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六年级作文指导(课堂PPT)
六年级作文指导(课堂PPT)
8
《有趣的课外活动》
❖ 常见“跑题”失误分析—— 没有审准题眼(“有趣”),没有紧扣“有 趣”来写。进一步分析发现这有两种情况, 其一是“活动”本身就“无趣”,不存在紧 扣“有趣”来写的问题;其二是虽然“活动” 本身“有趣”,但习作者没有写出“趣”来, 即不能写出“趣”来。
9
二、确定中心,选好材料
列提纲:以《童年趣事》为例。
11
(2)、列好了提纲,还要注意开 头和结尾:
❖ 常用的开头方法: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运用修辞; 3、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常用的结尾方法: 1、总结式结尾; 2、自然式结尾; 3、点题式结尾; 4、含蓄式结尾。
12
(3)文章中间部分又怎么写?
❖ 如写作《童年趣事》:在金色的童年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 事都是同学们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如何把这些 趣事作为材料写下来呢?
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 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 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技巧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 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少的。环境描 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衬托人物,可以推动故 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先进行一段 简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 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上 面例子,写一场急雨的降临,目的是为教室内 的考试烘托背景,并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写 法简单但很实用,效果也好。
审“好”题目 远离“跑题”
3
一、认真审题,明确体裁
审题,就是对写作要求进行分析,弄清题 目的含义、范围、要求等。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 ❖怎样审题呢? 1、审题目的关键词,即“题眼”,是写什么 。 2、审清写作的范围,即写作时选材的侧重点。
《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 《我的爸爸》、《我和爸爸》、《我爱您,爸 爸》。
《桂林山水》的开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 赏桂林的山水。
19
技巧三: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独立小院,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泻在我的 身边, 我感到了心沉水底的清凉,引起了对 你的不尽的思念!曾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月色溶 溶的夜晚,我把你送上了开往异乡的列车……
技巧点拨:考试中,常有追忆式文题出现, 需要考生追述过去发生的某一件事,此时不妨 联想回忆,引发思绪。这篇文章的开头就采用 了这一方法。文中先写月色,由溶溶月色引发 了“我”的联想,使“我”回忆起同样是在这 样的一个夜晚发生的故事。这种开头,洋溢着 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利于抒发情感。
6
审题的具体任务: 看清题目(看清楚题目上的每一个字看懂 题目的意思和要求);
《快乐的双休日》将“双休日”写成了“单休日”。 《一段往事》 不能写成“一 件往事”。
分析题目(分析题目中字词间的关系); 思考题目(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 确定体裁)。
7
《妈妈笑了》 ❖体裁:写人记叙文 ❖题眼:“笑” ❖关键:挖掘“笑”的背后
如何写好作文?
1
一篇优秀习作的基本要求
1、有特色的开头; 2、内容切题,立意新颖; 3、结尾点题,要有自己的体会、感悟或想法; 4、层次清晰,每段中心句围绕题目,每段内 容围绕中心句展开; 5、合理运用丰富的词语和比喻、拟人、夸张、 引用等修辞手法以及 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方法;
2
张开你的大眼睛——
本文开篇,作者连续用了7个结构相同、 含义隽永的句子,从不同角度赋予了“门”独 特的寓意,既揭示了“门”的丰富意蕴,又形 成了一种层层递进、不可遏止的雄浑气势,自 然引出了下文“推开人生之门”的主题。
27
技巧十一:托物起兴,暗渡陈仓
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 群星为它作伴;春花绽开了,绿叶为它映 衬; 鸟儿在鸣唱,蟋蟀为它伴奏……天地万物都在 向我们讲述着爱的 话题
❖ 1、命题作文题目是固定的,就不能自作主张, 另写文题;
❖ 2、半命题作文题目是要进行“完形填空”的, 就不能粗心大意,信手填写;
❖ 3、选题作文要求“多中选一”,切不可犹犹 豫豫,反反复复;
❖ 4、话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是自拟的,应匠心独 运,一展才情。
5
审“题眼”,定重点
技巧点拨:写作记叙文要善于制造矛盾, 在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才能吸引人。这篇文章 在一开头就抖出一个矛盾冲突。目的是要迅速 抓住读者的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1
技巧五: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 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 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 人以善。
技巧点拨: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 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 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 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收到良好的 效果。上面例子,采用排比、叠词手法生动地 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 感,语言亮丽多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22
技巧六: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16
作文开头.结尾技巧
17
技巧一: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 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 吸声。护士只有在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 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 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凝视 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
1、一般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 清楚,不能颠三倒四。所选的事必须有趣,仔细琢磨,反复 思考,找出这件趣事闪光的地方。
2、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让读者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 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怎样有趣的事。
3、写事离不开写人。在记事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 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把事情发生的环境 写清楚,这样才能使文章表达得更生动,感情更强烈。
❖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表明的立场或抒发的情 感。情感有热爱、赞美、伤心、难过等。一篇文章 能否打动人,令人难忘,给人启示,关键在于它确 立了什么样的中心。如《童年趣事》通过写()的 事,表现了()的情感。
❖ 中心明确了,就要围绕中心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 料。
同学们:童年趣事,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15
写景状物类
1、写景的作文。题目中有要求描写季节、时间 或游览、见闻意思的,一般是写景作文。如 《秋》、《 山村的早晨》等。写景的题目有时 与状物的题目难以识别。一般来说,重点写景物 中某一物体,那就是状物作文了。 2、状物的作文。状物的作文一般都能从题目中 看出来。物体有静物和动物之分。所以,描写静 物和动物的形态、颜色、结构、动作的作文都是 状物的作文。
20
技巧四:突出矛盾,渲染气氛
“你这书记趁早别当了,半点用也没有!” 从学校风尘仆仆赶来的我,离家门还有百来米 远,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听到了妈妈 对爸爸的呵斥声,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袭 上我的心头。妈妈也是多事,爸爸干什么她都 要干预一通,搞不好就暴跳如雷。好在爸爸宰 相肚里能撑船,每次都是任凭妈妈一阵暴风骤 雨过后,才用几句绵里藏针的话收拾残局。今 天不知又为了什么。
文中,作者从自然现象入手,托物起兴, 铺叙了自然界中许多事物之间都充满了浓浓 的“关爱”,并且运用拟人手法,使这些事物 具有人情味。接下来不用看就知道,肯定要过 渡到“人与人之间也应存在关爱”的相关主题, 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28
回忆式
《我的好朋友》:每当看到书桌上的 照片,我便想起了我的好朋友---琪儿。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4
技巧八:设计题记,新人耳目
缘,让我与你相识在桂花烂漫的九月;梦, 又让我与你分别在烈日吐炎的六月。朋友,在 与你相处的四个春去秋来的日子里,友情让我 加倍珍惜。是你让我惨淡的日子也变得精彩, 是你让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丽,是你让我骄傲的 心得以让谦虚驾驭。一切的一切,让我追寻与 你共同走过的脚印。 ——题记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31
排比式
《渴望心灵的撞击》:绿叶,渴望阳光的 呵护;花儿,渴望流水的滋润;森林,渴望春 风的礼赞……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增强气势,先 声夺人。
32
比喻式
《高山流水》:月光如水,音乐般静静流泻着清 辉。寂寞,心灵的荒地。我只身一人于夜中穿行, 月光下的自己,脸上写满了忧郁。凉意渐起,晚风 送来清香。
在这篇文章中,考生别具匠心地在正文前 面设置了一个题记,既渲染了浓浓的氛围,为 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同时又含蓄地交代了 “我要说声谢谢你”的原因,巧妙地诠释了文 题。而且句式整齐,富有文采,很有感染力和 吸引力。
25
技巧九:言彼意此,曲径通幽
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有 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杯酒,有的人喜 欢把人生比作一团麻。我却喜欢把人生 比作花。
在铺陈了他人对人生的种种理解后, 小作者话锋一转,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由此进入 文章的主体部分,可谓言此意彼,欲擒 故纵,曲径通幽,韵味悠长。
26
技巧十:铺陈排比,蓄势待发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 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 果实推开了秋天的门 瑞雪推开了冬天的门 书籍推开了知识的门 智慧推开了理想的门 理想推开了成功的门 听,到处都是开门的声音……
4、记事中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一 般指事情发展高潮处)写具体,写详尽,这样读者印象才深刻 。
13
记叙文类型:
写人记事类 写景状物类
14
写人记事类
1、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通过人物外貌、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和相关事例来表现 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 过、结果。
技巧点拨:这篇文章的开头设计了一个悬 念:“我”快要死了。于是读者不由得被吸引 住了,会想,他怎么会快死了呢?他得了什么 病?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而然地使你迫不及待 地想知道下文。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人们阅 读时的好奇心理,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