风拂面,似山谷幽寂,可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有声声更胜。
它有动有静、有急有缓、有扬有抑、有悲有欢,它的随意,使旋律线条流动自然、有机。
旋律形成还有它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旋律线条的直接性是人们亲
身感受后的情绪再现;其形成的间接性则是人们在掌握某一需要的内容时,人们经过分析、研究而组织加工的情绪表现。
不论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都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正流露。
认识了旋律的客观性和自然性,懂得了旋律形成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分析了旋律的随意性,人们就不难发现,旋律是以它独特的非具象性语言形式从人心底发出的,的确是真情的展现。
人们之所以能和流动的线条所产生的情绪产生共鸣,充分说明了人在对旋律理解与不理解的过程中,情是共通的,人们直接经历和间接感受的情感也是共通的,真情的流露通过旋律的表现形式从这一点上说又是必然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同样感知的,这与人们文化涵养的多寡、社会经历的异同和深处社会环境的差异等因素是截然不能分开的。
有声流动的音乐线条旋律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自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它的有声为情所动,它的流动为声所需,声为情所动,情发必有声。
于是,旋律就形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和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食粮。
音乐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音乐理论研究的主题要根据旋律线条的流动起伏以及相关音响的衬托(如主旋律色彩和它的下声部厚度等)。
笔者认为,流动起伏的线条和人们内心由情而发的有声现象的结合需要“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达成。
从这一观点出发,要把流动起伏的线条更为夸张、更加具象化,以能达到人们更加理性化的意境。
但无论如何,情乃是发自于人的内心,只不过理想化的意境是在发自内心基础上的再次升华,不是人类世界的“空中楼阁”和音乐想象中的“海市蜃楼”幻影。
旋律线条的流动是依据人们情感变化和深层次的理解波动的,它既有厚度,还有深度,这就不得不讨论多声音乐线条。
在多声部音乐作品中,和声、复调作为音乐架构的要素之一,它起着旋律托衬、乐曲结构和形象表现的巨大作用。
这些作用加大了单一声部旋律的表现力度和功能,使音响更加丰满,效果更加辉煌,更能使人感受音乐的表现魅力和奇特,使人领略到它表现的气势磅礴、倒海翻江的壮观。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八乐章中的《怒吼吧!黄河》,以其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多声部旋律线条,生动地勾勒出了黄河怒涛掀起、汹涌澎湃的自然和文化景象。
它的主旋律和多声部结合而成的多旋律音响采用主辐相映的多层次线条来架构,充分展示了长期受压迫的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怒吼是何等地震撼人心!加上它的主副旋律和词的完美结合,更加烘托了黄河怒涛奔腾万里的气势和中华民族反侵略的英勇气概!很显然,冼星海的情感代表了其时的中华民族之共情,这蕴藏了中华儿女心底的强劲之声,冼星海用旋律线条淋漓尽致地将其展现出来。
这些都说明了不论是单声部的旋律线条还是多声部的音乐织体,都是人们心理活动过程的产物,它经过本文的研究、论证和前人已有的线条组织、加工,将其作为人们切身体验或间接体验的观点逐渐为大家所共识。
总之,生活是人类音乐旋律发生发展的心理基础,人们的旋律线条是生活中人们内心情绪乐谱形式的外现,旋律是在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然而,作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要素之一旋律,是人类内心自然涌出而又经过艺术构思和组
织进攻的、情感的有声形式体现。
它对人的情操陶冶、艺术教育和启示,则是直接、具体的。
从这一点上说,旋律是人的内心真情的流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