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润色法管窥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意思是说,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

仅有健康充实的内容而没有优美语言的文章总让人觉得有些缺憾;文质兼美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南宋词人杨冠卿的《卜算子苍生喘未苏》中有“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

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句,意思是说贾谊的言论、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精警的政治见识和充沛的思想激情,还得力于辞采的美赡与风韵的高卓,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了。

可见文采对于文章是多么重要。

如今的中高考,也特别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注重文笔的优美流畅,中高考满分作文,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无一不是语言优美流畅之作。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有一项要求就是“有文采”。

当然,讲求文采并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语言美是建立在充实内容基础之上的,是为内容服务的。

如果单纯追求辞藻华丽而不顾内容表达的需要,那是毫无意义的唯美主义倾向。

因此,强调文章语言美的同时,一定要牢记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一宗旨。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美起来呢?下面介绍几种好方法。

1.活用词语使用词语要力求出新,不可老生常谈,亦不可拾人牙慧。

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

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或重复罗嗦,或拿腔捏调,或无病呻吟,读起来枯燥沉闷,味同嚼蜡,令人生厌,怎么能打动读者呢?用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文章内容的表达,影响着语言的生动性。

如果能做到词汇丰富,用词面宽,文章自会生动许多。

而能否活用词语,则是文章生动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这方面最忌讳的是平淡,最难得的是出新,不可拾人牙慧,而应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借鉴别人而又翻出新意,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才能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对于一个词语的妙用,第一个使用者是天才,第二个使用者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

从另一个角度讲,作文语言能否出新,也是一个学生有无创新能力的表现之一。

移用就是一种最常用的润色文章的方法,即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在乙事物上,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比如,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和“翔”,就用得十分传神:“击”写出了雄鹰在空中翱翔,翅膀有力拍打的雄姿;“翔”则表现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仿佛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令人回味无穷。

又如,高考满分作文中的例子:“放飞一个童话”;“灵魂在呜咽,良知在抽泣”;“乌篷船停泊在比枫桥还要斑驳的心情里,摇荡者清秋的月亮”;“避开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尘嚣,也远去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诗人坚硬的生命第一次疏朗得让人艳羡”;“季风的熔炉,卷碎一切痛苦,每当情感再次荒芜,我一遍又一遍地将往事反刍,咀嚼你的呵护,品味我的冷漠与残酷......”等等。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总结、积累,久而久之,驾驭语言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运用成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成语是我们的先辈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提炼并沿用至今的,其生命力非常旺盛。

成语还有凝练的特点,可谓言简而意丰。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成语的运用。

一篇文章中若能准确运用五到十个成语,就会让人感到很有韵味,文采倍增。

当然,并不是说一篇文章中成语越多越好,是否使用成语,运用成语的多少,要看文章表达的需要。

如果不适合中心,不符合语境,哪怕是再好的成语,也要忍痛割爱,决不能用进文章中去。

比如,说一个人办事如何如何精明老练,就可以用“老谋深算”来形容;说一个人羞惭到极点以致发怒,就可以说他“老羞成怒”;而说一个人办事以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设想和安排,就可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说一个人对于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就可以用“如获至宝”来表达,准确而又简练......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场合里自然而然的就用上了成语。

譬如当我们遇到某件很难办的事情非常为难时就会用“进退两难”、“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等成语来行形容;当我们看到某人想掩盖事实却使事实更明了时,我们马上会想到“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之类的成语;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高考作文取得满分的同学就很注重成语地运用,如高考作文中有这样地句子:“蟾蜍爸爸也不甘示弱,双方争执不下”、“稻田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呱呱’声”(《看谁更厉害》);“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中国大陆曾涌现出多少一夜暴富的企业,却总因抛不开‘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任意进行而最终分崩离析,被市场经济的洪流卷走”(《心中的天平》)。

当然,要想做到运用自如,就必须在“勤”字上下功夫,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只有多读多看多用,才能准确把握成语的词义,辩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弄清其词义大小、描述对象、使用范围及固定搭配,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建议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成语小词典,有空就翻一翻,日积月累,掌握的成语量会越来越多,并且能准确运用。

3、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的方法。

学习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它很好地表情达意。

比喻。

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明喻、暗喻、借喻,都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各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比如,我们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宝帘闲挂小银钩”,“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把一弯新月比喻成“小船”、“小银钩”、“银梭”,抓住了“弯”、“白”这样的相似点,生动贴切,令人遐思,给人以美感。

高考满分作文有这样的句子:“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犹如宫廷的车轮在昭君心里缓缓碾过。

”这里用了四个偏正短语作本体,道出了昭君心中的孤寂和忧愁。

再如,“柔情也许是一把双刃剑,正负的功能淬于一身,但也许它更可以算是一把刻刀,在尊重真理的前提下刻出生活的特质与生命的特质:让生命美丽而不轻佻,繁华而不浮躁。

”这里把感情比作一把“双刃剑”,形象地说明能否处理好感情亲疏对能否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又如高考一篇题为《无题》的诗歌体满分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如果感情像月光那么要知道它剽窃不了太阳的光线”,把感情比作月光,非常形象,充满诗意。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梁捷说过:形象化的语言是作文成功的一大秘诀。

的确,形象化的语言给人的印象鲜明而深刻,让人久久萦怀,难以忘记。

而非形象化的语言则让人读了以后满脑子乱麻,不会有任何明晰的印象。

比喻就是使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排比是一种很有效的修辞手法,它能加强语气,开阔意境,形成排山倒海之势,使表达很有力度,高考满分作文中用排比的很多,有的考生一开头就紧扣中心来几个排比句,一下子就抓住了阅卷老师的注意,给了阅卷老师以好感,又增强了表现力,如高考满分作文《呐喊——不能沦丧的道德》:“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鸿毛之轻,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灵魂贬值,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诚信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可以让人的胸怀宽广、高瞻远瞩;诚信没有色彩,却可以让人的心情灰暗、苍白,可以让人的情绪高昂、愉悦!”就是用了几个排比句,用对比手法指出讲诚信与不讲诚信截然不同的结果,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真可谓“凤头”,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又给人以启迪。

再如, 高考满分作文《心中的天平》的开头:“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因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因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排比四个问句,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引起人们对能否不为感情亲疏所左右、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深思,这样写生动且有思想深度。

对偶能使语言有对称整齐之美,音节和谐,读来琅琅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对偶在学生作文中主要用于整句,如高考满分作文的例子:“感情如水,理性如冰”(《理性的美》);“无论何时,月光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给感情一把尺》);“浮尘障目,看清流常为浊水,观蓝天常成阴霾,眺绿野常似荒漠”(《拭去眼前的浮尘》)等,这写样,气势恢宏,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拟人。

“春风细心而温柔地抚摸和呵护着刚露芽的小草”,把春风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及动作行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具体的感受。

“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

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把太阳和云霞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

夸张超越正常思维,夸大或缩小事物,让人展开想象,如李白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极写燕山的酷寒(当然也含有比喻);又如“白发三千丈”,写出“愁”之深之长。

对比使不同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比较则使同类事物辨别出异同高下。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常用修辞手法,这里就不一一举出了。

写作中学会了运用修辞手法,你的文章会文采倍增。

4、句式多变多变的句式能使行文生动活泼,富于变化,避免枯燥单调。

试想整篇文章全用陈述句,读起来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只能是兴味索然,死水一潭。

因此,要有意识变换运用多种句式,使你的语言活起来。

常用句式除陈述句外无非就是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倒装句等,要视情况灵活运用;整散结合、长短结合也是使行文活泼的好方法,同学们在平时的习作中都要用一用,做到养之有素,才能写出好句子来,才能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设问句,在阐明观点之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

有时连问几句,最后才对这些问题总起来作出扼要的回答,说明这些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也说明这个答案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一篇文章的开头用设问句,或者标题用设问句,就能启发读者思考,便于读者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论证中间插入设问,可以使论证深入,形成波澜;在一段或一节的末尾设问,甚至直接让设问句单独成段,可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反问句,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切的意思,以加重语气,较陈述句更能把本来的意思表达得鲜明透彻。

其特点是只问不答,答在问中。

它经常用在论述之后,因为这时结论已很明显,再用反问句加以强调,就显得更突出有力。

如高考满分作文《把握诚信》:“的确,我们从‘人之初性本善’的童年所带来的那份淳朴的诚实,应该好好把握,怎能任岁月‘雨打风吹去’,而洗掉了诚实的本色呢?”用强烈的语气指出不能丢弃了诚信。

倒装句,打破了句子的正常语序,对某一成分加以突出强调。

如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强调了糊涂的程度之深;“多美啊,北京的初冬!”,强调了北京初冬的美,增强了赞叹之情。

有时也可将定语或状语提前加以强调,如,“渐渐地,我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将状语“渐渐地”提前,突出这一过程是渐进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