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许婷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少版)初一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的教材内容与前面的三章的内容联系密切。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呼吸、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老师点拨为辅,获取有关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尿液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特别是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重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和解析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好奇好动,思维发达但欠缺抽象思维。

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探究尿液组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诱思探究的学习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内壁的作用,再结合教具的动画演示从而突破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提高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游戏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
1、尿液形成的过程
2、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三、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3、排泄的途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播放祖孙隔代肾移植手术治疗尿毒症的视频,提出问题肾脏为什么那么重要?在我们身体中肾脏有哪些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

(学生回答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通过排尿把体内的一些废物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二)回忆肾脏的结构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肾脏的结构,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肾脏的图片,请同学们举手回答肾脏的各个部位。

接下来出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回答肾单位的组成并正确指示出来。

)皮质肾小球
肾脏髓质肾单位肾小体
肾盂肾小管肾小囊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三)尿液的形成过程
肾单位也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我们先来看一下血液在肾单位里的流动情况。

在血液的流动过程中尿液也就形成了;接下来我们通过肾单位中尿液形成的示意图来学习尿液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出示肾单位中尿液形成过程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在不同部位的物质变化情况,一步步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提出问题 1)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哪
里?2)你发现肾小囊中有哪些物质?3)比较血浆与肾小囊液中成分含量的差异,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通过讨论回答教师提问,肾小囊中的液体来自血液,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通过滤过作用存留在血液中而血液中的其他物质:葡萄糖、水、无机盐、尿酸尿素则流入肾小囊中形成原尿,理解原尿形成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能够归纳总结出血液、原尿、终尿中的成分变化)
肾小管的重吸收,提出问题1)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L但是真正排出体外的尿液只有1.5L,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说明有些物质被重新吸收了 2)那是肾单位的哪一部分发生了重新吸收呢?学生自学课本,讨论回答是肾小管。

3)肾小管是如何进行重新吸收的,它吸收了哪些物质,教师点拨,学生回答,重新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

设计意图:通过肾单位中的血液流动情况引导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图片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便于理解,轻松突破本节重难点。

多媒体展示相关题目:
1.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量约为150L,但是最终的排尿量只有大约
1.5L,这是为什么呢?
2.某人今日经常出现口渴的现象,尿量也比正常情况增加数倍,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 肾小球
B 肾小囊
C 肾小管 D肾小体
3.与流入肾的血液相比,从肾脏中流出的血液所含成分的主要特点是
A 葡萄糖大量减少
B 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
C 尿素尿酸明显减少
D 含氧量没发生变化
完成题目练习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作为血液的成分是如何通过肾单位的,最终去了哪里形成尿液还是流回血液。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加深对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我们已经知道了尿液的形成过程,那么尿液形成以后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学生回答: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

尿液的形成是不断连续的。

但是排出却是间歇的,这是谁在起作用?导出泌尿系统的组成,认识膀胱可以暂时贮存尿液。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同时教师补充饮水和排尿的好处,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卫生的必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设计意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其各部位的功能并注意泌尿系统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排泄的过程
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含量、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有重要意义。

那么除了排尿我们人体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方式?学生回答:排汗、呼吸、排便。

教师说明;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有三个途径:1、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水蒸气;2、通过皮肤排出无机盐、水、
尿素;3、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尿酸尿素形成尿液。

但是粪便是消化系统形成的,排便没有经过循环系统,不属于排泄。

设计意图:认识排泄的途径,形成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六)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学完了,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讨论后,整理思路并回答。

学生总结完之后完成当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总结,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巩固知识,理性认识肾脏各结构的功能同时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板书设计
输送暂存排出(原尿)(尿液)
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探究、数据信息分析和游戏。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更深入得掌握了知识。

由学生亲自动手,能亲身体会,兴趣浓厚,
有视频,感人至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新的教学方式下的教学,学生学习气氛浓厚。

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