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栏目纪录片分析举例

栏目纪录片分析举例

栏目纪录片就是纪录片电视化..像一个品牌栏目一样..按照一个大体的主题而脱战的纪录片..就想《旅游卫视》的《行者》纪律片..讲的都是一切旅行类的事件..经典纪律片大体就跟特别纪律片差不多吧..就是去记载一些特别的事件..或者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这类纪律片主要就是在片子中突出一件事情..让大家了解他的来龙去脉..联系就是他们都有一个主题..而栏目纪律片是根据这个主题才录制一系列贴近这个主题的事件,经典纪律片则是完全的根据这个主题来录制事件..图像化【视听天地】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

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

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

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2004年,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

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

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也不乏诘难质疑的“商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

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

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

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总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

张以庆说: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

直觉与感性主导的张以庆,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

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

惟其如此,才能出奇制胜。

而这,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

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虑的选择,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

在这方面,他的个性特质及另类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张以庆的眼里,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

这样,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

在这里,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

幼儿园里每天司空见惯的上课、学习、游戏等等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的内容,无论多少台摄像机,都只能拍出同一种意思。

因此,在张以庆的眼里,这些都成了了无生气的画面。

老师和家长,本身就是一系列概念的代表者或制造者,也很难构成幼儿园原生态的东西,因此也只能放弃。

至于室外的场景,在孩子们的眼中,只是一个懵懂的印象,当然可以人为地忽略……如此一来,张以庆的幼儿园顿时就清静了、干净了、纯粹了。

相形之下,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就自然地进入了张以庆的视野。

而这些,也正是幼儿园小居民们的生活写真:其实孩子们面临着好多好多的问题,比如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摞不上板凳……说张以庆独具慧眼也好,匠心独运也罢,反正正是这一艺术化的构思设计,使《幼儿园》一着得手,全盘皆活。

2.外景--虚化处理的艺术价值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是虚化的拍摄、剪辑效果--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乃至哗啦啦的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虚化。

看到《幼儿园》中诗化般的外景,人们在叫绝的同时,也不禁掠过一丝隐忧:假如张以庆不能突发灵感,没有采用此种艺术处理方式,将会给整个节目带来怎样的损失啊?不过,非常庆幸,张以庆及时发现了它,并成功地运用了它。

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镜头虚化(虚焦)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也经常被采用。

但在纪录片这样重大而特定的题材中,将外景几乎全部使用虚焦处理,光靠灵感或者胆识是不够的,更主要的还得看是否能更好地为主题思想服务。

除此之外,虚焦画面的巧妙运用,从传播效果上看,还别有一番意蕴:其一,外景之虚,更映衬了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

其二,外景之虚,更加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之实,使他们真实的另一面得以张显并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其三,外景之虚,更加切合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是他们眼中朦胧而又真实的世界。

因此,经过这样一种艺术手法的处理,可以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地演绎他们的故事。

当然,虚化的外景,也让张以庆找到了一个仿佛空灵般的圣殿,并顺利地捕捉到了一连串灵动的符号,最终将其变成了一串串成功的果实。

3.对话--黑白影像的思想深度在《幼儿园》里,从练习数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到后来与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对话,这些画面均采用了黑白艺术处理。

在色彩斑斓的幼儿园,在五彩缤纷的儿童内心世界,为什么要用黑白色调处理孩子心算及展示思想灵魂的场景,让儿童的心灵深处如此地不明朗,甚或灰暗?这确实是颇耐人寻味的话题。

撇开结构样式的说法,张以庆没有过多地谈及黑白手法究竟“负载着”哪些“非常多义的、丰富的、多功能的内涵”。

诚然,从一部近70分钟的大片来说,如果不充分考虑片子的结构形式,张以庆5000分钟的幼儿园“碎片”是很难粘贴在一块的。

因此,没有前面心算数学题的的介入,后面的对话就显得唐突和刻意主观。

同样,如果没有前面常态性的心算学习场面出现,就不会衬托出后面对话的精彩。

这种结构样式,不仅体现了《幼儿园》别具一格的结构美学,更巧妙地避开了故事化纪录片的情节高潮--因为《幼儿园》是无故事化的纪录片。

除了结构的需要之外,黑白影调这种“妙手偶得”,其实还有更精彩的意蕴--它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在影像作品里,运用黑白艺术手法处理的作品是最具视觉冲击效果的。

如作为“希望工程”形象代表的“大眼睛姑娘”,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采用黑白照片刊发出来并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经典范例。

同样道理,《幼儿园》中黑白色调的表现手法,将孩子们成人般的思想表达出来之后,在人们审视的目光中,他们俨然已经是一个个小小的思想者了。

而且,这种深沉的、成熟的思想表达,是与人们想象中、概念中天真无邪、纯洁浪漫的孩子大相径庭的,由不得不发人深省。

此外,这种深邃的蕴涵,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成年人的童年岁月,由此又反衬出时代的变迁烙在一代人身上深深的印记。

而这,才是纪录片纪录时代、关注人文的真实精神体现和深刻含义所在。

4.解说--画面语言代替“上帝之声”通篇不用解说词,是《幼儿园》新的创作特点。

相对于较早前大量使用解说词的《舟舟的世界》和只用了千把字解说的《英和白》,《幼儿园》在纪录片长期以来多遭病诟的解说词方面,算是来了一次“彻底革命”--全部采用画面语言。

纪录片解说词,作为记录过程中的必要交代和有机补充,往往在节目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而恰到好处的旁白,更是被称作“上帝的声音”。

但这一传统的电视艺术创作手法,却因为被质疑记录不真实,或创作者容易导入过多的主观意识而屡屡受到指责。

在《幼儿园》中,向来以“主观表现”见长的张以庆,偏偏这次要彻底地客观一回,全部用表达能力强、内涵极其丰富的画面语言来展示所要承载的一切。

丢弃了“解说词”这根拐杖,对张以庆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其主观创作回归纯客观的一次大胆尝试。

这种极限跨越,尽管是纪录片最原始的追求,但却像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1+2”命题一样,既无比简单,又无比复杂。

值得庆幸的是,张以庆在设法解决了一系列相关难题之后,终于涉险过关。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名誉会长陈汉元说:《幼儿园》没有解说词,但它比有解说更具有说服力。

5.《茉莉花》--生命的咏叹与升华以北方曲调的《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是《幼儿园》又一处成功的妙笔。

诗意《海豚湾》评价与赏析美国西部时间2010年3月7日,美国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把最佳纪录长片奖颁给了《海豚湾》。

“湛蓝的海豚湾泛起猩红,日本太地町渔民对海豚的大规模血腥屠杀在悄然进行……”这是美国纪录片《海豚湾》中震撼人心的一幕。

当我们被纪录片中一幕幕真实而残忍的画面深深震撼的同时,我们灵魂深处的道德底线又一次的被挑战了,悲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但当我回过头来再次观看这部几乎是让我从头哭到尾的纪录片时,导演对纪录片的把握和素材运用之精湛,更是让我深深的为之折服。

一、真实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震撼我的地方,首先是它对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

纪录片的主角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它以日本太地町当地的渔民肆意的捕杀海豚这一真实的事件和当时捕杀过程中真实的情景为表现对象,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和组接,来表达作者理查德·欧巴和导演路易·塞霍尤斯的思想。

整个纪录片的拍摄是在真实的环境和时间内,拍摄着真实的渔民和海豚,它有效地记录了客观自然的真实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认为的主观色彩,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受众“了解真相”的求知心理。

整部纪录片中的每一个凄美而惨烈的镜头都渗透着作者对保护海豚、关爱生命的深沉的呐喊,这种适度的情感渗透非但没有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表达,反而的渲染、强化、延伸、凸显客观的记录主体,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升华,提升了纪录片存在的价值。

《海豚湾》以一种现场目击的形式,更好的让事件本身说话,真实具体的展现拍摄对象在此过程中具体的情状,描述真实的氛围,让观众自己做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客观再现这部纪录片通过对材料精心的选择、镜头的运用、编辑的取舍等整体的把握,客观的再现了当时海豚惨遭屠杀的悲惨情景。

作者能够很正确的抓住所要表现的重点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展示则更具表现性和震撼力,如:每年9月,海豚捕杀季到来时,太地町的渔民们驾着十几艘小船开往海豚聚集的海口,人们分乘几条小船,在海上驱逐成群的海豚。

为了扰乱海豚的声呐系统,渔民们从船上将一根长杆置入海中,不断的用力敲打并制造出一排声浪,目的是让海豚这种主要依靠敏锐听觉生存的动物受到惊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