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

练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罗曼·罗兰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2C(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作家)3B4D《劫掠者》(福克纳)5C二、名词解释意识流:它是从西方意识流小说中引入的一种创作手法。

用于表现人物意识深处的流变状态。

它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交错等。

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以后波及欧美各国。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

“意识流”概念是由威廉?詹姆斯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

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是描写人的意识活动,特别注重表现人的潜意识,它打破传统时序和情节的因果关系,形成时空倒置、交叉,让人物的意识活动去结构作品,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写作手法,并进行语言形式的各种试验。

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品,代表作是爱尔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黑色幽默: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

名称来源于弗里德曼的同名短篇小说集。

这派作家信奉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世界的荒谬、混乱与神秘,他们以夸张和超现实的手法揭露讽刺现实中的丑恶,用喜剧的方式处理悲剧性的内容,使读者哭笑不得,从而对生活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代表作是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

写法上,黑色幽默小说往往将滑稽、丑恶、畸形的人物和故事放大、扭曲,显出其荒诞,以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某种隐喻。

反讽:是一种以超然的态度、戏谑的口吻表达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

它一般通过两项对立内容的悖逆冲突,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丰富作品的内在意蕴。

在叙述情节事件、塑造人物形象、显示作者的情感态度上,具有意婉旨微、深刻有力、耐人寻味。

三、查相关资料,介绍下列作家的基本情况,文学主张和代表作品。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

她一生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改革与创新,被称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与乔伊斯?福克纳一起,并称为当代三大意识流作家。

就创作技巧而言,伍尔夫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并运用象征、暗示、隐喻、影射、摹拟等方法和技巧,时序倒置或互相渗透、多层次、多视角地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表达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性观点,呼唤一种新的叙述方式。

她打破了传统写实小说由作家根据时序去描述人事景物的框限,放弃了传统的“全知视角”,由作家的个人化叙述转变为叙述者的非个人化叙述,作者“退出小说”,让人物的思想、感觉、情绪的流动变化过程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达洛威夫人》是伍尔夫的第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

她大胆采用了以一日为框架的小说模式。

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就是议员夫人克莱丽莎战后不久一个夏季在伦敦一天的活动——从清晨离家去为即将举行的宴会买花,直到子夜宴散为止。

这个情节只是为了人物的意识活动提供支撑点,交待故事背景而已,并不有趣。

小说的重点在人物意识的表现上,通过达洛威夫人的回忆,追溯了她十八岁至五十二岁的经历。

在达洛威夫人的追忆中,穿插了其他人物的意识活动,构筑了神志正常的人眼中所见的世界和精神失常的人眼中所见的世界的并列。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灯塔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断生活经历。

拉姆齐夫人答应六岁的小儿子詹姆斯翌日去灯塔,但因为天气不好未能如愿。

后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拉姆齐夫人也溘然长逝。

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子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

虽然情节极其简单,但伍尔夫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多点聚焦叙述手法的运用,如实地记录了每个人物刹那间的情绪波动和思想转折。

叙述者和人物之间,不同人物之间,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视角转换十分频繁。

乔伊斯1882年2月2日,乔伊斯(James Joyce)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

他的父亲对民族主义有坚定的信念,母亲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乔伊斯出生的时候,爱尔兰这个风光绮丽的岛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

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他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在写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一封信中,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我的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

”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

在乔伊斯眼中,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每时每地都上演着麻木、苦闷、沦落的一幕幕活剧。

詹姆斯•乔依斯于1904年1月7日,在他母亲逝世之后4个月起在都柏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画像》,1914年完稿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历时10年。

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的发展的各种影响——家庭束缚、宗教传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去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

乔伊斯通过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故事,实际上提出了艺术家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并且饶有趣味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斯蒂芬•迪达勒斯本人恰恰就是他力图逃避的都柏林世界所造就的,都柏林无形中报复了反叛的青年艺术家。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记录,即主人公广告经纪人利奥波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动。

乔伊斯在本书中将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铸于一炉,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布卢姆一天18小时在都柏林的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现代史诗的概括性。

《尤利西斯》以三个人物为主,除代表庸人主义的布卢姆外,还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欲主义的莫莉以及代表虚无主义的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

小说通过这三个人一天的生活,把他们的全部历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威廉·福克纳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l897-1962),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

在童年,母亲经常强迫他在“软弱”和“坚强”中做出选择,让他从小就体验到深深的分裂和痛苦。

威廉·福克纳比同龄人长得矮小,整个童年都在希望自己能长得高大些。

曾祖的荣耀与父亲的落寞构成的巨大反差,家庭的分裂加上身体上的劣势,促使他对想象力从喜欢发展到依赖。

福克纳逐渐远离集体活动,甚至逃学。

威廉·福克纳把自己看作是曾祖父的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模仿老上校生活。

他弃绝不用父亲的名字卡斯伯特,而把家族巨人的名字威廉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名字。

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说:“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句话他一再重复,变成一句口头禅。

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著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

他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

他一生多产,令很多美国作家羡艳不已,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其持批评态度。

他和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

一般认为他是19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福克纳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有南方人特有的幽默感,深入刻画黑人与白人的地位、相处、矛盾等敏感问题,生动描绘出惟妙惟肖的南方人形象。

批评家普遍认为,从发表《喧哗与骚动》的1929年到出版《去吧,摩西》的1942年,这13年是福克纳文学创作的全盛时期。

《喧哗与骚动》与《沙多里斯》有类似之处,两本小说都反映了南方世家的没落。

但《喧哗与骚动》已摆脱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人物的内心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追溯蓄奴制种植园制度的消极影响。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又一力作,写农妇艾迪·本德仑弥留至死后10天之内的事。

《八月之光》写一个在社会里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者被不合理的社会法则支配,受到命运的播弄,终于悲惨地死去。

《押沙龙,押沙龙!》通过几个人的叙述来表现庄园主汤马斯·塞德潘的兴衰史。

该作品是福克纳创作中最具史诗色彩的一部。

它跌宕多姿,有声有色,悲壮激越,从中可看到古希腊与莎士比亚悲剧的影响。

《我弥留之际》是继《喧哗与骚动》之后又一部意识流小说杰作。

母亲艾迪原本是杰斐逊镇的教师,嫁给农民安斯·本德仑后郁郁寡欢,后与巡回牧师有染,生下私生子朱厄尔,从此与周遭环境更是格格不入。

艾迪弥留之际,要求丈夫和孩子们把她的遗体送回小镇安葬,对于艾迪而言,这是表示对于丈夫和环境的最后轻蔑;而对于安斯和孩子们来说,完成她的遗愿既是对死者的敬重,也不无驱鬼的迷信,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稀奇古怪的个人利益。

扶柩回乡的一路上,天灾人祸、磨难重重:大儿子被车压断了腿、成了终身残废;私生子在一次火灾中被严重烧伤;另一个智力不全的儿子因纵火烧棺而被送进疯人院;女儿为了搞到堕胎药而被药房伙计诱奸;拉车的牲畜也被洪水冲走。

40英里的道路居然颠簸了6天,已经发臭的尸体终于到达目的地后,这个家庭顿时星散,只有心思单纯的一家之长安斯如愿以偿地借钱买了一副假牙,并带着新欢踏上回家之路。

《我弥留之际》是一出黑色的、残酷的喜剧,尸体是小说的中心意象,而死亡是小说的中心主题。

它不仅反映了本德仑一家的无能和不幸,也曲折地传达出一种普遍的没落情绪,所以,小说不仅是描写农妇艾迪的弥留之际,也描写了整个南方的弥留之际。

这部作品结构新颖,全书59节,每节是一个人物的意识流。

叙述者共有15位,除了本德仑家的7名成员外,还有他们的邻居、偶遇的旅客和相关人士。

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故事、发表感想和追溯往事,各节之间相互呼应,而艾迪弥留之际的意识流是作品的核心部分,起到解释和连缀的作用。

语言采用南方农民的鲜活口语,却又人人不同、富于个性。

其技巧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四、请分析下段中(《追忆似水年华》)意识流的脉络:这段意识流从对“名字”和“不可知”的论述开始,说明名字的功能,继而将名字和实体联系,再将实体具体落实到城市、河流等事物上。

从此再推衍开去,说明名字让世界“呈现出光怪陆离的画面”,由想到“每一个城堡、公馆或宫殿,都有它们的女主人或仙女”继而话头一转,想到了德·盖尔芒特夫人。

并展开了之后的意识流动。

五、复习意识流理论并在阅读相关作品的基础上,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意识流文字,记录某个时段或特殊情境中自己深层意识的发展脉络。

写作思路:仔细体会具体情境下,自己某一时段思想的状况及其变化过程,忠实记录自己“原生态”的、未被加工剪辑过的意识图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