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ppt
第1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引起话题。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各段大意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
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 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 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 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 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 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 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 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 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 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2010), 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 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 代表作有《长江三峡》、 《北国风光》、《小鸟天 堂》、《黄山松》、《鲁迅 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 《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 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 种。2010年吴冠中先生因 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 世,享年91岁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之
根据文意,判断正误
× 1.水彩画是水墨画的变种。( )
2.作者对“江南不宜画油画”的说法有不同
× 的见解。(√ )
3.西洋画崇尚阳光,不表现风雨。( )
× 4.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说明阴雨美胜于晴日
美。( )
5.“默看细雨湿桃花”写出了桃花强烈的色
三、探寻文章的中心
(1)那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是画中国的水 墨画,而不画西洋的水彩画呢?
明确:“数十年来……都不很合用。” 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 旧,套用老的办法,而是应该不断的创 新,即艺术贵在创新。
(2)理解作者的艺术主张
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 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 如果晴和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 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A 齐白石 B 吴冠中 C 张大千 D 徐悲鸿
A 齐白石 B 吴冠中 C 张大千 D 徐悲鸿
A 齐白石 B 吴冠中 C 张大千 D 徐悲鸿
表现阴雨的古典诗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二、细读课文,具体感知 (7)课文中提到了几种绘画技法?
明确:
①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 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 技法——工笔画和写意画 画法——水彩画、水墨画 ②油画:采用油画颜料,在制作过底子的布、 纸、木板等材料上绘制作品 。
中西兼用 阴晴兼画 贵在创新
油画的民族化 中国画的现代化
鲁迅故乡
点线迎春
据不完全统计,吴
冠中国画从2000年至今 年春上拍数量1092件次, 成交数量920件次,成 交额约23.4亿元,成交 率84%,平均41.5万元 一平尺。
吴冠中油画从2000 年至今年春上拍数量 364件次,成交数量293 件次,成交额约15.6亿 元,成交率80%。
明确: 不是。这里引用了张志和的《渔歌
子》“斜风细雨不须归”,说明中国画 家爱画风雨归舟,这是传统文化的渊源。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以湿、淡为 特点。在这一点上和作者的审美观是一 致的。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确: 第4段:水到渠成,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可以并行 不悖。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 第1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引起话
题。 第2段:紧承上文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
韵味。 第3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雨天景色的
原因。 第4段:水到渠成,借峰” 2010年,人民艺术家吴冠中与世长辞,享年91岁。为了让 吴冠中与张家界的山水永远连在一起,刘云向张家界国家 森林公园管理处建议并参与策划筹建吴冠中铜像。
这个提议得到了张家界市政府的批复和吴冠中家属的同意。 而后,作为项目策划人,刘云负责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吴冠中家属联络以及参与筹资、选址、设计等筹备工作。 2012年9月19日,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园30周年之际, 吴冠中铜像在公园广场揭幕,自此这位著名画家与这方奇 山异水同存,成为张家界自然风光中一道永恒的人文风景, 供世人缅怀。
强调光感(亮、艳、丽、华、鲜),色彩冷 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
蒙 娜 丽 莎 的 微 笑
二、细读课文,具体感知 (8) 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 现与作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 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
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 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 味来表现。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 景色。
布置作业
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题 目,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并用文字说明自己的立意。
蛙 声 十 里 出 山 泉
明确:
第2段:紧承上文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各段大意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 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已往的 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 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 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 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 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 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 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 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 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 出来的。
张家界得以名扬四海,最早缘于吴冠中的一篇文章《养在深闺人未识— —失落的风景明珠》和他好些画张家界的作品。
吴冠中与张家界如何结缘?九七年《中国书画报》上刊登《吴冠中“发现” 张家界》一文,文中说:
1979年,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要布置一幅湘绣作品《韶山》,需要一幅彩 色画稿,这项创作任务落到了吴冠中的肩上。应湖南省委之邀,吴冠中于当年 秋天到长沙作画。画稿完成后,他谢绝了丰厚的报酬,只希望邀请方能为他到 湘西及南岳一带写生提供便利……吴冠中原打算先到湘西凤凰县。临行前,有 人告诉他,有个叫张家界的地方风景也不错。不过,因为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 字,他就没在意。奇怪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司机对前往凤凰县的路不熟, 汽车竟然稀里糊涂地沿着崎岖的山路进入了人烟稀少的茫茫林海之中,隐于大 山深处的美丽壮观的景象让吴冠中大为惊讶,眼前奇峰连绵、怪石高耸、洞壑 幽深、流泉飞坠。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游览过无数的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 过这样的一个好去处。好不容易找到人问了一下,原来这里就是张家界……回 到北京后,吴冠中的心情仍旧久久不能平静,对张家界这颗被人们遗忘的“明 珠”感慨颇多。写了短文《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篇文章在《湖南日报》发表 后.如平地一声雷,震动了旅游界,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产生了强 烈的反响。很多艺术家都慕名而来,而且游览之后都纷纷赞美张家界的绝美。 众多艺术家的赞美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引起了湖南省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并从上世纪80年开始对张家界进行开发。经过大家多年的努力,张家界逐渐 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
睡莲图 A莫奈 B拉斐尔 C达芬奇
D梵高
A莫奈 B梵高
《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最典 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于1888 年8月在法国南部所作,现存6幅。 梵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 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在 梵高看来,向日葵象征着一种激 情,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永存。
C达芬奇 D拉斐尔
梵高的《星空》
风雨归舟一
风雨归舟二
二、细读课文,具体感知
(6)“湿”改变了哪些色调?给画家 怎样的感受?
明确: 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
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 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 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
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 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 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二、细读课文,具体感知
(3)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湿” 带给人的这种美的享受呢?
明确: 不是 普通人——遗憾、不舒服 画 家——格外地有韵味
(4)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采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 自然的美好怡人。
二、细读课文,具体感知
(5)作者这种对湿景的感受是不是他 自己所独有的呢?
学习目标
1、学会借鉴本文“起、承、转、 合”的行文思路。
2、 在中西方绘画的比较中,感受 作者的艺术主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各段大意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 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 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 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 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 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 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 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 “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 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明确:
彩。(×)
6.写“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其主要作
用是反衬。(√ )
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 天蝎座),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代表人物和 创始人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 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 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除此之外, 莫奈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 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