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传承人目前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情况1.冰火两重天:近年来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传承状况、遇到的问题及困惑,放一块儿谈,一句话:冰火两重天。
火的方面是那些产品有销路,他们办起了公司、招工人、开起了商店,如陶瓷、刺绣、雕塑、制剑业。
但这部分人是少数行业的少数艺人。
大部分民间文化后继乏人,传承人靠手艺连自己也养不活,更谈不上致富,无人愿跟着学,即使传承人想招外姓人授德传艺,也无人愿学。
如郑州“猴加官(冠)”艺人老曹,已80多岁了,通过媒体公开声明愿免费招外姓人为徒,传授制作技艺,却无人愿跟着学。
2.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一是后继乏人;二是知识产权纠纷。
1956年私合营时留下的历史问题,改革开放允许私营经济后,以及受到保护后,有了名和利之争。
家族内部的纷争,兄弟反目。
相关利益集体和个人争抢传承人资格。
三是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盲目拆迁、合村,对古村落和古民居的毁坏。
四是自然环境污染,造成人们不愿、不敢品尝地方小吃,不愿、不敢直接接触手工艺品。
3.河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前后4批共有84名国家级传承人,分布在民间文学、民俗之外的8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类之中。
全国4批非遗传承人共1986名,平均每个非遗项目约1.63人。
我省非遗传承人约占全国总数的4."2%,高于各省平均人数(58."4人)。
河南非遗居国家级项目平均拥有1."15个代表性传承人,略低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平均人数。
我曾做了一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布表:①民间文学的国家级项目有5项,民俗有8项,而传承人缺位;②戏剧类国家级项目有17项,平均每个项目2."5人;传统音乐平均每个项目1."6人,传统舞蹈平均每个项目0."5人,曲艺平均每个项目1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平均每个项目1."6人,传统美术平均每个项目0."9人,传统技艺平均每个项目1."7人,传统医药平均每个项目1."5人。
14.河南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2008年公布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来,每两年评定一批,221人入选。
2010年评定了第二批231人入选。
2012年第三批189人入选,三批共计641人。
在省文化厅2008年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之前的2005年3月,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领导小组按照中国民协的部署开展了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命名工作。
2007年7月25日,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联合命名了76名省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单。
当年11月,在郑州召开了命名大会,冯骥才、孔玉芳等领导亲自向传承人援牌。
其中28人于2007年6月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介绍76名杰出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图书《薪火》,于2010年5月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
5.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情况:从2006年起,国家对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了补贴,数额少则二三十万,多则数百万。
从2009年起,国家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补贴每人每年8000元,第三年提高到100元。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有100万元补助,而河南省的省级和省以下传承人还没有任何补助。
而陕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发文明确表示从2013年元月起,对10名省级传承人每月资助传承经费400元,49名市级传承人每月资助200元,在72名县级传承人中每年选出10名优秀传承人,每人奖励1200元。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对其生存、生活提供保障,通过资助和奖励,能使其主动开展授徒、传艺、交流和传统节日表演活动,搜集整理、出版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保持原真实性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发展、打造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
6.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错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始阶段,是先确定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后再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以项目带传承人,项目是一个,而传承人和传承主体可以是多个。
这是符合非遗实际情况的。
初看起来,这样做没什么问题,但实行几年后,问题出来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差别是其“非物质性”,即活态存在和活态传承。
这个“活态”2就是传承人。
只要把传承人保护好了,他就可以制作出更多产品(服务、演出、制品),可以传授给更多的徒弟。
静态地像保护文物那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适用于那些已经被历史淘汰或即将被淘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果把扶持资金的大头放在项目上,似有见物不见人之嫌。
所以应该确立起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首要位置,进而确立起传承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这就像鸡和蛋的关系。
保护好了鸡,它就会多下蛋。
二、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1.确立传承人在民间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民间文化传承的内在规律是“活态”存续。
其载体主要是传承人。
保护住了传承人,也就保护住了民间文化;扶持了传承人,也就是传承了民间文化。
留住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是先救项目还是先救艺人?是把主要精力、财力、物力放在项目抢救上,还是放在传承人身上,不仅是个政策和方式方法问题,而且还体现出对民间文化传承规律的认识,有必要深入探讨,抓住关键。
说一个现象,有些地方花大钱建仿古一条街,什么一条街,建民俗村,搞招商,可就是招不来艺人去开店。
朱仙镇搞了木版年画一条街,十分的冷清,只有三家去开门面,也是常常关门,其中一家也撤出来了。
造成木版年画一条街不景气的原因有很多,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什么?如何抢救和保护?纲举目张,纲在哪儿?这个纲就是传承人。
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标准、比例及认定程序研究:河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从2008年至2012年认定了三批共641人,其中84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艺人一旦被认定为省级或国家的代表性传承人,身价倍增,名利双收。
所以,现在评选、认定代表性传承人成了一个敏感的事情。
但在评选、认定代表性传承人的时候,缺乏一个分类别标准,缺乏各类别之间以及同类别中不同项目的结构和平衡系数;认定程序也欠完善。
有些老艺人不知道评选传承人这回事,也没钱去请人制作申报材料;有些项目一家上了两代人;有些艺人一旦“榜上有名”后就不再操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事情了。
3各级传承人名单的命名应采取倾斜政策:一是在非遗项目上,向濒危项目倾斜,向稀有项目倾斜,向弱势项目倾斜;使每个此类项目都有一个以上的省级或国家级传承人,并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传承人梯队。
二是在传承人分布上向民间艺人倾斜,向农民倾斜,向民营企事业传承单位倾斜;既然是倾斜,所占人数比例要超过50%。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人才培养:国家制定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六字保护方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六字方针,前十二字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后四字。
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六字保护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六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可以移动的或不可以移动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不损害就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要活态传承,活态发展。
传承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传承人。
传承人的培养,传统方式主要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现代方式主要有行业培训和学校培养等方式。
(1)家族传承:“百年字号,祖传技艺”常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诩的词语,也是极为吸引人的广告词。
至今,家族传承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主要传承方式。
按照旧的族规,家族技艺绝活“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闺女”、“传长门不传旁门”。
这是时代使然。
家族传承也有其优势,可以保持祖传技艺的纯正、正宗、地道,不变异、不变质、不变味。
但世代单传往往会造成人亡艺绝、技艺失传。
(2)师徒传承:名师出高徒。
社会上谈起艺人的时候,往往会先说起他(她)是某某人的徒弟、高足、关门弟子,说他(她)曾拜某某为师、师从某某人。
就像钱币的两面,师徒传承的另外一面,是保守、封闭,仅从行业谚语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徒弟,三年奴隶”,“能舍钱一斤,不传一招新”,“没得烟与酒,师傅留一手”,“徒弟传徒弟,越传越差气”,等等反映师徒关系的谚语。
师徒传承从古至今,是传统技艺、民间演艺、中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主要传承方式。
4(3)社会传承:社会传承又称为集体传承,多发生在民俗以及传统农业生产领域中。
其传承特点是集体意识、集体认同、集体行为。
在社会性传承中,不排斥家族的、师徒的传承方式。
节令,是典型的民族性传承模式。
例如当春节来临时,亿万民众浩浩荡荡“回家过年”,全家团圆已经成为民族共识,甚至是下意识、无意识。
2006年,国家在春节之外,又确定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假日,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国家继承和延续。
庙会,是典型的集体传承模式。
方圆几十几上百里的民众,认同某位神灵、祖先,认同某项祭拜活动或仪式,他们会世世代代沿袭下来,成为不约而同的习俗、习惯。
例如浚县正月庙会,如果谁参加社火队朝顶,必须得连续参加3年。
在民众意识里,似乎不去参加对某位共同始祖的祭拜,会产生被族群抛弃的感觉,“数典忘祖”、“数典忘宗”是最耻辱的行为。
传统农业耕作技艺,包括传统渔牧技艺,及其相关的手工加工技艺,已经成为地域的共同知识。
俗话“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就是反映这种普及现象。
例如中原二十四节气耕作技艺,是千百年来民众智慧的结晶,并且用大量的农谚和歌谣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弥足珍贵。
现代农业改变了传统耕作技术和方式,但改变不了二十四节气耕作时序。
可以用播种机代替耧种麦,用收割机代替镰刀割麦,但再大的动力机械也改变不了小麦秋播夏收的节气规律。
(4)行业培训:行业培训已经进入了专业领域。
同行之间的观摩、交流、切磋、学习,使艺人开阔视野、打开思路、提高技艺、扩大交往。
行业培训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
面对已经被评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省文化厅从2010年起到2012年,分4批进行了全员免费培训。
(5)学校培养:学校教育是现代培训形式。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最早开展起来的是公办戏曲和音乐学校,搞得最红火的是民办武术学校和杂技学校。
①坚持的戏校。
河南那些老的地区大都有戏曲学校,主要为本地剧团培养演员和伴奏员。
中央戏剧学院开办有豫剧本科班。
但是,不少戏校面临招生难、生源不足的窘困情况。
于此对照的是民办戏校兴5办了起来。
纳入职业教育和中专教育体系的,国家减免学费、发放生活补贴。
②刚强的武校。
民办武校不但在登封和温县林立,在省内许多地方也遍地开花。
省体育局于2000年10月6日颁布了《河南省武术学校、习武场所管理办法》(豫体武字〔2000〕053号),规范武校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