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里希那穆提经典语录

克里希那穆提经典语录

克里希那穆提经典语录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人。

在二十世纪一度对西方哲学宗教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革命,其思想近年来才被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慢慢熟知,影响力也逐步慢慢扩大。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
《》
《》
《》
《》
《》
《》
《》
《》
你们知道,庸俗的心永远不会叛变。

庸俗的心顺从政府,顺从父母,什么事都容忍。

我很担心,像这个国家,人这么多,生活这么困难,
这种压力使我们听话,使我们顺从,
于是渐渐的,反叛的精神毁了,不满的精神毁了。

我们这种学校应该教育学生一辈子不满、不轻易满足。

这种不满,如果没有落入满意、感激的管道,就会开始追寻,就会变成真正的智慧。

《庸俗谋划了我们的卑贱》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

由于我们自己所受的教养,是为了有所收获才采取行动,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一种不含有获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动。

正确的教育,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

《一生的学习》对教育者加以教育—就是使他了解自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在某种教育思想体系或某种行动模式中僵化了,我们已将自己纳入某种意识形态、某种宗教,或某种特殊的行为标准中。

因此,我们教给孩子的,是想“什么”,而不是“如何”想。

许多父母由于全神贯注于他们
自己的问题中,于是把使孩子幸福的责任推给教师。

这时,重要的是,教育者对父母的再教育,也同样要以一臂之力。

父母是否曾经自问,为何要生孩?
《一生的学习》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

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

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

《一生的学习》爱绝不是一种自我的活动,自我根本不认识爱。

只要一说出爱这个字,你就会经验到它,于是真正的爱就不见了,当你真的体认到爱的时候,自我已经消失了。

《生命之书》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

《一生的学习》渴求忘我的欲望使得有些人走向艺术。

《一生的学习》在心理上,我们都是乞丐,不断追求别人或别的事物来填补我们的不足,来给我们希望,来支持我们。

如果你的心能够容纳无限的经验,虽然饱经世故,却又能维持单纯,这才是朴素。

我们必须避免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渴望他人的支持与鼓励。

一旦我们依赖他人的指引,我们便会忘却了原来的意图-唤醒个人的自由和智慧。

任何权威都是一种阻碍。

《一生的学习》热爱工作的人事实上是囚禁在工作里面,……他的工作其实是逃避生活(逃避妻子、逃避社会责任、逃避无数的需要)的方法。

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

附和随从导致平庸。

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人,或者是反抗环境并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险的。

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物质或者所谓精神上的报偿、寻求内在或者外在的安全感、追求享乐的欲望-这整个过程都会阻碍“不满之情”,遏止了自发创造,滋生了恐惧;而恐惧,则阻碍了我们对于生活加以明智地了解。

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灵便冷漠迟滞了
《一生的学习》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

《一生的学习》自由在于起点,它并非是到了终点才能获取的东西。

《一生的学习》信仰是腐败的,因为藏身于信仰和道德教条背后的自我,会借由这些东西来膨胀自己,壮大自己。

我们总以为信仰某个东西就是一种精神修为,若是没有任何信仰,你可能会被视为无神论者而遭到社会的谴责。

我们因为困惑无明,所以总想借着信仰来厘清心中的困惑。

一个相信上帝、天国或其他宗教形式的人,总是在逃避自己的真相。

我们真的有可能活在完全没有信仰的世界里吗?我指的不是以某种信仰取代另一种信仰,而是要彻底摆脱所有的信仰,这样我们才能在每个当下焕然一新地面对人生,完全不从历史的局限中产生反应,这样就不会制造出我们和真相之间的障碍。

《生命之书》要觉察到真正的自己,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想要成为他人的挣扎。

理想在教育中并不重要,因为理想妨碍了对“现在”的了解。

《一生的学习》重复与习惯,助长了心灵的怠惰。

心灵需要冲击才能清醒过来,我们把这种冲击称为“问题”。

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是那些陈腐的说明、辩解、谴责,这一切又使心灵昏沉如入睡。

心灵时时落入这种怠惰的形式中,正确的教育者不仅要使自己的内心终止此种怠惰,而且要帮助学生对它加以观察。

《一生的学习》我们的心总是在依赖一些信念,修行体系或哲学系统;我们依赖另一个人来指导我们如何行事;我们总想找到一个能带给我们希望和快乐的老师。

因为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安全感罢了。

《生命之书》如果缺乏对人的尊重,知识只会导致毁灭和不幸。

培养对他人的尊敬,是正确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这项品格,他便无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一生的学习》假如你想知道自己的真相是什么,就不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与真相不符的东西。

譬如我很贪婪、善妒,内心充满着暴力,那么一味地把自己想象成不贪婪、不暴力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事。

毫不扭曲地了解自己的真相,不论美或丑,善或不善,便是美德的开始。

《生命之书》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一生的学习》美仍在那儿,并未消失,然而我们不再对它开放胸怀了,它被我们每日单调的生活所吞灭了。

由于我们内心枯萎,忘了何谓仁慈体谅,忘了如何观看星辰、树木、水中倒影,因此我们需要借着图画、珠宝、书本以及无穷无尽的娱乐以获得刺激。

我们不断地寻求新的刺激,新的战栗情绪,我们渴求日益繁多的感官刺激。

这项渴求与它所获得的满足,造成心智和情感的厌倦与无聊。

只要我们寻求的是感官刺激,被我们称之为美或丑的事物便只有极肤浅...
《一生的学习》当思维完全静止,真理便出现了。

惟有当自我不复存在,当心终止了它的活动,也就是说,当心不再受它的自身追逐所束缚,此时思维才会静止。

对美的爱可以表现在一首歌、一个微笑中,或表现在沉默之中;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不爱沉默。

《一生的学习》听,到底是一种共鸣,还是一种寻找,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一种遴选的结果?
你努力分辨和分析你听到的,那你如何倾听到全部呢?
直如交响乐,直如天籁,你越努力的分辨分解里面的某一个声音,美和真实都消失了。

你越纠结于你想听到的,永远也听不到真实和美。

《生命之书》人生不是一刹那的事情。

于是,你的看到听到也不是一刹那的事情。

以一段时间,一个生命的长度去看你看到的,去听你听到的,真相自然在那里。

一切的生命都在努力绽放,那你也需要用整个生命去听去看。

知识不会让你更强大,除非他没有阻碍你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和过程。

面对生命要有面对生命的态度,你以刹那的瞬间态度去听去看,或仅仅用你的一部分去感知,你也已经死亡,真相不在的生命已然死亡。

《生命之书》唯有了解我们自己本身时,恐惧才会终止。

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依附社会,或与社会消极的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

如果没有自我认识,则自我表现便成为自我肯定。

以及其所含的种种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冲突。

教育,应该唤醒一个人自觉的能力,而非只耽溺于自我的表现。

《一生的学习》纪律的危险之一,是制度变得比制度下的人来得更重要。

于是纪律取代了爱,而由于我们内心空洞无情,所以,我们执着于纪律。

有纪律,有抵抗,均无法产生自由。

自由不是一项目标,不是一种要在未来才获取的目的。

自由在于开端,而非结局,它不存在于某个遥远的理想之中。

《一生的学习》一旦你依赖某人或某个观念来激励自己,你必定会产生恐惧,因此这根本不是真的激励。

万事都能激励人!叶片的落下、鸟儿的死亡,人们的行为举止。

如果你注意这一切,你就一直在学习。

保持永不停息的探索的心灵,从观察、挣扎、快乐与眼泪中学习。

我们空虚、无聊、悲哀,在心理上我们都是乞丐,不断追求别人或别的事物来弥补自身不足,来给我们希望,来支持我们,这就是我们把一件极普通的事都弄得十分丑陋的原因。

什么是不实际?请仔细想想。

目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教书方式、以及永不休止的战争……你能说这一切实际吗?野心和贪婪是实际的吗?一个建立在贪婪和获取上的社会,永远脱离不了战争、冲突和痛苦,这些是否实际呢?爱才是世上最实际的事。

爱、没有野心、不被别人的话语影响而能独立思考……这一切都非常实际。

能够爱就是最实际的事!
《》
《》
《》
《》
《》
《》
《》
《》
《》
《》
《》
《》
《》
《》
《》
《》《》《》《》《》。

相关主题