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雷雨》中蘩漪形象
摘要:在剧作《雷雨》中,蘩漪是作者塑造的最具“雷雨”性格、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艺术形象。
她是一个性格复杂、内涵丰富并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她渴望自由的爱情,但又摆脱不了家庭的牢笼,她既具有旧式女性柔弱的性格,同时又有着现代女性的抗争精神。
她充满激情,内心几近疯狂,在追求个性解放与情感自由的过程中,努力挣扎,燃烧自己也毁灭别人,使《雷雨》成为一幕人生悲剧。
她是雷雨的化身,也是剧本的灵魂。
本文从曹禺创作《雷雨》的背景和蘩漪的反抗及毁灭等方面来分析蘩漪的形象。
关键词:《雷雨》;蘩漪;复杂性;矛盾性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杰出的作品,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雷雨》以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为背景,描写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的悲剧。
在剧中,蘩漪是作者塑造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艺术形象。
她充满激情,内心几近疯狂,在追求个性解放与情感自由的过程中,努力挣扎,燃烧自己也毁灭别人,使《雷雨》成为一幕人生悲剧。
蘩漪,繁,多也,漪,水之纹也。
蘩漪便是猛浪,便是永不宁静的水,便是荡涤一切的”雷雨。
她的痛苦最深而渴望又最强,所以爆发得最疾最猛,就像雷雨。
这个偏执与不幸、聪明与无奈的女人,着一身镶着灰花边的旗袍,从走廊上静静走来,阴鸷而沉郁,眼眸里交织着“最残忍的爱和最不忍的恨”[1],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暮色的角落里散发着忧郁妩媚的芬芳。
她的柔弱的女性气和内在的野性是黑暗的一线光明,既带有雷雨的雷厉风行又免不了有短暂强硬过后的软弱。
蘩漪鲜明的”雷雨”的性格这种性格具有极端,彻底。
她是雷雨的化身,也是剧本的灵魂。
一、“雷雨”性格——爱恨情仇,玉石俱焚
蘩漪出身于名门大户,受过良好教育,“五四”时期接受过新思想的影响,向往自由美好的爱情,追求个性解放。
她聪明、美丽,也很矜持、倔强,是个明慧的女子。
但特殊的经历和遭遇,改变了她的命运,也改变了她的性格。
十八年的牢笼生活,使这个原本活泼的金丝鸟,被活活地困住了。
面对着没有爱情,没有温暖,没有希望的单调、阴郁、烦闷的日子,蘩漪受着残酷的精神折磨,把她“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
[2]但三年前的那一刻——周萍从乡下来到周家,这似乎又给蘩漪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渐渐感受到了鲜活的滋味,于是不顾一切地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好景不长,随着四凤的到来,周萍的背叛,她的精神受到现实和
理想的反向撕扯,她终于由脆弱走向倔强,由冷静走向疯狂,变为可怕的复仇女神,如她自己所说“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
[3]最终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爆发了“雷雨”性格。
二、女性的觉醒——“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
蘩漪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之下,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式教育,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情感,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接受新思想的条件。
所以她不能忍受封建家庭礼教的“三从四德”,渴望男女平等,渴望人身自由,渴望追求自己的真善美。
周冲曾称赞她“您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您最大胆,最有想象,又最同情我的思想”。
[4]说母亲最同情自己的思想正暗示出母亲也有这样是思想。
对于面临家庭困境的蘩漪来说,她认为要挣脱周朴园那铁血的压迫,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全部寄托在爱情这棵救命稻草上,力图为一个真爱她的男人,真真地活着。
所以当周萍出现在她的生命中时,她近乎疯狂的追求,紧抓着这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力图逃开她现有的命运处境。
三、倔强的反抗——不惜名誉乃至生命
蘩漪的觉醒意识,使她忍受不了这老房子的闷气,她以自己的言行反抗现实的牢笼,实现自己的箴言——“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
[5]在与周朴园的三次
交锋中,尤可见她自尊自重,反抗横暴的品格。
第一幕中面对周朴园逼自己喝药的情境,她气得泪流满面,仍坚持不喝那苦东西,为了不让儿子与情人为难,不得不一气喝下,跑下饭厅;第二幕中周朴园命令她到楼上看病,并再次命令她听话时,蘩漪尖锐并轻蔑地笑,回击说“你忘了你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啦!”“又大笑,由饭厅跑下,重重地关上门”;[6]第四幕的又一次交锋中,她甚至不愿多言,只轻蔑地说“不,我不愿意,我告诉你,(粗暴地)我不愿意”。
[7]可以说蘩漪是周家第一个敢于反抗专横暴戾、刚愎自用、冷酷无情、虚假伪善的周朴园的人,她敢于用自己的言行去争取那一点自由的空气。
除了言语的反抗,她还用实际行动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
他爱上了周萍,重新燃起了青春之火。
但是当周萍爱上四凤背叛她时,使她又一次陷入绝望之境。
把自己逼到了“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
[8]虽已陷入绝境,但仍渴求能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还抱有把过去的爱情转化为现在的冲动和幻想。
最后,在周萍如此冷漠对待她的哀求中,她发出了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人侮辱的控诉,于是她由爱转恨,像疯子一样开始报复,最终毁灭了一切,包括她自己。
“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的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
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火星也消失时,她的生命也顿时化为乌有”。
[9]
四、性格的局限——盲目而扭曲
蘩漪虽然对旧制度发起强烈的反抗,但她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软弱的,最终还是让旧制度毁灭了。
这是历史的局限性。
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使自己真正成为有情有爱的“活”的人。
可她的反抗却是盲目的——甚至方式有些扭曲,将希望寄托于一个不能担当的男人身上,寄希于爱情这条艰难的老道上,反抗的行为存在一种报复心理,寻找一种心理快感。
这是长期的封建大家庭生活留给她的烙印,使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她无法摆脱的弱点。
可以说蘩漪是一个有着旧式观念的新式女性,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认清命运的现实,她的反抗仍是依附男人的盲目反抗。
因此,当她撕碎着周朴园这个腐朽罪恶的家庭的伪善面纱时,往往也在撕碎着她自己的面目;当她破坏着自己的罪恶家庭时,也在破坏着别人的幸福;当她要求着自己的自由时,也在损害着别人的自由;当她毁灭了身边的一切时,也毁灭了自己。
周公馆内的舞台上,背景幕布永远是沉闷的。
只有蘩漪,在这昏暗的背景上,尽情展示她的所有孤独的美丽,旁若无人舒展一个女人一生的华采。
她那火炽的热情反应了那个时代妇女解放的要求,她那雷雨般的爆发,正是个性解放的春雨、反封建的怒涛。
她的呼喊表明时代的觉醒。
她生命的火花照出那个家庭和社会的黑暗。
尽管人生的底色是摆脱不了的悲剧,但她仍然留下一抹高傲而又动人的华丽。
注释:
[1] [3] [4] [5] [6] [7] [8] 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2]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
[9] 曹禺:《雷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参考书目:
1、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2、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
3、曹禺:《曹禺经典作品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4、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