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

>@?
!
中医体质学概念的研究与中西医结合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 首先涉及体质概念的阐述>A?,
而中医体质学概念的表述, 在不同程度上参考了西 方体质学的概念。因为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过 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与疾病的健康有着密 切的关系。重视人类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 研究人 体的差异规律, 不仅是古代中医学家而且也是西方 古代及现代医学家 、 生理学家、 哲学家一直孜孜以 求的问题, 他们从 不 同 角 度 , 试图对人体差异作出 阐述及分类, 以求把握群体的差异规律。其中有古 希腊希波克拉底的 “体液说” ( 提出人体内以血液、 黏液、 黄胆汁和黑胆汁 A 种体液作为分类) , 德国克 瑞都麦氏 “体型说” ( 依据个体的体格形态与生理状 况, 从精神病角度将人体分为 A 种类型) , 德国康德 “血质说” ( 将人群根据血液质量的不同划分为冷血 质等 A 型) , 其他还有俄国巴甫洛夫的 “高级神经类 型说” , 美国谢尔顿的 “胚胎说” 等等, 以上都各自偏 重个体行为表现、 心理特征的研究, 多属心理学范 畴。古代中医学家根据人的形态、 功能、 心理等方面 的特征, 综合地、 动态地、 整体地来认识人体的差异 现象, 直观地用于指导临床。现代中医体质学说的 形成, 是综合参考 了 西 方 体 质 学 的 概 念 、 分类及中 医学对 体 质 的 认 识 和 现 代 医 学 先 进 研 究 成 果 的 基 础上发展起来 的 >#?, 其概念表述为体质是由先天遗 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 机能活动方面固 有的、 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 体质学的研究, 一方面, 要将研究的重点从外
>?@
所用的方法和 技 术 , 如免疫学、 血液流变学等指标 与中医体质学经验性指标进行相关实验研究, 以求 寻找出不同体质类型实验室指标的特异性, 从而作 为体质分型的确定性根据, 做到使主观的经验尽量 客观标准化。这种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主导, 将西医 学所用的方法和技术融入其中, 即是运用中西医结 合来发展中医体质学说的典型。
>$$? 体差异性” , 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也显示, 在不同人
疗方法, 在使用药物时都或多或少会考虑到体质状 况。西医 “群体化的诊疗” 特点, 使得它在治疗疾病 时更注 重 疾 病 本 身 , 对 不 同 体 质 类 型 状 态 考 虑 较 少, 随着 “个性化的诊疗” 时代的到来, 这种情况就 需要有所改变, 而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使得这种改变 有章可循。现代认为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在影 响基因的调控表达, 特别是表达产物的标识方面可 能更为重要, 因此 , 中医药对基因调控和功能修饰 的研究, 是中医体质学研究必须关注的问题, 同时, 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热点问题。 医学发展趋势及研 !$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究方法均发生巨大变化, 医学模式也正从生物医学 模式向生物、 社会、 心理的整体的医学模式转变, 从 以疾病 为 中 心 的 群 体 医 学 向 以 人 为 中 心 的 个 体 医 学转变,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正符合医学发展的这种 总趋势, 由此可见 , 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研究中 医体质学将大有可为, 将会使整个医学的发展向前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





./012/1 3+4510, +6 .507/8/+10, 9:/1&;& <&7/=/1&
#@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
王睿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学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
!"""#$)
摘要: 中医体质学说自 !" 世纪 C" 年代确立以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 不断结合现代生理, 生化, 免疫, 遗传等科学 方法和手段, 使体质研究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文章从中医体质学概念 的研究, 中医体质学分型的研究, 中医体质学治疗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说明中西医结合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中医体质学; 中西医结合; 发展 中图分类号: D!E"@$ 文献标识码: F 文章编号: (!""#) $GC!E$#$H "$E""#@E"A
!"%
不同体质类型特征的研究 近年来, 许多研究者研究了某些病理体质在物
!"#
中医体质分型依据的确定 虽然目前体质分型的依据不太统一, 但归纳起
质代谢方面的 异 常 改 变 , 并运用血液流变学、 心阻 抗微分图等一些指标描述不同的体质特征。如王琦 主持的痰湿体质研究组较为全面地研究了肥胖人 痰湿体质的物 质 代 谢 、 能量代谢, 表明均存在异常 、 甘油三酯 改变。如痰湿体质的血清总胆固醇 (!. ) (!D ) 及低密度脂蛋白 (<EFE) 均显著高于非痰湿体 质, 高密度脂蛋白 (GFE) 及其亚组分水平平均低于 非痰湿体质。红细胞 =#HIJ#HIK!L 酶活性显著低于 非痰湿体质 >M@。张伟荣根据匡调元提出的体质分型 学说, 对 N"1-#) 雄性大鼠选寒体与热体, 并观察了寒 体与热体在能量代谢及内分泌激素方面的差异。实 验结果表明, 寒体质组大鼠在肝细胞酶 (KFJ) 及细 胞 能 荷 、 肝 脏 =# HIJ# HIK!L 酶 活 性 比 热 体 质 大 鼠 低 >75@。这些研究, 促进了对不同体质类型特征的认 识, 为笔者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体质类型的特征提 供了依据, 同时, 它也说明, 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想 方法, 将西医还原的思想及微观的诊疗手段运用到 中医学的研究, 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体质的本质。 值得提出的一点是, 现代医学发展到了分子基 因水平, 并且 现 在 已 经 了 解 到 , 人类基因多态性在 阐明人体对疾 病 、 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 疾病临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





./012/1 3+4510, +6 .507/8/+10, 9:/1&;& <&7/=/1&
##
床表现的 多 样 性 以 及 药 物 治 疗 的 反 应 性 上 都 起 着 重要的作用, 是 “人类基因组中 变 异 , 即以点突变, 插入, 缺失和不同数目串联重复等表现形式的基因 多态性, 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疾病表现形式上的个
有相似之处, 而中医学也常常用西医学的观点来阐 述和说明其理论和方 法 , 这样一来, 在中西医结合 的途径也就更多。中医体质学说正是在中西医结合 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 而在其研究过程中也大
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 ("#"#%) B 基金项目: , 男,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体质学。 作者简介: 王睿林 (!$&$’)
中西医结合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一家新的学 派。 中西医结合) 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方法有机 地结合起来)以取两医之长, 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 上, 阐明机制, 进而获得新的医学知识, 创立新的医 学理论 。然而将中医学的知识和方法与西医学的
>$?
量地运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和方法。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 研究人类 分析疾病的反应状 况 , 病变性质及发病趋势, 从而 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下面从几个方 面谈谈中医体质学说发展过程中, 中西医结合思想 和方法的运用。
群中存在着基因多态性差异, 并且表现为对疾病的 不同易感性。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中医不同体 质类型之 间 应 存 在 着 基 因 多 态 性 差 异 和 基 因 表 达 差异。因此从基因水平进一步开展中医体质学研究 是中西医结合又一体 现 , 另一方面, 现代医学精细 入微分析为主方法的运用,往往会忘掉个体整体, 或者难以兼顾个体整体, 而对目前如此庞大的基因 数据, 笔者在分析时 , 如能结合中医学整体观的思 想进行研究, 或许可以有新的突破。将中医体质学 研究与人 类 基 因 组 学 研 究 及 蛋 白 质 组 学 研 究 相 结 合, 将会使体质学的研究出现新的流调学) 研究 中医体质分型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必须借助这
一方法, 事实 上 , 流调学研究方法已在中医体质学 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如何裕民 >A@等对 4 4?A 例观察对 象的调研表明, 人群的体质构成与不同地理区域和 不同季节时令有明显的关系, 从体质调研角度分析 阐发了中医因时制宜的合理性。 王琦 >B@等对 7 5C? 例 肥胖人痰湿体质从生理、 生化、 免疫、 遗传等方面进 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拟定痰湿体质定量诊断标准, 并揭示了痰湿体质的病理基础。开展人群体质流行 病学调查, 已成为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医体 质学的不可缺的手段。
来无不为功能的、 代谢的与结构的三类。从意义上 来分则为两类, 一类是直观 的 、 浅表的、 现象的, 如

面色、 毛发、 皮肤、 腠理等。一类是理性的、 深层的、 根源性的, 如基础代谢率及多种激素水平等。之所 以形 成 目 前 两 类 分 型 依 据 并 将 西 医 的 概 念 运 用 其 中,是综合了中西医体质分型的优缺点而确定的, 中医 “取象比类 ” 的思维往往习惯从表象的收集中 直接概括出事物的本质, 如果加上西医还原分析的 方法, 能够从更 深 层 次 进 行 阐 述 和 论 证 , 那么既可 发挥其优势又可 使 其 更 加 客 观 化 , 标准化, 从而有 可能与西医实现有机地结合。
!"#$%#&’()* %#+#)%("
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 并以此
6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