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施工组织设计 (5)1.概述 (5)1.1编制依据 (5)1.2工程概况 (5)1.2.2项目区情况 (5)1.3对本工程的理解 (17)1.4本项目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及具体管理目标 (17)1.4.1对本项目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17)1.4.2具体管理目标及承诺 (18)2.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19)2.1 施工组织 (19)2.1.1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19)2.1.2项目部人员安排 (19)2.1.3施工任务安排及劳动力组织 (20)2.2 施工计划安排 (20)2.2.1施工总体计划 (20)2.3 施工总平面布置与临时设施标准化建设方案 (21)2.3.1现场布置 (21)2.3.2临时设施标准化建设方案 (21)2.4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及设备人员和材料运到现场的方法 (24)2.4.1设备人员动员周期 (24)2.4.2设备人员和材料运到现场的方法 (25)2.4.3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25)3. 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29)3.1 桥梁工程 (29)3.1.1桩基础施工方案 (29)3.1.2墩台身、中系梁及盖梁施工 (32)3.1.3装配式预应力砼连续T梁施工 (33)3.1.4桥面系施工 (34)3.2 路基工程 (35)3.2.1路基开挖 (35)3.2.2路基填筑 (36)3.2.3不良地基 (37)3.3 桥涵(台)背后回填 (38)3.4 路基排水及防护工程 (38)3.4.1路基排水 (38)3.4.2路基支挡、防护工程 (38)3.4.3路堑边坡支挡及防护 (39)3.5 通道、涵洞工程 (39)3.6.各分项工程施工顺序 (40)3.6.1 桥梁工程 (40)4.1.1各分项工程施工顺序 (40)3.6.2 路基工程 (40)3.6.3涵洞工程 (41)3.6.4防护及排水工程 (41)4.工期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41)4.1工期保证体系 (41)4.2 确保工期的措施 (42)5.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42)5.1 质量保证体系 (42)5.2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 (42)6.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44)6.1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44)6.2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44)7、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46)7.1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保证体系 (46)7.2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措施 (46)8. 文明施工及规范化施工、文物保护 (48)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48)8.1文明施工、文物保护目标 (48)8.1.1文明施工目标 (48)8.1.2文物保护的目标 (48)8.2文明施工保证体系 (48)8.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48)8.3.1文明施工总体措施 (48)8.3.2制定责任明确、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 (50)8.4文物施工保护措施 (51)9、项目风险预测与防范、事故应急预案 (51)9.1施工风险分析 (51)9.2突发性灾害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 (52)9.2.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52)9.2.2应急救援组织管理职责 (53)9.3抢险应急救援措施 (53)9.3.1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 (53)9.3.2高处坠落应急抢险措施 (53)9.3.3桥梁跨既有路作业安全应急预案 (55)10.冬季和雨季的施工安排 (57)10.1 冬季施工安排 (57)10.2 雨季施工安排 (57)11.其他说明事项 (59)11.1廉政建设 (59)11.2卫生防疫 (59)11.3竣工文件的保证措施 (59)11.4消防 (60)11.5 缺陷责任期内对工程的维护方案 (60)五、施工组织设计1.概述1.1编制依据1.1.1广西麦岭(湘桂界)至贺州高速公路路基工程A5合同段施工招标文件及施工图设计。
1.1.2现行公路工程设计、高速公路施工规范、验收评定标准及有关文件;1.1.3招标期间招标单位与投标单位所有来往的函件及补遗资料;1.1.4我单位对施工现场实地勘察、调查资料;1.1.5我单位可调用到本合同段工程的各类资源。
1.2工程概况广西麦岭(湘桂界)至贺州高速公路路基工程第五合同段起点桩号K56+115~K71+300,主线长15.185Km,路基土方299.6万m3,路基石方42万m3,大中桥433.96/3座,互通式立交1座。
合同段路线全长15.185Km。
路线主要控制点:互通立交、路基。
1.2.2项目区情况1.2.2.1地形地貌线路区地处南岭(五岭)山系之都庞岭与萌渚岭山脉及其外延部分。
总体地形是四周群山环绕、起伏剧烈、沟深坡陡;中部平坦开阔、局部呈舒缓波状、孤峰独山拔地而起。
地势北高南低,最大海拔高程1857m,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乡西南与恭城县交界的北卡顶,最低海拔高程不到200m,项目区地貌单元共包含以下6个地貌单元。
1、剥蚀溶蚀堆积丘陵区分布于K0+000~K4+500及路线K12+200~K16+480段,其中第一段主要由低丘、缓丘构成,海拔高程约400m左右,相对高差5~15m,自然坡度一般15º~25º,地层岩性上部以残积高液限黏土为主,具弱膨胀性,可掺灰处理,表层0.50mm左右含根系,局部表层水田,顶部软塑~流塑,应清除,下部地层以上古生代泥盆系锡矿山组灰岩、灰岩夹泥灰岩、泥灰岩组成。
走向近NE~SW 向,倾向SE,倾角约25º,以较硬岩为主,局部出露。
第二段主要由低丘、缓丘构成,海拔高程228~350mm左右,相对高差5~100m,自然坡度一般10º~15º(局部30º~55º),岩性上部以残坡积、冲洪积高液限黏土为主,表层0.40m左右含根系,局部表层水田,顶部软塑~硬塑,应清除,下部地层以上古生代石炭系岩关组灰岩组成,走向近NS向,倾向SE、NW,倾角40°~65°,以较硬岩为主。
2、岩溶峰林区分布于K4+500~K12+200段,主要由中低山、低山构成,海拔高程318~395m 左右,相对高差15`50m,自然坡度一般15°~25°(局部30°~45°),地层岩性上部以残坡积高液限黏土为主,具弱膨胀性,可掺灰处理,表层0.4m左右含根系,局部表层水田,顶部软塑~流塑,应清除,下部地层以上古生代石炭系岩关组灰岩组成,走向近NS,倾向SE,倾角36°~62°,以较硬岩为主。
3、冲积河谷平原区分布于K16+480~K120+780,K56+680~K63+000及K77+660~K82+000段。
其中第一段由现代河床第Ⅰ级,第Ⅱ级冲积阶地组成,地形平坦、开阔。
其第一级阶地内叠或上叠与第Ⅱ级阶地之上,一般高出水面1~5m,表面平坦,由灰褐色砂质黏土组成;第Ⅱ级阶地高出水面3~7m,与第一阶地界线不清。
海拔高程133~160m左右,相对高差3~5m,自然坡度一般5°左右,组成物质上部岩性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积层,岩性以卵石、砾石、砂及黏性土层为主,下部岩性以古生代泥盆系锡矿山组灰、灰绿色扁豆状灰岩夹少量页岩及白云质灰岩为主。
锡矿山组灰岩走向近NS向,倾向SE,倾角20°~30°,以较硬岩为主。
第二段主要由低丘、平原、河谷构成,海拔高程173~207m左右,相对高差1~30m,自然坡度一般5°左右,岩性上部以残坡积、冲洪积高液限黏土为主,局部表层水田顶部黏土层软塑~流塑,应清除,下部地层以上古生代泥盆系东岗岭组、桂林组、融县组灰岩及石炭系岩关组、大塘组灰岩组成,走向近NW~SE向,倾向SW,倾角12°~154°,以较硬岩为主。
第三段主要由平原、低丘构成,海拔高程173~207m左右,相对高差1~30m,自然坡度一般3°~10°(局部30°~45°),岩性上部以冲洪积高液限黏土为主,局部残坡积,具膨胀性,可掺灰处理,表层0.30~0.50米左右含根系,本区水田分布较为普遍,表层软塑~流塑,应清除,下部地层以上古生代石炭系大塘组灰岩及泥盆系融县组、桂林组灰岩组成。
覆盖层较厚,产状不明,以较硬岩为主。
4、山前坡积、洪积丘陵区分布于K20+780~K49+850,K63+000~K70+300及K70+300~K76+000段,其中第一段主要由低丘构成,海拔高程220~250m左右,相对高差5`30m,自然坡度一般10°~15°(局部30°~45°),岩性上部以残坡积、坡洪积高液限黏土、卵石、碎石土为主,表层0.4m左右含根系,局部表层水田,顶部软塑~流塑,应清除,地层下部以上古生代泥盆系余田组灰岩及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组成,上古生代泥盆系余田组走向近NS,倾向SE,倾角20°~30°,以较硬岩为主;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裂隙倾向NW、N,倾角10°~70°,以较硬岩为主。
第二段主要由低丘、缓丘构成,海拔高程155m左右,相对高差3~5m,自然坡度一般5°~10°左右,岩性上部以坡洪积高液限黏土为主,表层0.4m左右含根系,低洼处表层水田,顶部黏土层软塑~流塑,应清除,下部以上古生代石炭系大塘组灰岩组成,走向近NW~SE向,倾向SW,倾角12°~54°,以较硬岩为主。
第三段主要由低丘构成,海拔高程170~195m左右,相对高差10~25m,自然坡度一般10°~20°左右,岩性上部以坡洪积高液限黏土为主,表层0.3~0.5m左右含根系,应清除,下部地层以中生代侏罗系泥岩、粉砂岩组成。
走向近NW~SE向,倾向SW,倾角20°~53°,以软岩为主。
5、中低山山地区分布于K49+850~K56+6800,K70+300~K76+000段,其中第一段主要由中低山构成,海拔高程250~320m左右,相对高差15`60m,自然坡度一般10°~25°(局部35°~50°),岩性上部以残坡积、冲洪积高液限黏土为主,表层0.4m左右含根系,局部表层水田,顶部软塑~流塑,应清除,在K51+310~K51+350,K55+770~K56+070段分布软弱土,流塑,厚约3.6m,应清除。
下部地层以上古生代泥盆系信都组砂岩及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组成,上古生代泥盆系信都组砂岩分布于浅层,较为零散,较软岩为主;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裂隙倾向NW、N,倾角10°~70°,以较硬岩为主。
第二段主要由低丘、中低山构成,海拔高程140~190m左右,相对高差3~40m,自然坡度一般10°~25°左右,地层岩性上部以残坡积、冲洪积高液限黏土为主,K69+400~K73+400段具弱膨胀性,可掺灰处理,表层0.4m左右含根系,局部表层水田,顶部黏土层软塑~流塑,应清除,下部以上古生代石炭系大塘组灰岩组成,走向近NW~SE向,倾向W、E,倾角20°~28°,以较软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