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鲍廷博与乌镇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藏书家鲍廷博的藏书、刻书经历及其一生,前五十多年是在杭州活动,后三十多年是在桐乡县青镇(今乌镇)。
标签:鲍廷博藏书家定居乌镇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得闲居士等。
原籍安徽歙县西乡长塘村,其家数代行商,祖父鲍贵、父鲍思诩同至浙江杭州经商,世业盐和冶坊。
鲍贵辞世后,思诩携家居杭州,廷博生于杭州。
乾隆十年,18岁的鲍廷博就已经刻书了。
父母逝世后葬于乌程县乡间。
乾隆四十九年(1784),廷博遂择址与乌程县仅一河之隔的桐乡县青镇杨树湾(今名杨树浜),建造藏书楼寓居。
吴骞的《拜经楼诗集》卷四,有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夏日从小桐溪泛舟径硖石至乌青访渌饮道中即事》二首(小桐溪,在海宁新仓,指吴骞的住处)有“草没乌墩戍,风传宋堡钟”句,宋堡是乌镇(古名乌墩、乌戍)南栅地名,杨树湾在其东。
从此诗可知鲍廷博此时已迁居乌镇。
卷四还收有《小寒食同兰坻乌青泛舟即事》三首,列为乾隆五十年作。
兰坻即方薰,清画家。
诗人魏之琇亦作有《鲍廷博移居桐溪》诗(四首),中有“尘事自从今日减,著书应比旧时多”之句。
说明了鲍廷博选择在乌镇杨树湾这地方定居,是因为在那里可以减少“应酬等”尘事,静下心来编书、著书。
此后,鲍廷博就在乌镇杨树湾读书、著书、藏书、刻书。
曾听乌镇故老相告:鲍廷博曾借乌镇南栅的道观崇福宫(俗称南宫)作为刻书的场所。
乌镇在明代即以刻书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到乌镇出版家程尚甫家购书,可见乌镇足有为鲍廷博刻书的专业人员。
《浙江藏书史》说“鲍廷博曾一度移居桐乡青镇”,“他的藏书活动、刻书事业主要活动地是杭州。
”所以把鲍廷博定为杭州藏书家。
我认为鲍廷博活动的主要地方是杭州和乌镇两地,其父母逝世后,葬于乌程,他此后长期定居乌镇。
其间,除了有时至海宁等地访友,至苏州访书,至杭州访友访书,他五十七岁至八十七岁,三十一年一直定居在杨树湾。
鲍廷博在校书题跋中,虽然大多署“校于知不足斋”,但也有不少题跋注明该书是在乌镇校的。
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鲍廷博在校刻《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写的跋语,末署“正月十九日青镇寓庐校完。
”是年九月十七日,鲍廷博自乌镇至苏州访书。
同月,至桐乡金德舆家,与方薰、赵怀玉、金德舆等一起观赏程世铨携来的宋刻本《鉴诫录》。
十三日,鲍廷博以家藏抄本《鉴诫录》嘱赵怀玉校勘。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汪辉祖至京谒选,抵湖州后,绕道至乌镇向鲍廷博告别,鲍与汪同舟至苏州,舟中相与读书、论书,鲍赠书以作别。
七月,鲍廷博在校刻《巨鹿东观集》写的跋语,末署“校于乌镇寓馆。
”
藏书家严元照在《周益公书稿》的跋语中说:他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八月下旬,“访知不足斋主人鲍君以文于乌镇,”鲍即以此书相赠。
(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就在是年十二月,鲍廷博在杨树湾的住所突遭火灾,损失藏书近半。
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月朔日,鲍廷博在校刻《西塘集耆旧续闻》写的跋语,末署“识于柳塘寓舍。
”(《知不足斋丛书》第十九集)。
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上浣四日,鲍廷博在校刻《苏沈内翰良方》写的跋语,末署“识于柳塘寓庐。
”(《知不足斋丛书》第十七集)柳塘,显然指杨树湾。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七月二十八日,吴县藏书家钮树玉来青镇杨树湾与鲍廷博相品藏书。
乾隆六十年(1795)八月初五日,鲍廷博至杭州文澜阁,就《四库全书》本把从沈叔埏抄来的《溪堂集》,“是正一过。
是月二十日校于青堆寓庐。
”
嘉庆元年(1796)四月,鲍廷博在校刻《墨庄漫录》写的跋语,末署“校于柳塘寓室。
”
民国《乌青镇志》“鲍廷博传”说:“阮文达公视浙学时,每于按试嘉湖之便,造其居,观所藏书。
”查清张鉴等撰《阮元年谱》,阮元于嘉庆元年七月十九日出试嘉兴,八月十三日至湖州,九月初三日回省。
阮元至乌镇访鲍廷博,当在嘉庆元年。
嘉庆三年(1798)十二月,鲍廷博从乌镇至苏州,访黄丕烈等吴门书友。
黄丕烈在《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六中谈到《中州集》一书,提及鲍廷博于嘉庆四年(1799)冬“泛舟往杭州,夜半遭风,舟几覆溺”,此时,鲍尚居乌镇。
嘉庆九年(1804)五月,嘉湖一带发大水,鲍廷博适至杭州友人处,不能归乌镇,相与反复校《困学斋杂识》,以遣愁怀。
(鲜于枢《困学斋杂录》鲍廷博跋,《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九集。
)
嘉庆十三年(1808),鲍廷博八十一岁,校刊《竹谱详录》,入《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四集,所作跋文末署“于青堆寓庐。
”
嘉庆十五年(1810)八月,苏璠为《霁山先生集》写的跋语中提到“买舟访(鲍渌饮)先生于青堆寓庐。
”(《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五集)。
嘉庆十六年(1811)八月,鲍廷博在为《辛巳泣蕲录》写的跋语中说:“八月十二日自杭州返乌镇,十四日……与二孙正字舟中看月,至新墅始睡。
十五日
午刻抵家。
”这年九月,赵怀玉至乌镇,访老友鲍廷博。
时鲍“病足不良于行,就床头与谈,犹娓娓不倦,盘桓竟日,赠诗而别。
”作有《乌镇访鲍明经廷博》诗,说:“桐华溪上判风烟,杨柳浜头又泊船。
草草十年劳远梦,依依竟日话前缘。
缣缃赠喜归装富,堂构胜知启后贤。
倚塌莫愁腰脚倦(时君病足),重来会访地行仙。
”从“归装富”句中,可得知鲍廷博是送给他很多书籍的。
冬,赵怀玉再访“老友鲍以文于乌戍,时君病足不能起。
”(均见《亦有生斋诗集》)。
嘉庆十七年(1812)中秋,与长孙正言泛舟吴江黎里,“观灯三鼓乃回”,(再校《辛巳泣蕲录》写的“跋”,见《皕宋楼藏书志》卷二十四。
)
嘉庆十八年(1813),乌程县令彭志杰说:“古歙鲍叟以文,侨居乌镇有年矣。
”(《知不足斋丛书》第十九集《世善堂书目》卷末)。
嘉庆十九年(1814)八月十三日,鲍廷博卒于家,享年八十七岁。
鲍廷博卒后,嘉庆二十年(1815)十月,赵怀玉过乌镇,作诗挽鲍廷博,并遣儿子往吊。
诗中回忆“乌戍丹枫昔系舟,殷殷执手话床头”(《亦有生斋诗集》卷二十二)。
嘉庆二十四年(1819)闰四月,常熟藏书家张金吾偕黄廷鉴乘舟至乌镇访知不足斋,借读《古今图书集成》。
鲍廷博之孙正言安排他们住在乌镇南宫道院,每日自书斋中用舟载出五六百册,供分编披读,凡六日而毕。
参考文献
[1](清)鲍廷博,周生杰,季秋华.鲍廷博题跋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10
[2](清)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中华书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