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在新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观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如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对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我们教师首要的任务,为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的学法指导:
一、课前准备备学法
(一)揭示知识体系。

在备课中,要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单化、条理化、网络化,使之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

这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前提。

(二)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

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一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

(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

(3)中国的禁烟运动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4)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是这样设计的:(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什么?(讲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
为民族英雄?(指导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讲述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哲理);(4)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讲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5)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讲解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6)引导学生讨论辨析“落后应该挨打”与“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指导学生怎样定论历史的方法)。

这样既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课堂教学教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阵地。

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要通过课堂这一主阵地来完成,因此学法指导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这一重要环节。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引导者,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因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下面以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采用讲述法,则只是向学生揭示了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影响等内容,主要作用仅是为学生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

如果采用谈话法,明确向学生提出
以下思考提纲:(1)洋务运动的兴起的根本原因?(2)洋务派在中央、地方上的代表人物?(3)洋务派在前期、后期主要活动?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5)选辑有关史料,供学生阅读分析。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出有效问题,并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作出解释或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综合史实、提炼要点、互相讨论、修正结论,从中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问题。

两种方法在教学中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后者显然优于前者。

(二)注重循序渐进。

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学法指导亦然。

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

其次是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

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这样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获取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体现学法的多样化。

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章节、不同内容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选辑典型史料,提供历史定论等。

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加强,历史学习的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

三、课外辅导用学法
课外辅导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对学生学会自主
学习、主动学习能力的有效训练。

因此,课外辅导中点拨和强化学法是学法指导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手段。

(一)提供实践材料。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通过教材、讲义或者互联网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使之能有的放矢地练习。

(二)“师疑”与“生疑”相结合。

教师的设疑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的提炼,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启示切入问题的角度。

学生的质疑主要是指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问题的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培养学生能力。

(三)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需要方法、技巧和能力,而方法、技巧和能力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指导和训练。

当然,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贵在坚持,重在方法,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能更好地自主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