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等学力民法简答题试卷(附答案)

同等学力民法简答题试卷(附答案)

xx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课程班考试卷简答题一、民法上的请求权体系答:1、概念:民法上的请求权是近代民法理论发展的产物,最早由德国法学家提出。

民法上的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一般包括债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知识产权请求权、身份权请求权。

民法上的请求权体系是指基于民法上的请求权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意义:民法上的请求权连接着实体法和程序法,既可作为实体权利行使也可作为独立权利行使。

民法上的请求权的体系构建,有利于整合权利与诉讼时效关系,有利于明确权利保护具体途径,有利于研究民法法律问题。

3、构建:按不同标准可建构不同的请求权体系。

以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原理为理论基础,可以将民法上的请求权分为原权利请求权和救济权请求权,而物权请求权则属于救济权。

将债权请求权和债权救济权请求权归入债权体系,绝对权的救济权请求权归入侵权行为体系,加上原权利请求权和救济权请求权,可以构成民法上的请求权体系。

二、有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答:1、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2、有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构成要件:⑴行为人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这是首要要件,指行为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⑵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这是核心要件,指意思表示应当自由、无误、没有瑕疵。

否则,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或被撤销。

⑶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这是本质要件,指民事法律行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等。

3、有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别构成要件:特殊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还应当具备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特别构成要件。

比如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物的交付就是特殊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在交付完成前不成立有效。

三、公序良俗原则的作用答:1、概念: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2、作用:⑴公序良俗原则能够完善法律内容,有立法与解释法律的作用。

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的重要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对各项民事法律制度和全部法律规范起指导作用,是制定、解释、研究民法的出发点和依据。

⑵公序良俗原则是民事主体的行为准则。

首先,在法律规定不明及无规定情况下,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成为民事主体的行为准则;其次,国家通过公序良俗原则要求制定相应的民事法律法规,将其上升为强行法规后对社会成员产生有普遍性的强制约束力。

⑶公序良俗原则为法官提供了审判准则。

从审判过程来看,法官可以依照公序良俗原则判断某一案件的权利义务关系,以达到个案的正义,并通过判决使之具有法律强制性。

从法律稳定性上来看,公序良俗原则能够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为法官提供了自由裁量权的价值指导。

公序良俗原则是所有法律体系的重要原则,兼有道德性规范和法律性规范的双重特点,不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道德,也是中国立法的价值追求。

公序良俗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交易需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四、民法的法律渊源答:民法的法律渊源又称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来源或表现形式。

我国民法的法律渊源司主要有以下几种:1、制定法(1)宪法中的民法规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据。

宪法中的作为民事法律所依据的原则和规定,既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据,也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

(2)《民法总则》及民事单行法。

《民法总则》处于指导和核心地位。

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公司法等民事单行法,也是重要的民法渊源之一。

(3)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民事法规,但其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的民事规范。

但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只能在制定者管辖的行政区域内有效。

(5)规章中的民事规范。

(6)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解释规范性文件。

(7)我国政府签署并经人大批准的国际条约中的民法规范。

《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等。

2、习惯。

习惯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交易中形成的经常性做法。

《民法总则》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法》允许用交易习惯解释合同的歧义条款。

论述题一、论意思自治原则答:1、意思自治原则的起源:意思自治原则是确定合同准据法的最普遍的原则。

这一原则来源于16世纪法国的理查世·杜摩兰的意思自治说,他主张契约应适用当事人自己选择的习惯,法院也应推定当事人意欲适用什么习惯于契约的实质要件和效力。

2、关于意思自治原则的学说:对于意思自治原则,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意志独立,自由和行为自主;有的学者认为意思自治原则的核心是合同自由,任何人不得非法干涉。

德国将意思自治称为“私法自治”,法国称为“意思自治”,日本称为“法律行为自由”。

3、意思自治原则概念: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意思自治主体有权自主实施私法行为,他人不得非法干预。

这个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不违反强行法的前提下,意思自治主体自愿达成的协议优先于法律适用;二是意思自治主体仅对意思自治的行为负责。

4、意思自治原则的特点:意思自治原则的核心是尊重当事人意志。

意思自治特点在于:一是私法自由,不违反强行法的前提下,当事人有自由协议的权利;二是意思自治应当以法秩序为前提,当事人意思自治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原则;三是强调当事人的主体性,体现当事人意志自由;四是意思自由需要通过法律行为来实现。

5、意思自治原则的意义:意思自治原则体现了私权神圣和当事人身份平等性,赋予了当事人意思自由的权利,要求当事人为意思自治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意思自治肯定了个人权益,体现了对个人生命、自由、财产的保护和尊重,丰富了民法理念基础,是经济活动的有效手段。

6、适用意思自治原则时应注意:意思自治是有限制的,即以法秩序为前提,当事人意思自治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原则。

适用意思自治原则时,同时保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7、我国《民法总则》对意思自治原则的规定:《民法总则》第五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这是对我国立法、司法过程中“意思自治”实践的总结和提升。

《民法总则》对意思自治原则的强化,有助于明确民事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

为完善代理制度、监护制度等民事法律制度提供了基础。

二、论法人制度的价值答:1、法人制度的概述:法人制度是民事主体制度中重要部分,在民法上,法人被认为具有主体地位,最核心的理由是法人在权利能力上具有独立性。

法人制度可最早追溯到罗马法对社团的规定。

《德国民法典》立法首创使用“法人”的概念,明确规定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团体,可以赋予权利能力,使之成为民事主体。

我国《民法总则》规定所谓法人,是指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对于法人的本质,在学理上主要存在法人拟制说和法人实在说。

法人拟制说主张法人不具有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经过法律拟制后成为法律主体。

法人否定说认为法人因不具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而否定法人。

2、认识法人制度的价值,就要分析法人不同于自然人的特征:首先,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作为组织而客观存在,不是生命体;其次,法人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符合法律规定方能成立是其能够成为民事主体的前提;再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目的在于使其能够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最后,法人是否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各国法律有不同规定。

我国规定法人应当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责任范围应当以其所拥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为限,法人的成员和其他人不对此承担责任。

3、基于上述法人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法人制度价值的所在:(1)法人制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简单的商品经济和合伙方式不利于资本大规模集中和大规模经营。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法人制度应运而生。

法人制度使具备法人条件的组织在法律上拥有独立人格,像自然人一样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符合经济发展趋势。

(2)法人制度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法人财产区别于股东个人财产。

公司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分散股东的投资风险,保障债权人利益的同时又能激发人们的投资积极性。

交通、房地产等需要大量资本的大型项目,如果只由个人经营,可能难以完成;如果通过公司运营,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本,则可能短期内就可完成。

(3)法人制度有利于促进公司治理。

法人制度下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是先进的公司治理模式,结束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无序竞争。

公司通过建立高效有序的法人治理制度,能够提高公司自身的竞争力。

托拉斯、康采恩、辛迪加等垄断企业集团的出现,曾经对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4)法人制度落实了公民在宪法上的结社权。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归属于某个群体,是人类自然而然的社会需求。

法人制度有利于整合社会人群,满足人们结社的愿望,防止个人主义膨胀。

4、《民法总则》完善了法人制度,最重要的突破和创新是法人的分类概念和体系,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三大类。

《民法总则》对于法人制度的规定,回应了中国现实生活的迫切需求,既体现了法人制度价值的立法理性,又保持了我国法人制度立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论无权代理行为答:1、概念:无权代理行为是指非基于代理权而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旨在将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的代理。

无权代理的构成以代理为前提,这要求无权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作出代理法律行为。

无权代理行为分为狭义无权代理行为与广义无权代理行为2、行为人无代理权一般有如下三种情形:一是行为人自始无代理权;二是行为人享有代理权但超越代理权;三是行为人代理权终止后继续做出代理行为。

3、狭义的无权代理行为一旦发生,则发生以下法律后果:(1)被代理人有追认权。

一经被代理人追认,无权代理行为自始有效。

被代理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否认的,应当视为同意。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追认。

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2)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履行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损害请求行为人赔偿,但是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被代理人追认时相对人所能获得的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