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课件).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课件).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洱海之绚丽
答谢中书书
答复
陶弘景

谢徵,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徵的官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 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 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陶弘景
•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丹阳秣陵(今 江苏南京)人。 •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 医学家。隐居茅山。 •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四读课文--悟情怀
再读课文,说说本文作者借美景 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五读课文—诵经典
根据下面提示的关键词背诵课文 美 晓雾 仙都 峰 猿鸟 未复有 流 石壁 夕日 沉鳞 林 竹
课堂小结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 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 大川;欧阳修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间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 之间。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 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 • 让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再次体会作者与自 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吧!
重点词语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人间的仙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读课文--理层次
教学思路
• 本节课以“读”贯穿整节课,采 用“一线串珠“式的教学方法,我 设计了“一读课文通文意,二读课 文理层次,三读课文品意境,四读 课文悟情怀,五读课文诵经典”这 五个环节,层序递进,预期在“三 读课文品意境”环节达到课堂教学 高潮。
答谢中书书
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答谢中书书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一读课文--通文意
1、轻松听一听: 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快乐译一译: 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 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整体把握朗读节奏:答谢中书书
陶弘(hó ng)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tuí ),沉鳞(lí 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lè )以来,未复有/能与(yù ) 其/奇者。
建议大家这样读: 1、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 2、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Βιβλιοθήκη (总起----描写----议论)
三读课文--品意境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 美,作者写出了它 特点。
四读课文--悟情怀
背景材料: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 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 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