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护士的素质与角色功能

2-护士的素质与角色功能

第二章护士的素质与角色功能
第一节护士的素质
护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护理队伍人才素质的提高。

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护士。

护理工作质量的优秀,护士思想境界的高低,涉及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

维护健康、捍卫生命是护士神圣的职责和使命,随着护士角色及功能的不断扩大及延伸,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求护士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遵守护理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一、素质的概念
素质是心理学专门术语,指人所具有的各种生理、心理及外部形态方面较稳定的特征。

既有先天的一面(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结构等);也有后天社会性的一面。

后天的、社会的一面是人的素质主要的一面,是通过不断学习、培养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塑造而获得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及品质特点的结合。

二、护士素质的基本内容
(一)思想品德素质
1、政治态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护理事业、改革开拓、坚信护理事业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2、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诚实慎独的品行。

救死扶伤、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实行人道主义。

(二)科学文化素质
1、基础文化知识为适应社会和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现代护士应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外语应用能力。

2、人文社会素质具有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是学习和掌握护理科学的基础和从事护理工作的需要。

掌握一门外语及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以便迅速了解国际信息,有利于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

提高自身审美意识,培养一定
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专业技能素质
护士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及比较系统完整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

具有预防医学、营养学、妇幼保健、优生优育、老年医学、健康医学基础知识是发展护理学科的需要。

具有娴熟的护理技术和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身体素质
1、心理素质良好的心境,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和较强的自控能力。

2、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精力充沛、体态端庄秀美。

具有主动勤快、果断敏捷、始终如一的激情。

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每个护士都应该明确护士素质要求的内容,在护理工作中,刻苦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

三、护士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一)推行素质教育对护士素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素质既有先天的一面;也有后天社会性的一面,其中主要是靠后天不断培养、教育、自我修养,而形成和发展提高护士素质,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护理人才的成长。

(二)护士素质的教育应贯穿于各门课程中
护士的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护理教育中。

在护理学基础中应重点讲解护士素质的理论、知识并训练护士素质的养成。

在日常生活管理中注重点滴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护士。

(三)护士素质提高在于强调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都必须掌握护士素质的内容、目标、要求,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学习加以提高和完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素质优良的合格护士。

第二节护士的角色
护士角色是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重要的社会角色之一,在各项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功能,起着其他角色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角色的概念
角色,又称社会角色。

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系的权利与义务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模式化行为。

例如,教师是一种身份,是一种特定的位置;认真教学、以身作则是这一角色应有的角色行为;而爱护学生,教书育人则是社会对这一角色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同时教师角色又具有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权利与义务。

二、角色的特征
(一)角色之间相互依存任何角色在社会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相互依存的。

即一个人完成某一角色,必须要有一个或一些互补的角色存在。

如:要执行学生的角色,必须有教师的角色存在。

同样要完成护士的角色,必须要有患者的角色存在。

(二)角色行为由个体来执行和完成只有在个体存在时,才会拥有某一个角色。

社会对每一个角色均有“角色期待”,如对学生有学生的行为标准,教师有教师的形象,护士要有护士的行为规范等。

这种“角色期待”所形成的价值体系,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融入到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使个体按照社会“角色期待”的相关内容来执行和完成角色行为。

若个体或群体的角色行为符合社会的“角色期待”,则社会和群体将能和谐、圆满的共同生活,反之,则导致紧张与冲突。

(三)角色之间相互转变所谓角色转变,指个体承担并发展一新角色的过程。

每个人一生中,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会同时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这是人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如:女性——在家可以是女儿、妻子、是母亲;在医院是护士、护士长;在旅途中是乘客;在商店是顾客等。

不同的角色,担任不同责任,表现不同的功能。

当个体执行并发展某一种新的角色时,就出现了角色转变。

上述这位女性集各种角色于一身,又成为一个“复式角色”。

“复式角色”的现象在人类社会
中普遍存在,但在复式角色中,一个人主要承担的角色是与家庭、职业相关的角色。

如:妻子、母亲、护士。

三、护士角色
近年来,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专业护士越来越多,专业护士的角色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

(一)历史上的护士形象护士最初的形象是“母亲代理人”,护士一词衍生自拉丁文,含有抚育、扶幼、保护、照顾的意思。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护士也被赋予了“宗教形象”。

16世纪至19世纪,是历史上的“黑暗时期”。

护士被视为“仆人”。

历史上的角色形象反映了护士职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也充分说明当时护理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现代护士的角色功能
自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护理专业以来,护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科学的发展,护士的形象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护士作为一个受过正规护理教育、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独立实践者,被赋予了多元化的角色。

因此,护士角色的承担者,必须根据社会对护士的角色期望而塑造自我,逐步完善自身。

1、护理者满足服务对象在患病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要。

2、决策者做出护理诊断,执行计划并判断及评价。

3、计划者制订系统全面的、切实可行的、符合需要整体性的护理计划。

4、沟通者收集资料及传递信息。

第三节患者角色
患者,即患有疾病,包含疾病痛苦的人。

患者角色又称患者身份,是社会对患者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即社会对个体患病时的权利、义务及行为所做的规范。

一、患者角色的特征
患者患病后从不同的社会角色进入患者角色,其原有的社会角色便部分或全部被患者角色所代替,以患者的行为来表现自己。

患者角色有以下特点:(一)患者可以免除或部分免除其平日的角色行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免除的程度取决于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患者的责任心以及患者在支持系统中所获得的帮助、医生诊断患者角色的合法证明等。

(二)患者对其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有权利接受帮助
患病是个体无所控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患者的过错,因而也免除了因疾病而造成的问题的责任。

(三)患者有恢复健康的义务
疾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不适、伤残、甚至死亡,因而大多数人患病后都期望早日恢复健康,并为恢复健康做出各种努力。

然而由于患者角色有一定的特权,也可成为继发获益的束缚。

因此,一些人努力去寻求患者角色,还有人安于患者角色,甚至出现角色依赖等。

(四)患者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
患者应主动寻求专门技术的帮助,通常为医疗人员,并与之合作,同时还需要争取家属于亲友的支持,尽早恢复健康。

二、常见的患者角色适应不良及心理原因
(一)患者角色行为冲突社会角色转向患者角色时,愤怒、焦虑、烦躁、茫然或悲伤是挫折的心理表现。

(二)患者角色行为强化一种变态现象,安于患者角色,依赖心理,害怕出院,害怕离开医务人员。

(三)患者角色行为缺如没有进入患者角色,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患者,防御的
表现出现在初次诊断为癌症或其他不良疾病时。

(四)患者角色行为异常由于病重或伤残,患者出现悲观、厌倦甚至自杀等行为表现。

(五)患者角色行为消退已经适应了患者的角色,但由于某种原因,使其又重新承担起原来扮演的其他角色。

三、护士在帮助患者角色适应中的作用
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常规指导介绍病区的环境,自我介绍。

(二)随时指导即将面临痛苦的检查等
(三)情感指导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出现角色缺如或角色消退现象。

护士应经常与患者沟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